-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4959
- 條形碼:9787520504959 ; 978-7-5205-04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全2冊) 本書特色
儒者、文官、詩人三位一體,構成了中國古代士人的典型品格。古代士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難以實現自己的烏托邦理想,當他們不得已而將這種理想轉變為文學價值時,則大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價值維度。李楠、張蕊編著的《千古風流紛繁事(中國歷代文人群像上下)/歷史人物傳奇系列》通過對中國古代歷朝文人雅士創作、生活或傳奇故事的介紹,旨在為廣大讀者呈現一個生動、有趣的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形象。
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全2冊) 內容簡介
《千古風流紛繁事: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套裝共2冊)/歷史人物傳奇系列》詳實、全面地記錄了歷代知名的文人名士,通過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以及鮮為人知的故事,讓讀者更深刻地認識他們。《千古風流紛繁事: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套裝共2冊)/歷史人物傳奇系列》的編寫,以史實為主,其材料基本來源于正史,有少量兼采別史的記載,每位文人名士獨立成章,即帶有濃厚的傳記色彩,又不乏神奇的趣聞以及生動的情節。
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全2冊) 目錄
**節 走近中國古代文人
古代文人的出現
古代文人與文人集團
古代文人與文學流派
第二節 古代文人的前途與命運
古代文人的游說人仕之路
文人的歸隱之路
科舉對古代文人的影響
禮賢下士與文人命運
文字獄:古代文人的災難
第三節 古代士人的構成及其分化
古代士人的構成
古代士人的等級分化
第四節 士人階層的產生與士人特性
士人階層的產生
士人階層的獨立性與主體意識
士人的自我意識與使命感
第二章 中國古代士人的形成與演變
**節 春秋戰國土人的形成與分化
士人的出現背景
從上層走向民間
戰國時期士人的類分
知識官僚的出現
等級制與士的分化
學術流派的處世之道
春秋戰國時期的學人集團
第二節 秦漢士人的重新定位與發展
變亂中的轉折
文臣的基本定位
東漢后期士人的覺醒
第三節 魏晉士人與名士風流
建安名士
竹林共游
江左名士與江左十賢
第四節 唐宋時期士人的生存與發展
唐代文人的主要特征
社會變革對下層士人的沖擊
唐宋下層士人的生存困惑
下層士人的游歷生活
宋代下層士人的游學生活
第五節 明清士人的趣味流變
士人形象的變化
士人在敘事小說中的退席
清初士人的西學風尚
第三章 先秦時期的著名文士
**節 春秋時期的著名文士
老子
左丘明
孔子
陳亢
曾子
墨子
第二節 戰國時期的著名文士
列子
孟子
莊子
荀子
屈原
韓非
商鞅
蘇秦
張儀
第四章 秦漢魏晉時期的著名文士
**節 秦代的著名文士
李斯
伏生
酈食其
第二節 西漢時期的著名文士
陸賈
曹參
賈誼
董仲舒
司馬相如
司馬遷
李延年
揚雄
第三節 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士
王充
班固
班昭
蔡邕
蔡琰
張芝
禰衡
第五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士
**節 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士
孔融
曹操
諸葛亮
曹植
嵇康
第二節 兩晉時期的著名文士
阮籍
山濤
王戎
謝安
王羲之
王獻之
謝道韞
左思
顧愷之
陶淵明
第三節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士
謝靈運
陶弘景
鮑照
江淹
謝胱
第六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文士
**節 隋代的著名文士
盧思道
顏之推
薛道衡
王通
第二節 唐代的著名文士
陳子昂
駱賓王
王勃
王維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劉禹錫
韓愈
柳宗元
李賀
第三節 五代十國時期的著名文士
韋莊
荊浩
歐陽炯
韓熙載
李煜
第七章 宋元時期的著名文士
**節 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士
柳永
范仲淹
歐陽修
蘇軾
朱熹
第二節 南宋時期的著名文士
李清照
陸游
辛棄疾
文天祥
第三節 元代的著名文士
耶律楚材
劉秉忠
趙孟?
