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回憶徐盈與彭子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7691
- 條形碼:9787520507691 ; 978-7-5205-076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憶徐盈與彭子剛 本書特色
《回憶徐盈與彭子岡/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是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擬訂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之一種。講述了徐盈與彭子岡他們以多姿多彩之筆,為時代描繪了一幅幅真實而絢爛的畫面,也并肩度過了不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回眸凝思,令人扼腕、嘆息而敬仰。他們二人留下的近千萬文字,不難斷言,也將與所經歷和患難的時代而共存。
回憶徐盈與彭子剛 內容簡介
徐盈、彭子岡,著名新聞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徐盈曾任天津《進步日報》主筆、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第六至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彭子岡,徐盈之妻,先后任天津《進步日報》《人民日報》記者,1954年后任《旅行家》雜志主編。 《回憶徐盈與彭子岡/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由徐盈與彭子岡夫妻二人的摯友、親人以及同事根據親身經歷和親見親聞撰寫的回憶性文章集納而成,詳盡地記述了二人的生平事跡和在新聞歷史上的貢獻,是一本研究徐盈與彭子岡和中國近現代新聞史的珍貴資料。
回憶徐盈與彭子剛 目錄
一代著名記者——徐盈常少揚
從病中的徐盈聯想到的金丁
良師益友張頌甲
懷念徐盈張辛民
徐盈的未刊小說金克木
紀念徐盈老王春景
春蠶到死絲方盡韓淑芳
父親徐盈徐東
家國縈懷不計年徐東
徐盈:中國經濟報道的先行者徐東口述吉瑾整理
三家“抗戰飯店”徐東
坐在輪椅上的父親徐東
父親徐盈誕辰100周年祭徐東
對徐盈《烽火十城》的評價姜德明
《共和國前夜——一代記者徐盈戰地文選》序曾敏之
《共和國前夜》中的徐盈吳遵泉
喜讀徐盈文集《共和國前夜》董遵良
端木蕻良贈詩慰徐盈申春
憶子岡:彩筆江湖焰黯然
記母親子岡(代生平)徐城北
子岡二三事徐鑄成
彭子岡的愛憎陸詒
彩筆江湖焰黯然袁鷹
青春常在金丁
哀子岡朱啟平
又走了一個戈揚
彭子岡昔日“獨闖張家口”王芝琛
子岡的筆子岡的心方萌
針砭時弊——記名記者彭子岡侯杰秦方
女報人彭子岡王瑾希
懷念子岡笪鐘
用紅色紀念媽媽徐東
深情的懷念徐東
那一個下雪的日子徐東
又是白雪飛天時徐東
彭子岡與《旅行家》雜志徐東
我的“阿姨”楊教
一生直言的彭子岡張刃
人間重晚晴沈從文
時代的回聲李庚
《子岡作品選》編后記黃伊
憶徐盈與子岡:握一管神筆,各具生花
我的《大公報》情結徐東
徐盈、子岡在“青年記者協會”徐東
難忘的師長胡天培
送徐盈,憶子岡王禹時
徐盈和子岡:為留住魯迅故居而一再奔波劉仰東
亦師亦友的徐盈和子岡張寶林
一代名記者徐盈、子岡夫婦不平凡的一生陳正卿
回憶徐盈與彭子剛 節選
《回憶徐盈與彭子岡/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 一代著名記者——徐盈 常少揚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新聞界,涌現出一批有作為的青年記者。他們記錄時代風云,縱論天下大事,催促新生,抨擊舊物,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徐盈就是其中的一個。從抗戰前夜到新中國成立,他活躍在“時局的重心,消息的總匯,政治的復雜焦點上”,寫下了上千萬字的新聞作品,真實而廣闊地反映了那一歷史時期中國的社會風貌。