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公共政策對刑事政策的影響模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333996
- 條形碼:9787565333996 ; 978-7-5653-339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共政策對刑事政策的影響模式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提煉出公共政策影響刑事政策的四種模式, 包括觀念層面、程序層面、結構層面及規范層面, 分別探討了“犯罪觀引導與刑事政策民粹化”“政策過程與刑事政策制度化”“政策系統與刑事政策的結構”以及“刑事政策對刑法體系的指引”等理論問題。
公共政策對刑事政策的影響模式研究 目錄
**章 公共政策與刑事政策:概念厘定與范疇梳理
一、公共政策之理論考察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解讀
(二)公共政策中的“公共”話語
(三)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定位
(四)公共政策的分析范式
二、刑事政策之本體定位
(一)西方刑事政策的概念演進
(二)我國刑事政策的立場變遷
(三)考察刑事政策的基本維度
(四)簡要的回應
三、刑事政策納入公共政策視野之關聯性認知結構
(一)關于關聯性認知的建立
(二)將刑事政策納入公共政策關聯視域的必要性
(三)納入公共政策視域下的刑事政策之特殊性
四、對公共政策與刑事政策關聯性研究的反思
(一)學界對研究局限性的反思
(二)學界對關聯性研究正當性的質疑
(三)以具體問題作為研究視角
五、小結
第二章 觀念層面的影響模式:犯罪問題的公共政策導向與公眾犯罪觀
一、犯罪觀的基本內涵
(一)對犯罪觀的概念解讀
(二)犯罪觀的功能
二、將犯罪觀納入刑事政策范疇的正當性
(一)犯罪觀制約著刑事政策的效果——刑事政策民粹化的風險
(二)犯罪觀的理性塑造受公共政策的影響
三、公共政策引導下犯罪觀之理性定位
(一)理性犯罪觀需承認犯罪存在的必然性
(二)理性犯罪觀應正視犯罪的社會影響
四、公眾犯罪觀理性塑造之政策路徑選擇
(一)大眾傳媒在公眾犯罪觀塑造的作用
(二)政黨及領導人對公眾犯罪觀的正確引導
(三)犯罪數據信息的公開及問題說明
五、小結
第三章 程序層面的影響模式:政策過程與刑事政策制度化及過程規范化
一、政策過程理論下刑事政策載體形式之思辨
(一)公共政策的栽體形式及其與法的關系——公共政策合法化
(二)政策過程分析語境下刑事政策與刑事制度法案
二、刑事政策過程分析的域外借鑒:范式、環節及具體樣本
(一)刑事政策過程分析范式的初步考察
(二)刑事政策過程分析中的基本環節梳理
(三)刑事政策過程分析的具體樣本——美國三振出局法案
三、我國開展刑事政策過程分析的瓶頸——形式與實質
(一)形式層面的制約——單軌制立法模式
(二)實質層面的制約——制度化程度不足
四、我國刑事政策的制度法案化及其政策過程分析之展開
(一)推進刑事政策制度化的必要性
(二)刑事政策形成的過程分析——制度確立及其可執行性
(三)刑事政策執行及我國的“試點”模式
(四)對刑事政策(制度法案)及其實踐效果的評估
(五)刑事政策的變動及其基本類型
五、小結
第四章 結構層面的影響范式:政策系統與刑事政策的結構分析
一、結構主義與政策系統
(一)結構主義及其理論借鑒
(二)結構主義影響下的政策系統
二、新社會防衛與刑事反應系統
(一)新社會防衛理論及其啟示
(二)新社會防衛理論中的結構思維與刑事反應系統
三、戴爾瑪斯-馬蒂教授的刑事政策模式分析及其啟示
(一)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與模式分析
(二)刑事政策模式分析的理論啟示
四、中國語境下刑事政策結構分析的具體展開
(一)刑事政策體系中國家與社會二元結構的維度定位與場域分工
(二)犯罪反應系統中的犯罪人反應與被害人反應
(三)犯罪反應國家系統中的刑事反應與行政反應
(四)刑事反應系統中的基本對象:犯罪行為與危險人格
(五)罪的反應系統與犯罪分層
(六)刑罰反應系統及其結構優化
(七)刑事反應系統中的程序配置結構
(八)社會反應中的主體類型、功能及激勵措施
(九)社會反應系統中職業制裁及其控制
五、小結
第五章 規范層面的影響模式:刑事政策對刑法體系的指引
一、公共政策對法學影響的初步考察:“政策法學派”興起與公法領域的革新
(一)關國“政策法學派”及其觀點
(二)政策法學思維在公法領域的延伸——以凱斯·R.桑斯坦“背景規范”理論為基礎的分析
(三)來自傳統法學領域的不同聲音
(四)簡要的回應
二、刑事政策與刑法關系的基本論斷
(一)域外“刑事政策與刑法關系”的理論流變
(二)“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不同解讀
(三)刑事政策與刑法關系的論題確立
(四)差異與思考
三、刑法機能主義:刑事政策與刑法教義學互通的觀念基礎
(一)刑法機能主義及其基本特征
(二)刑法機能主義與“規制國的法律解釋
(三)刑法機能主義下刑事政策的意義
四、作為刑法體系基礎的刑事政策:來源于哪里
(一)指引刑事立法并調節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
(二)與犯罪危險人格相應的刑事政策
(三)作為頂層設計的刑事政策
(四)套用“刑事政策”一詞
(五)以憲法為實質來源的刑事政策
(六)由“背景規范”轉化而來的刑事政策