關漢卿
白樸
馬致遠
鄭光祖
第八章 明清時期的著名文士
**節 明代的著名文士
陶宗儀
于謙
陳子龍
文徵明
祝允明
唐寅
徐渭
第二節 清代的著名文士
張岱
金圣嘆
周亮工
李漁
鄭板橋
趙翼
第九章 古代文士的生活百態
**節 古代文士的生活狀況
順時適天,各有其樂
名士名妓兩相宜
第二節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古代士人的生活品位
文人雅士與琴
文人雅士與棋
文人雅士與酒
文人雅士與茶
第十章 古代文士的逸事與典故
**節 求學問道
孔子設計勸學
陶淵明授學有方
一字之師
不畏先生嗔,卻怕后生笑
蘇洵焚稿
王安石改詩
晏殊惜才得佳句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
第二節 文壇情話
卓文君的數字詩
章臺柳
畫眉深淺入時無
杜牧的十年之約
老夫少妻風流事
宋祁妙詞得佳偶
沈園遺恨
唐伯虎點秋香
錚錚俠骨李香君
第三節 吟詩妙對
歸隱的駱賓王
賀知章金龜換美酒
三次撞駕的賈島
王十朋與攔詩巷
蘇軾宴席斥群丑
秦觀以詩易食
蘇小妹妙對
李調元嬉笑怒罵
紀曉嵐智對故事
蒲松齡巧對對聯
第三節 妙詞解頤
李白妙詞驚貴妃
奉旨填詞柳三變
雁邱問情傷亂世
解縉與《涼州詞》
第四節 文壇趣事
東方朔上書自薦
趙壹哭吊
施耐庵著書贈女
曹雪芹鐘情水芹
第五節 文壇典故
東道主
屈原與濯纓泉
青白眼
相煎何太急
旗亭畫壁
長安居大不易
難得糊涂
中國歷代文人群像(全2冊) 節選
靠前章中國古代文士概說 靠前節走近中國古代文人 古代文人的出現 在西周末期以前,中國文人并不存在,存在的是掌握文化知識的官員,通稱為文官。這些文官是夏、商、西周王朝官府中官員的一部分,按孟子所講是“仕者世祿”,因而他們的文化知識屬于王朝官府并為王朝官府所用。從很早的甲骨文資料中,能看到文官的許多稱謂,諸如“巫”“卜”“多卜”“貞人”“乍冊”“史”以及“大史”“小史”“東史”“兩史”等,這些都是不同的官名,分掌不同的職責。甲骨文中的“巫”字,是兩個“工”字以直角交叉重疊,《說文解字》解釋說,“工”與“矩”相通,“巫”即是操“矩”測天地的人。既然能操“矩”測天地,也就具有一定的技能和解釋天地鬼神的知識。至于“卜”“祝”“貞人”等都與天地鬼神相聯系,與“巫”同類。與“巫”的職能同等重要的還有“史”,“史”字是手中執一“中”,“中”為筆,表示記載。 由此可見西周末期以前王朝官府中文官所具有的兩個特性。首先,“巫”“史”與天地鬼神具有同構性,也就是說沒有鬼神也就不會有“巫”“史”。在迄今挖掘出的許多考古遺址中,敬鬼神事比比皆是。《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侍神,先鬼而后禮。”在整個殷商時代,王朝官府都相應地存在著一大群“巫”“史”文官。這些文官與鬼神相通,是鬼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因而也就掌握著文化知識。在那個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年代,有了知識就有了權力,所以“巫”“史”就有了第二個同構性,即與官的同構性。如夏朝的官名太史(掌管記事)、羲和(掌管歷法)、瞽(掌管祭祀)等。商代的文官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巫”,二為“史”,掌管著記事、占卜、祭祀、辭告鬼神的事務。西周的文官大體也與夏、商相同。因而,西周末期以前的文官具有的這兩個特性,決定了他們只是王朝官府中的官員。他們手中的技能和知識是官員的職能,他們終身被王朝官府所豢養,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文人群體。 自夏、商直到西周末期,這批被王朝官府豢養的文官,終于走到了他們世襲世祿的終點,遇到了亂世。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對這亂世的起因,總結為“王道衰微”,如“昭王之時,王道微缺”;穆王在位,“王道衰微”;“懿王之時,王室遂衰”。到了周夷王時,四方諸侯有的來朝,夷王朝不敢坐受朝拜,要“下堂而見諸侯”。這種諸侯強大、王室衰微的局面,成了天下大亂的主因。在夷王之后,出現個厲王,就是《國語》中記載的那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能使“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殘暴厲王。厲王之后,雖有宣王中興,但緊接著又來了一位為寵美人而戲諸侯的昏君幽王,天下大亂由此而起。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