尤其是那些系統而深入的經濟報道,更為人稱道。 從文學的“港口”啟航 1912年11月28日,徐盈出生在山東德州城內一個破落的小官僚家庭。*初叫徐緒桓,曾用名徐奚行。在德州念過私塾,1919年七歲時到天津,后又轉北京念書。 父親徐世篤,因同族、北洋政府交通次長徐世光的關系進了灤州電報學堂,后來當上了高級鐵路職員。父親希望長子徐盈也同自己一樣,找個“鐵飯碗”吃一輩子。他給徐盈立下三條“家訓”:一不可當律師;二不可當記者;三不可“赤化”。誰知,徐盈恰恰走上了一條與父親意愿相反的記者兼革命者的道路。 1926年,徐盈入北京四存學校上初中。有個英文教師是國民黨員,秘密印制、散發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傳單。一次“張大帥”的兵來搜查,這位教師急忙把一卷紙塞給徐盈,叫他偷偷放在爐子里燒掉。這是徐盈記憶中首次參加的政治活動。 1929年,他轉到大同中學讀高中。這個學校的進步教師齊燕銘、孫席珍、蹇先艾等都對他有一定影響。 在上高中階段,徐盈的求知欲很強。他時常跑到北大去旁聽。有一次點名時,發現了這個冒牌的旁聽生,便被逐出教室。這時幾乎全講堂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卻安然地戴上帽子,拿起筆記簿,徐步而出,他覺得心甚坦然,絲毫沒有可羞恥的地方。 在高中期間,徐盈開始了寫作生涯。他所在的學校文、理分科。作為文科學生,他注意到使所習學科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訓練一副銳利的眼光,來剖析社會的種種形象。所以,常常在大富豪的門前徘徊,在貧民窟的垃圾堆旁逡巡,將觀察到的一切用文字記載下來,寄到各報換幾個銀元。他經常投稿的有天津《大公報》的“小公園”專欄,太原《社會晚報》副刊、葉圣陶主編的《中學生》雜志。 “九一八”事變前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聯”“左聯”都在北平開展活動。徐盈在東單發昌祥西服莊樓上參加過一個讀書會。由于經常給幾家報刊投稿,徐盈結識了失學青年汪金丁,汪與上海“左聯”有聯系。1932年初,上海《文藝新聞》《北斗》(均為“左聯”的刊物)寫信來,希望汪金丁和徐盈在北平組織讀者會。他們覺得自己還缺乏在復雜環境中把不熟悉的讀者組織起來的經驗。這時丁玲又介紹王蘆焚(即師陀)來北平,三人決定自辦刊物。不久,在北平的一些書店和學校的傳達室里,出現了一種名為《尖銳》的16開16頁刊物,封面很引人注目:一個工人正在旋轉歷史車輪。《尖銳》只出了兩期就被查禁了,在南京的代銷人被逮捕。 高中畢業后,徐盈報考北京大學未被錄取,進了保定河北農學院林學系。“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在國內加緊鎮壓愛國群眾運動。徐盈入河北農學院時,正值保定第二師范的“學潮”遭軍警鎮壓。二師與農院只一墻之隔,徐盈和一些進步同學設法給被圍的二師學生送食品、傳消息。 這期間,徐盈繼續在《中學生》、周揚主編的《文學月報》等刊物上發表小說。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反映中學生在愛國運動中心理狀態的系列小說《同學錄》、描寫保定“二師”學潮中被捕學生獄中斗爭生活的《福地——致敬禮于死者及生者》等。后者刻畫了被捕青年學生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心理的過程,歌頌他們堅貞不屈的精神。小說結尾充滿激情地寫道:“冬夜,無邊的黑暗,狂風怒吼著,他們(指被捕學生)過得還是很高興,雖然是有無邊的十年……苦惱的時候,他們便微笑著想那快要來的‘明天’。”因為它所寫的是那一個時代為人所*關注的題材,也是時代尖端的題材,所以作家孫犁在1981年還稱贊這篇小說是“叫人記得住的小說”。 早期的文學創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徐盈的政治敏感、文學修養和寫作技能,還鍛煉了他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為他后來的記者生涯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