五、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的中國話語
(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基本定位
(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我國犯罪論體系的潛在影響
六、小結
第六章 對比與整合:各種影響模式下刑事政策的多維解讀
一、各種影響模式下刑事政策的不同定位
(一)基本維度
(二)公共政策影響的不同“著力點
二、各種影響模式下刑事政策與刑法基本范疇的關聯分析
(一)刑法規范
(二)犯罪論
(三)刑罰
(四)法律解釋
三、各種影響模式下刑事政策與犯罪學的關聯程度分析
四、刑事一體化思維與刑事政策的深入認知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公共政策對刑事政策的影響模式研究 節選
《公共政策對刑事政策的影響模式研究》: (三)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定位 與公共政策密切相關的概念是“政策科學”(Policy Science)①。在一定程度上講,政策科學就是公共政策的方法論支撐。從起源上來看,政策科學一詞首先是由美國政治科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1950年(他與卡普蘭合著)的《權力和社會:政治研究的框架》一書中所提出的。此后,在1951年,哈羅德·拉斯韋爾和拉納合編的《政策科學:范圍與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正式出版,其中詳細論證了“政策科學”概念,這也標志著政策科學的正式誕生,而拉斯韋爾本人則被譽為“現代政策科學的創立者”。②通常而言,政策科學是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確定(具體的)備選政策,并對備選政策的目標、風險及其效果進行分析。而各個領域內所形成的大量公共政策,便是政策科學實踐應用后*終的成果。當然,政策科學的應用成果并不限于公共政策,除此之外,現代社會中的市場主體(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或者說經營策略也將應用政策科學的成果。從發展進程來看,政策科學是學者們在公共政策、相關策略或決策研究過程中借鑒和運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為了探求獲取有效政策方案的科學方法。政策科學*初被視為政策分析的實踐與方法,注重對于政策過程的研究,而對于政策的內容則相對不太關心。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政策制定后的實質內容,政策的執行效果與評估,以及對政策的調整甚至終結,都受到了政策科學家的關注和研究。①可以說,以政策、策略或決策為分析對象的政策科學自其誕生以來就表現出鮮明的科學性,無論是分析框架的建構,還是研究方法的應用,抑或是指導政策的過程都表現出嚴謹的科學追求。 事實上,政策科學是具有極強吸收能力的非傳統科學,在自然科學領域內適用的諸多理論、范式、方法往往可以在改良之后移植或應用到政策科學中,之后又將政策科學的研究成果轉化到社會科學部門中,進而增加社會科學研究與實踐中的科學含量。早在1986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萬里同志在全國軟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做了《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們沒有決策科學,決策的科學性就無從檢驗,決策的失敗難以受到及時和有效的監督,現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②現代社會中,公共事務越發繁多,公共領域日趨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執行,涉及公共性問題的商談過程,政策的評估與反饋,都需要倚仗科學的政策分析框架。因此,政策科學的科學特質與方法優勢將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從理論上來看,政策科學是可以建立在特定公共政策對象之上的理論應用,對于不同的公共事務、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會產生或者是建構起不同類型的分析方法,而這一分析方法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到政策本身的正當性與科學性。 ……
公共政策對刑事政策的影響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姜瀛,遼寧省鞍山市人,大連理工大學法律系講師,法學博士,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赴大阪大學做訪問學者(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刑事政策學。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