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guān)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shù)8000年
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1736239
- 條形碼:9787511736239 ; 978-7-5117-3623-9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本書特色
在《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中,談到戲曲的發(fā)展、流變,以及戲曲與生活的關(guān)系,劉克定先生能用深入淺出的筆法,談來妙趣橫生,可見他在文化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涉獵頗廣,對元、明、清的戲曲論著曾悉心研究,因此,他對戲諺的研究,往往聯(lián)系歷史、文學(xué)、音樂、舞蹈、書法等其他的方面,多渠道多層面地展開他的論述、詮釋、鑒賞。人們在瀏覽此書時多少有一點“曲徑通幽處”的感覺吧! ——戲曲史家 蔣星煜
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中國戲曲在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有關(guān)表演和藝術(shù)特點的諺語,也是藝術(shù)家的智慧結(jié)晶。這本《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談到戲劇的發(fā)展、流變,以及戲劇與生活的關(guān)系,作者用深入淺出的筆法,談來妙趣橫生。作者對元、明、清的戲曲論著曾悉心研究,因此,他對戲諺的研究,往往聯(lián)系歷史、文學(xué)、音樂、舞蹈、書法等等其他的方面,多渠道多層面地展開他的論述、詮釋、鑒賞。
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目錄
目錄
001序
001諺語悟戲錄
003“絲羅包窮骨,老來叫化坯”
006“在棚頂做六國丞相,落棚下無錢買豆醬”
008“虛戈作戲,真假相宜;虛戈謂戲,弄假成真”
011“變口唱為心唱,化歌者為文人”
013“看戲無了極,去錢又落肉”
015“三年出個狀元,十年出不了個唱戲的”
017“眼大無神,廟里泥人”
019“熱死的花臉凍死的旦,不熱不冷吃丑飯”
022“中外行吃肉,中內(nèi)行吃粥”
026“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
029“慵漢戲保人,好漢人保戲”
032“廚師的湯,唱戲的腔”
036“寧穿破,不穿錯”
039“唐三千,宋八百,道不完的三列國”
042“要想戲路通,全靠少年功”
044“千戲一腔,白水淡湯”
00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047“千斤說白四兩唱”
050“要邋遢的干凈,不要干凈的邋遢”
052“要演深,通古今”
055“好戲把人唱醉,糟戲把人唱睡”
058“一臺無二戲”
061“三分戲品,七分人品”
063“舞臺方丈地,一轉(zhuǎn)萬重山”
065“三分前場,七分后場”
068“補籮惜竹,花旦惜曲”
070“七分鑼鼓三分戲”
073“學(xué)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
076“一不扭眾,百不隨一”
078“場上不逗后臺哏”
080“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
082“五年的胳膊十年的腿,二十年練不好一張嘴”
084“救場如救火”
086“一清二簧三越調(diào),花鼓調(diào)子不用靠”
088“內(nèi)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090“南京到北京,人生藝不生”
092“角色無大小,配戲不配人”
094“做忌數(shù)見,疊見生厭”
096“不經(jīng)一師,不長一藝”
098“一處拜師,八方學(xué)藝”
100“臺上觀藝,臺下觀德”
102“一藝不精,誤了終生”
104“熟戲要當(dāng)三分生,練成再加三分工”
106“入戲情,明戲理”
108“一戲一行腔,切勿一道湯”
110“出馬門須臾不茍,進馬門三步才收”
112“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張口”
114“千學(xué)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千練不如一串”
116“寧出大價錢,不雇賴箱官”
119“寧教藝壓錢,不教錢壓藝”
121“早扮三光,晚扮三慌”
123“湯武凈,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126“閑時置下急時用,急時抓來不管用”
128“愛看你個后,唔看你個老”
129“唱戲不動情,看戲不同情”
131“一年管子二年笙,十年笛子不中聽”
134“要聽秦腔膽,梆子、手鑼、二股弦”
136“請君更看戲中戲,對影休推身外身”
