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抵御外侮中華英豪傳奇叢書甲午英烈:鄧世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12323
- 條形碼:9787553312323 ; 978-7-5533-123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抵御外侮中華英豪傳奇叢書甲午英烈:鄧世昌 本書特色
賈國靜、王鳳青著的《甲午英烈(鄧世昌)》是面向青少年的普及性讀物,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準確的歷史事實,努力展現鄧世昌抵御外侮的事跡,描繪他的成長歷程和閃光人生,再現了他人生的不朽光輝。同時本書也向廣大青少年表達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 叢書不只是為了緬懷先烈,更是為了激勵后人:不只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展望未來。20世紀50—60年代,吳晗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世界歷史小叢書》,對當時的青少年起到了歷史教育的奠基作用。我期待南京出版社繼起努力,把這個崇高的事業承擔起來,拓展開來,用豐富的歷史知識教育一代代青少年,使他們成長為國家的棟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 這是國內外**套全面系統介紹我國歷史上民族英雄的叢書。叢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引人入勝的故事,再現了中華英豪面臨外敵入侵,毀家紓難、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壯麗人生,堪稱是一曲中華英豪的贊歌,一部中國脊梁的史詩,一座民族英雄的豐碑。 ——南京出版社社長、史學博士盧海鳴
抵御外侮中華英豪傳奇叢書甲午英烈:鄧世昌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戰死沙場、馬革裹尸是軍人的優選榮譽,鄧世昌用“義不獨生”的舉動,沉海殉國,用生命鑄造了中國海軍的不朽軍魂。賈國靜、王鳳青著的《甲午英烈(鄧世昌)》以歷史時間為軸線,述其生平和戰爭經過。
抵御外侮中華英豪傳奇叢書甲午英烈:鄧世昌 目錄
**章 鄧家之子
第二章 投筆從戎
第三章 北洋才俊
第四章 東亞危局
第五章 走向戰爭
第六章 甲午悲歌
第七章 英雄赴義
第八章 永垂不朽
參考書目
抵御外侮中華英豪傳奇叢書甲午英烈:鄧世昌 節選
《甲午英烈(鄧世昌)/“抵御外侮:中華英豪傳奇”叢書》: 白蓮教曾經涌現出一位女英雄王聰兒,她是湖北襄陽人,從小流浪賣藝,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她的丈夫齊林是一位白蓮教首領,受到丈夫影響,王聰兒也成了白蓮教的虔誠信徒。他們策劃起義的消息走漏之后,清政府殘忍地殺害了齊林和白蓮教大批教首和教徒,王聰兒憤懣難平,揭竿而起。1796年2月,年僅20歲的王聰兒剪去長發,身著白衣,執鞭跨馬,舉起義旗,率眾與清政府展開了激烈抗爭。她被推舉為白蓮教的“總教師”。 王聰兒巾幗不讓須眉,她率領湖北襄陽義軍連挫清軍,先后在湖北、陜西、四川等地輾轉作戰,屢戰屢勝。清軍為了對付王聰兒,集結大量兵力,*終在湖北鄖陽三岔河的卸花坡將義軍圍困了起來。王聰兒率領義軍誓死抵抗,英勇作戰,*終寡不敵眾。看到大勢已去,王聰兒率領殘存的女兵跳下懸崖,慷慨就義。 天理教也積極策劃起義,他們甚至攻人了紫禁城。天理教首領林清、李文成、馮克善在傳教中不斷吸收教徒,壯大自己的力量,積極策劃武裝起義。林清等人在宛平縣的天理教信徒中選拔精壯青年200余人,每天進行操練。他們還秘密聯絡宮中的太監,讓其作為進攻紫禁城的內應。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天理教起義軍兵分兩路,分別攻打東華門與西華門。起義軍們與紫禁城的守衛展開了激烈戰斗,殺聲震天,箭矢如雨——至今隆宗門匾額上還遺留著一支箭頭。*終,天理教徒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在大清王朝日顯頹勢、內部危機不斷爆發的時候,外部列強卻磨刀霍霍,虎視眈眈。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至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上*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人大量購買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中國卻因為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人們習慣于自給自足,不需要歐洲的產品。 英國人為了改變這種不平衡的貿易局面,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不僅導致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還嚴重敗壞了中國社會風尚。中國人淳樸的民風被毒品摧殘,健康的身軀因為吸毒而日漸贏弱,變成了受人鄙視的“東亞病夫”。鴉片影響了中國人的身心健康,損害了中國的社會經濟。面對鴉片造成的災禍,清政府經過多次討論,決定予以禁止,道光皇帝派遣林則徐前去禁煙。 林則徐于1839年在廣州查禁鴉片。他將繳獲的鴉片集中起來,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英國人不甘心受到損失,更不愿意看到鴉片貿易被完全禁止,英國議會就發動戰爭問題進行了討論,*終決定出兵中國。在這種背景下,英國人的軍艦氣勢洶洶駛向中國,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英軍的軍艦性能優越,作戰經驗豐富,清軍難以抵擋,*終清政府非常屈辱地接受了戰爭失敗的結局。鴉片戰爭的結束年份為1842年,數年之后,鄧世昌呱呱墜地。當年幼的他睜開好奇的眼睛時,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民族危機日漸加深的危局,而并非一個太平的年代。 年幼的鄧世昌*初并不能理解國家大事,可是處在這樣的時代,覆巢之下無完卵,個人的生活處境和國家大事緊密關聯。他耳濡目染,逐漸體會到了世事的艱難。 前面講到鄧家從事茶葉生意,鄧世昌的祖父鄧景能很有商業頭腦,家里的茶葉生意十分興隆。鄧世昌的父親鄧煥莊子承父業,家境殷實,可是隨著鴉片戰爭后鴉片的大量輸入,中國的經濟受到摧殘,人們購茶受到影響,茶葉外銷也開始出現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鄧煥莊越來越感覺生意蕭條,心里非常焦慮。他去了幾趟上海之后,發現上海商賈云集、四通八達,認為這里做生意的條件要比廣州更好一些,因此在上海開設了茶莊。鄧煥莊善于經營,很快就在上海站穩了腳跟。 鄧煥莊原本就是心思靈活的商人,從廣州來到上海,更進一步開闊了他的眼界,這無意中也影響到了鄧世昌的人生軌跡。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