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45957
- 條形碼:9787568045957 ; 978-7-5680-4595-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本書特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作,在本書中朱光潛針對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比如讀書、活動、靜處、社會運動、作文、戀愛……提出了諸多誠懇而有益的意見。他的宗旨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內容簡介
1.美學大師寫給青年朋友關于人生問題的解答書,助你人生道路上不斷汲取正能量。
2.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之作,暢銷把十余年,常讀常新。
3.本書特別增補作者珍貴文章,以饗讀者。
4.精裝圖書,版本精良,封面由知名設計師打造,是收藏的佳作!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前言
序
夏丏尊
這十二封信是朱孟實先生從海外寄來分期在我們同人雜志《一般》上登載過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為對象,從實際生活出發來介紹些學術思想。數年以來,同人都曾依了這目標分頭努力。可是如今看來,好的收獲第1要算這十二封信。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就誰都是受信人,誰都應該一讀這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實是作者遠從海外送給國內青年的很好的禮物。作者曾在國內擔任中等教師有年,他那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豐富的學殖,無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歐洲,目的也就在謀中等教育的改進。作者實是一個終身愿與青年為友的志士。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來,這稱呼是有真實的感情的,決不只是通常的習用套語。
各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話題,作者雖隨了各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作者用了這態度談讀書,談作文,談社會運動,談愛戀,談升學選科等等。無論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間,都可看出這忠告來。其中如在《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鄭重地把這態度特別標出了說:“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于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里去。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超效率!”這話在急于近利的世人看來,也許要驚為太高踏的論調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結果就會流于淺薄粗疏,無可救藥。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了生子,養兒是為了防老,行善是為了福報,讀書是為了做官,不稱入基督教的為基督教信者而稱為“吃基督教”的,不稱投身國事的軍士為軍人而稱為“吃糧”的,流弊所至,在中國,什么都只是吃飯的工具,什么都實用,因之,就什么都淺薄。試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吧:壞的呢,教師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學生目的但在文憑資格;較好的呢,教師想把學生嵌入某種預定的鑄型去,學生想怎樣揣摩世尚畢業后去問世謀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總之都免不掉淺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顧的,但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為國家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事近視,貪浮淺的近利,一味襲踏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家社會還有什么希望可說。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于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征之現狀,不禁同感。作者去國已好幾年了,依據消息,尚能分明地記得起青年的病象,則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這十二封信啊,愿對于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1929 年元旦書于白馬湖平屋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目錄
二 談動
三 談靜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五 談十字街頭
六 談多元宇宙
七 談升學與選課
八 談作文
九 談情與理
十 談擺脫
十一 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十二 談人生與我
附錄一 無言之美
附錄二 悼夏孟剛
代 跋 “再說一句話”
朱光潛給朱光潸
談學問
談交友
談青年與戀愛結婚
再談青年與戀愛結婚
給苦悶的青年朋友們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節選
朋友:
中學課程很多,你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點鐘,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了。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斷不會只能讀三四頁呢?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時抽暇讀的。不必遠說,你應該還記得,國父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還要忙些么?他生平無論忙到什么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學者。不讀書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知”。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你不看見現在許多叉麻雀抽鴉片的官僚們紳商們乃至于教員們,不大半由學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視他們,臨到你來,再看看你的成就罷!但是你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永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里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比方打網球,你在中學時歡喜打,你到老都歡喜打。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后來要發愿去學,比登天要難十倍。養成讀書習慣也是這樣。
你也許說,你在學校里終日念講義看課本就是讀書嗎?講義課本著意在平均發展基本知識,固亦不可不讀。但是你如果以為念講義看課本,便盡讀書之能事,就是大錯特錯。第1,學校功課門類雖多,而范圍究極窄狹。你的天才也許與學校所有功課都不相近,自己在課外研究,去發見自己性之所近的學問。再比方你對于某種功課不感興趣,這也許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規定課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課外發見好書籍,你對于那種功課的興趣也許就因而濃厚起來了。第二,念講義看課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養興趣,頗是難事。比方有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地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去就教于批評家和專門學者。我不能告訴你必讀的書,我能告訴你不必讀的書。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于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我所指不必讀的書,不是新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走進一個圖書館,你盡管看見千卷萬卷的紙本子,其中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難上十卷百卷。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于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學大綱”、“科學大綱”以及雜志報章上的書評,實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你也許要問我像我們中學生究竟應該讀些什么書呢?這個問題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約還記得北平京報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讀書十種”,結果有些人所舉十種盡是《幾何》《代數》,有些人所舉十種盡是《史記》《漢書》。這在旁人看起來似近于滑稽,而應征的人卻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來這種征求的本意,求以一個人的標準做一切人的標準,好像我只喜歡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種錯誤見解。各人的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你怎么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十種書,供天下無量數青年讀之都能感覺同樣趣味發生同樣效力?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20世紀中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等,主要譯著有《歌德談話錄》、《柏拉圖文藝對話集》、萊辛的《拉奧孔》、黑格爾的《美學》、維柯的《新科學》等。
- 主題:愿對于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你感覺煩惱,因為你的生機被抑郁,你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 發愁時并不一定要著書,你就讀幾篇哀歌,聽一幕悲劇,借酒澆愁,也可以大暢胸懷。 從前我很疑惑何以劇情愈悲而讀之愈覺其快意,近來才悟得這個泄與郁的道理。 總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