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23528
- 條形碼:9787100023528 ; 978-7-100-0235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 內容簡介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是一部從經濟社會史觀角度所編寫怕中世紀史。湯普遜(1869-1942)是美國比較著名的現代資產階級中世紀史專家之一。他生于美國中部的艾奧華州,1892年畢業于羅特學院,1895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研究,畢業以后一直到1932年在該校擔任中世紀史的教學工作,晚年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1942年去。他的主要著作有《法國宗教戰爭》(1909),《德意志封建制度》(1928年),《中世紀經濟社會史》(1929),《中世紀晚期經濟社會史》(1931),《西洋中古史》(1933),《中世紀史》(二冊,1932),《歐洲中世紀史導論》(1937),《史學史》(二冊,1942)等書。通過這些著作和長期的教學活動,他在美國中世紀史學界發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 目錄
**章 羅馬帝國的盛衰
第二章 羅馬帝國和早期中世紀的教會
第三章 蠻族世界和大移動
第四章 羅馬帝國內的日耳曼王國西哥特的西班牙、汪達爾的非洲、東哥特和倫巴的意大利、教廷的羅馬和拜占廷的意大利
第五章 寺院制度的興趣和傅佈
第六章 東羅馬帝國(395-802年)查士丁尼(527-565年)
第七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興起
第八章 墨洛溫朝、喀羅林朝的法蘭克商度和日耳曼,查理曼(768-814)
第九章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814-912)
第十章 北歐人的擴展和殖民
第十一章 蕯克遜和薩利安德意志(919-1125)
第十二章 十字軍前的法國(877-1095)
第十三章 十字軍前的意大利(887-1095)
第十四章 十字軍前東羅馬帝國(802-1096)
第十五章 巴格達哈里發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擴張
第十六章 十字軍(1095-1291)
附錄 譯名對照表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 節選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這項土地壟斷的弊病遍及整個的羅馬帝國。盡管法律上限制大地產的占有不得超過一定的面積,但是大地主們用分散大地產于各省的方法來規避這項限制。第四世紀的一個作家A.馬塞里納在他的《羅馬史》第27章第11節第1段內寫了一句名言:“世襲地產遍布世界”。這一句話是針對判官長S.P.普洛巴斯說的。另一個擔任同一職位的辛馬奇斯,在羅馬城內領有三座宮殿,并在鄉村里領有十五所田莊。我們不知道它們的規模怎樣,但是它們的總數一定是龐大的,因為他每年的收入估計達九十萬美元的價值——而當合法利率在12%的時候,這已盡了一個人所能搜刮的能事。這種弊病,在中意大利、非洲和高盧*大。像上文所說,在尼祿時代六個業主占有非洲省內耕地的半數。據弗倫提納的記載,在尼爾華(死于98年)時代,非洲的私人地產和城市的領土同樣大小! ∵@些大田莊有時包括整個一郡,而它們的領主以私人資格,行使著過去地方政府的行政職權。地方政府和莊園政府已變為一而二,二而一的,都是在富豪的手里。政府的合法形式,只在理論上繼續存在著,而實際上已被代替。到第五世紀,帝國已變成為一個空殼。它昔日一度強大而集中的主權已經煙消云散,而分裂成一群有勢力的私人土地所有者;他們執行司法、征集賦稅、維持公路(當公路還在維持的時候),甚至由于情勢或幻想的需要,隨心所欲地發動戰爭。一句話,封建制度上臺了! 〗▏牡胤矫Q,還證明了第四、第五世紀這種情況。奧俾內是從一個羅馬貴族名叫阿爾俾那者得名,而這個城市的雛形,就是那些在第五世紀中聚居在他的廣大的世襲領地上的居民形成的。索力那克是從一個名叫索倫尼斯者得名;弗勒里是從一個名叫弗洛拉斯者得名。這些領地的大小一定是不等的。但是,甚至當時認為是小領地的,今天我們看來似乎已是夠大,而那些“大田莊”則一定是大得可觀的。在第四世紀,有一個富裕作家,記述了他在南法所領有的一個“中等”世襲領。在他的眼光里,它還是不夠大,可是它已包括有四百畝谷田、一百畝葡萄園、五十畝草地和七百畝森林地。當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的時候,西方羅馬世界的情況便是這樣。這種流行的狀態,是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東哥特人在意大利、汪達爾人在非洲、法蘭克人在高盧所看到的。他們自己的土地所有形式及他們自己的耕種方法怎樣來改變這種制度呢?羅馬怎樣來影響他們呢?這些問題,在另一章內將給以解答! 〉降谖迨兰o日耳曼人開始侵入帝國的時候,土地壟斷的弊病已非常嚴重,實際上一個有勢力的地主貴族階層已經占有整個帝國的土地。自由農民和自由手藝人差不多已經絕跡。他們已淪為世襲大領地的農奴;他們住在那茅舍密集小村里,這些小村往往是和大莊園上奴隸“區”毗連著的。這些奴隸在一個人監督下,成群結隊地耕種那莊園里的原有的土地。至于其他部分的土地則由農奴耕種。這種土地是從繼續圈圍附近抵押出去的以前的自由田莊而得來的。換句話說,農奴原是自由農,雖喪失對自己土地的產權,但仍準予留在原地上作為佃戶,來替大地主工作。但是,農奴是一個永遠不復能回復其自由的佃戶。按法律理論來說,他的勞動,便是地主所勒索的“地租”。過去這塊土地原是他所領有的,現在它已變成為地主的產業,而地主已變成為他的主人了。用成語來說,他是“被束縛于領地”;因為他受到了永遠還不清債務的束縛;他雖繼續以勞動來支付債款,但他是永遠不能還清它的;因為債務積累的速度趕上了他以工作來償付的速度。農奴,如果逃亡的話,可加以逮捕,押回受審,作為逃避債務論罪。又如果他被判有罪的話,那么,他就完全失掉其自由,而淪為一個奴隸,因為他既然一貧如洗,拿不出分文,就應出售其本人來繳付罰金。在這樣的情況下,逃亡農奴如果能以受到痛打而過關,則已是幸運的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