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理性的啟蒙——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科技思想發展管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602013
- 條形碼:9787568602013 ; 978-7-5686-020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性的啟蒙——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科技思想發展管窺 內容簡介
本書以唯物史觀為基礎, 探索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發生發展歷程。時間上至先秦, 下至明清。內容涉及古代天文、數學、化學、醫學、農學等主要學科和主要社會思潮。本書認為, 在中國古代科技思想與哲學、社會學思想交織, 互為發展基礎。
理性的啟蒙——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科技思想發展管窺 目錄
一、對于中國古代有無“科學”“技術”的討論
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特點
三、對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由盛而衰的思考
**章 論先秦天道觀的發展對宗教神學的動搖
一、科學與神學交織下的天道觀念成長背景
二、先秦諸子的天道觀解析
三、先秦科技思想發展受到的影響
第二章 漢代象數易學的發展及其對古代科技的影響
一、漢代象數易學的發展
二、漢代象數易學之特質
三、漢代象數易學對古代科技的影響
第三章 神學觀念影響下的漢代天文學發展
一、神學觀念對天文觀測的影響
二、漢代歷法中的神學特質
三、神學觀念與天體理論的建構
四、時代影響及后果
第四章 論魏晉學者對漢代數字神秘主義的終結
一、漢代數字神秘主義興起與魏晉學者的批判
二、新型數字研究范式的產生與劉徽的貢獻
三、漢代數字神秘主義被終結之于科學史的意義
第五章 論隋唐時期“天人感應”說的再起及其對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一、“天人感應”說再起的原因、表象與特質
二、中唐天人關系新論與“天人感應”說的衰微
三、隋唐時期天人思想變遷對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第六章 論宋代天文歷法觀念的變遷及其對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一、宋人對天文歷法的一般認識
二、關于頻繁改歷問題的探討
三、天文歷法觀念變遷對宋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
第七章 論邵雍先天象數學建構及其對北宋自然科學發展的促進
一、“先天象數學”體系的架構
二、“先天象數學”中的“物理之學”
三、“先天象數學”對北宋自然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八章 “五運六氣”說在金元時代的發展及其引發的中醫學理論轉向
一、五運六氣說的發展歷程及其在金元時代的境遇
二、金元四大家的理論貢獻與社會影響
三、中醫學理論轉向之探討
第九章 論明代數學發展之衰落及其出路的選擇
一、明代數學衰落的表現及社會誘因探討
二、衰落內因討論及明代數學之“實用”轉向
三、中西數學會通:另一種出路選擇
第十章 論明代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對技術科學發展的影響
一、“經世致用”思想之于明代技術科學發展中的表現
二、兩個典型的個案
三、評價與反思——兼論“李約瑟問題”
第十一章 論乾嘉經學對清代前中期自然科學發展的貢獻
一、乾嘉經學對清前中期數學發展的貢獻
二、乾嘉經學對清前中期地理學發展的貢獻
三、乾嘉經學對清前中期天文歷法學發展的貢獻
四、對乾嘉經學推動清前中期自然科學發展的思考
參考文獻
后記
理性的啟蒙——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科技思想發展管窺 節選
《理性的啟蒙: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科技思想發展管窺》: 先秦人們從墨家學說中學會的,不是體現迷信色彩的“神意”,而是體現經驗科學的“人意”。因為墨家主張“非命”,在處理天人關系時強調主體的力量。墨子曾分別從“君子”“王公大人”“卿大夫”三個角度提出了“力”則“強”的命題,他著重肯定生產實踐在認知自然中的作用。墨子“言有三表”中的二為“察百姓耳目之實”,三為“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等,就是要將相關的結論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并要求根據實際效果去判斷結論的正確性。墨子甚至還提出“久,彌異時也”說,表明時間涵蓋各種不同時段,將“宇宙”視為時空的概念。并指出,“宇或徙,說在長宇久”。即空間就是區域的遷移流動,空間的變遷與時間的流動是統一的。如此的科學認識,不僅遠離傳統的宗教觀念,更為中國古代科學意識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在先秦諸子對天的論說影響下,人們對神鬼觀念的認識日趨理性,甚至出現了以荀子為首的“無神論”者。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所謂的天、神,在荀子看來只是宇宙自然的規律性運動罷了,與宗教神學無關,“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對于鬼神迷信,荀子給予徹底的批判:“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荀子還從天象與政治的關系中,論證了人事與天無關的說法,“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荀子旗幟鮮明地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將那些異常的天象歸因于自然本性的展現。他告誡人們不必畏懼“天”,“天”不受神的操縱,亦不由人的意愿決定,其有著“常態”的規律性。荀子創造性地引入“氣”范疇以解釋自然本原,“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即水火=氣、植物=氣+生、動物=氣+生+知、人=氣+生+知+義。如此一來,人們就可以明確自己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獨立于自然、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知自然的主體。人可以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開發自然、改造自然,讓自然為我所用。在荀子無神論說的啟示下,先秦社會中“天”與“神”的聯系漸行漸遠。 荀子之說得到了法家韓非的支持。韓非對于那些以萬物有靈觀念為基礎而形成的對自然的多神崇拜,提出深刻批評。他極力主張廢除鬼神至上思想,“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聽以爵不待參驗,用一人為門戶者,可亡也。……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韓非還舉了燕趙相爭的例子,以驗證自己的觀點。他說,趙國曾進行占卜,得知攻燕大吉。燕國也進行了占卜,以為攻趙大吉。結果,趙國勝利了。后趙國又要出兵攻燕,占卜的結論是大吉。但實際情況是,趙國在攻燕時,受到了秦國的襲擊,不僅失去了大片土地,國王還因此死去了。可見,占卜在戰爭問題上并不靈驗,盲目信奉,其實是愚蠢的行為。在《解老》篇中,韓非進一步論述道:“人處疾則貴醫,有禍則畏鬼。圣人在上,則民少欲;民少欲,則血氣治而舉動理;舉動理,則少禍害。夫內無痤疽癢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即人們之所以敬畏鬼神,原因是遇到了禍患,就如同病人在患病時敬畏醫生一樣。鬼神是人們無法解決當前難題而臆想出的東西,其實并不存在。 ……
理性的啟蒙——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科技思想發展管窺 作者簡介
康宇,男,1978年12月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哲學博士。現任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已出版學術專著4部,在《哲學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90余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