140“有口無口口代口,是人非人人舞人”
143戲曲叢談
145諺謠探源
155元雜劇與戲曲史
160勾欄與瓦舍
163“音樂、歌舞先于戲曲”考
169“篳路藍(lán)縷,以啟山林”的中國戲曲
181附注
183人物
187術(shù)語
205跋
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節(jié)選
北京天橋,過去有許多名嘴扎堆,有說相聲的、說書的、唱大鼓的……一張嘴,可以把一部三國說得活靈活現(xiàn),千軍萬馬,血戰(zhàn)疆場,人喊馬叫,火光沖天,有聲有色,緊扣人心。說梁祝,生死相托,欲說還休,十八相送,纏綿繾綣,催人淚下,說得天崩地裂,悲傷欲死。說相聲的,三兩句話,包袱一甩,讓你笑得直不起腰。到得蘇州書場,泡一壺茶,找個角落坐下,聽聽評彈,吳音媚好,輕清柔緩,抑揚頓挫,弦琶琮錚,可以叫你幾個時辰不想動彈。…… 所以說:“說書的表嘴”。那種語言的藝術(shù),可以使聽者如醉如癡。老舍先生曾常去書場,他的小說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藝術(shù),得助于書場大鼓評彈藝術(shù)的熏陶。 與表嘴不同,演員唱戲,靠的是腰腿功夫,如身段、亮相、造型,如對打、騰空翻、旋子等等,使這些技藝美化,主要靠腰腿,不是簡單能唱能表演就行。 戲劇演員,不管生末凈旦丑,都很注意練腿功,尤其生、凈,為了在臺上走好臺步,睡覺的時候,兩腿之間的膝關(guān)節(jié)部位要夾一個沙包,并在小腿部位用布條將兩腿緊緊纏住,天長日久,雙腿就稍顯盤勢,這樣走起臺步來,才不會夾著雙腿,姿勢就大,舞臺動作就好看。 腰腿功夫練不好,就沒法上臺演戲。但也并不是說光有好的腰腿,就可以“一招鮮,吃遍天”,沒有好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也還是演不好戲的。因為技藝不等于藝術(shù)。登上藝術(shù)巔峰,光有好的腰腿,不一定上得去。同樣的道理,說書的光有一張寡嘴,缺乏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缺乏藝術(shù)修養(yǎng),也是難以征服觀眾的。 為什么歐陽予倩稱贊梅蘭芳是美的化身?就是因為梅蘭芳有高深的藝術(shù)造詣,舉手投足,無瑕可指。蓋叫天演武松,那個造型,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具有美感,這不單身段功夫好,藝術(shù)修養(yǎng)也到家。 歌舞比戲曲產(chǎn)生得早,自周開始,歌舞、樂奏已很盛行,所以研究中國戲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莫如先研究音樂的起源。 中國古代為什么有遵從音樂的傳統(tǒng)?《禮記》說:樂起于人心之感動,故聞樂足以知個人心中之情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yīng),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那時候的樂,只是表達(dá)一種氣氛,沒有樂譜,沒有更多的“音樂語言”。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認(rèn)為韶樂是平和之音,而武樂則代表戰(zhàn)伐,不利于祥和。 孔子認(rèn)為韶武雅頌是盛世之音,和諧之音,格調(diào)中正和平。歌頌了舜帝以揖讓得天下,這種讓賢與能是孔子所追求的,所以深得孔子的欣賞,“聞韶樂之,三月而不知肉味”。相比之下,歌頌武王伐紂,以征伐得天下的武樂,就為孔子所難茍同,認(rèn)為武樂盡美而不盡善,稍差于韶。他的“樂正”,是以雅頌為標(biāo)準(zhǔn)。 音樂既反映民風(fēng),也是一種教化的方式。“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志變,其聲亦變。”(《說苑·修文》) 音樂成為禮制的需要,使禮和樂互相關(guān)聯(lián),缺一不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就是指魯國當(dāng)時一些樂殘缺失次,周禮難以弘揚。周游考察后返魯,**件事就是修訂禮樂。 這就告訴我們,禮樂發(fā)展,有了音樂歌舞,成為祈獲豐收和狩獵勝利甚至治病驅(qū)邪的原始宗教歌舞,后發(fā)展為儺舞和祭祀文化娛樂活動。
祖言:中國戲曲諺語說要 作者簡介
劉克定:中國作協(xié)會員,廣東作協(xié)會員,雜文家,中國戲劇史研究者。著有《啞口而雄辯的沉思》、《響榻集》《辮子》《南風(fēng)陌上》、《兩個廣東人》(又名“舊時星”)、《聽濤文稿》、《中國成語中的兵器》、《未閑詩話》、《風(fēng)雪夜歸人》等。雜文曽獲第26屆上海新聞一等獎,27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人民日報金臺獎。廣播劇《姑娘,望著我》和《星期三的紫羅蘭》曽獲湖南廣播電視優(yōu)秀節(jié)目獎。人物評傳《啞口而雄辯的沉思》《終有歸時節(jié)》為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xué)評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