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野果-插圖本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4220193
- 條形碼:9787514220193 ; 978-7-5142-201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野果-插圖本 本書特色
☆ 梭羅自然之美遺作。從《瓦爾登湖》回到故鄉(xiāng),從原野隱居到沉迷于故鄉(xiāng)的森林、山丘與土地,用眼睛看上十年、用耳朵聽上十年、用嘴巴嘗上十年,在浸透大自然種子滋味的文字中,梭羅是尋幽探秘的美食偵探,是自然訊息*早的瞭望者,是踏青采擷的旅人。
☆ 親臨現(xiàn)場的翻譯。用腳步丈量梭羅走過的土地,遍查植物與鄉(xiāng)土文獻,譯者用數(shù)百處注釋完成對梭羅杰作的翻譯,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準確、完整、優(yōu)美、耐讀的譯本。
☆ 專門繪制的插圖。五十三幅手繪插圖,描摹勾畫梭羅眼中的《野果》,黑白與彩色的自然躍然紙上。
☆ 一冊珍藏自然。皮面精裝,便于展開閱讀、收藏與賞玩。
野果-插圖本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梭羅在人生*后十余年中,觀察故鄉(xiāng)康科德鎮(zhèn)鄉(xiāng)村田野間多種植物的筆記。
梭羅結(jié)束《瓦爾登湖》中的隱居生活,隨著四季輪轉(zhuǎn),尋找、觀察、品嘗著新英格蘭大地上眾多知名與不知名的野果,用自己筆記錄它們的出現(xiàn)、繁盛、姿態(tài)、分布和與環(huán)境、蟲鳥之間的關(guān)系,當然還有人類對它們的觀感與利用。梭羅化身田野調(diào)查者與植物學家,回顧大地上種種果實的來歷,講述它們與人類互動的故事,有偏愛而無遺漏。梭羅相信所有果實都是獨一無二的,人能從大地得到的快樂要比從課堂和金錢中得到的多得多。從果實到陽光、風和樹林,從定期泛濫的河流到種子在大地上的傳播,梭羅用一貫的自然之眼,觀照著人們的生活。
野果-插圖本野果-插圖本 前言
譯者序
我花費半生方才知曉,該去哪里尋找*早綻開的花。——《梭羅日記》,1852年6月15日
梭羅在我的心目中,首先是一位有點古怪的鄰居。他的故鄉(xiāng)康科德鎮(zhèn),與我馬薩諸塞州的家相距不遠。對于新英格蘭這片土地,梭羅始終懷有一種近乎執(zhí)拗的愛,堅信此地“方圓幾十英里,即有世上*美的風景”。他筆下的瓦爾登湖、鱈魚角、懷特山脈、緬因森林等,格調(diào)清冷卻又色彩斑斕,是我周末和假期常去徜徉的地方。《野果》書中所描述的各種植物,許多也生長于我的房前屋后,讀來自是十分親切,我也因此格外想把本書譯介給中文讀者。
譯《野果》的過程,也歷經(jīng)春去秋來,方圓數(shù)里內(nèi)果真像書中一樣,從早春的藍莓到深秋的松果,其間穿插著沁涼的西瓜、紛飛的馬利筋、豐碩的馬鈴薯、金燦燦的南瓜等,活色生香,不一而足,與百年之前似乎并無二致。碰到書中某種野果的形態(tài)不太確定時,只消起身到后院尋覓一番,多半能找得到些線索和痕跡。
在我心目中,梭羅也是一位高冷范兒的學長。作為他的哈佛學妹,我的腳步比他晚了一百多年。《野果》一書中嚴謹?shù)膶W術(shù)精神,追根究底不盲從的治學態(tài)度,體現(xiàn)出的是一脈相承的精神氣度。在梭羅生活的年代,美國植物學研究還遠不夠深入,相關(guān)著作十分有限,學科研究體系也并不完整,他大量精準的**手觀察、認真保存分類的植物標本以及詳盡的記錄與描繪,為研究19世紀中期新英格蘭植被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與此交相映襯的,又有豐富的史料與旁征博引,梭羅將不同來源的素材相互佐證,以得出盡量準確并經(jīng)得起推敲的結(jié)論。書中將數(shù)年經(jīng)驗合并一處,并按野果種類分列成志,觀察細致入微,記錄準確翔實,筆端又飽蘸詩意。開卷細讀,只見自然之畫面如一卷軸,在眼前徐徐展開,質(zhì)地綿密,格調(diào)清新,纖毫畢現(xiàn),萬物結(jié)實均自有其時節(jié)與次序,繁衍傳承各得路數(shù)并自有妙招兒。
對于喜愛梭羅的讀者來說,本書中展示出的,是一個頗不同以往的梭羅。他的影像不再只是瓦爾登湖畔小木屋里的隱士,也不只是因抗拒人頭稅入獄而后寫出《論公民的不服從》的斗士。這本書里更多的是一個日常的梭羅,“上午和晚上伏案寫作,用漫長的下午在野外散步”的梭羅,作為博物學家和超驗主義者的梭羅。
《野果》是梭羅宏大的“Kalendar”計劃的一部分,離世前只完成了冰山一角。本書的寫作大約開始于1850年,此時,他已自費出版了**本書《河上一周》,并宣布了《瓦爾登湖》即將出版,正在尋找下一個題材。在一段時間的求索之后,梭羅在1851年9月7日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深信,人所從事的雇傭工作是不適宜的——人不該用那種方式度過一日。倘若憑著耐心的觀察,我能找到一線新的光明,發(fā)覺自己瞬間飛身躍上了毗斯迦山,令這原本死氣沉沉的世界重又變得神圣并煥發(fā)生機,那我將何樂而不為——何不從此成為一名守望者呢?倘若在這城墻之上守望一年,即能獲得來自上天的訊息,何不讓自己的店鋪關(guān)門歇業(yè),只專心做一名守望者呢?青壯年人,難道還能有比直奔生命之本真更好的活法嗎?何必要飽受磨難之后得到一個似是而非的名譽,再去努力求證它呢?我們原本就被一種豐饒的神秘圍繞著。何不去探索這神秘,挖掘這神秘,并以此為業(yè)——哪怕是微乎其微?究竟要將生命投身于對自然之神性的發(fā)現(xiàn)之中,還是吃牡蠣之中:如何選擇,結(jié)果豈不迥然不同嗎?觀察,并描述,一切我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的神性。
我的職業(yè)將永遠是在自然中專注地尋找上帝——找到他的藏身之處。此后,梭羅找到了下一步寫作的使命,即細致觀察并忠實呈現(xiàn)自然中未經(jīng)他人過濾的、無中介物的神性。《野果》一書,正是將這一使命付諸實踐的代表作品。
譯這本書,難點之一是書中大量的植物名稱,其中有拉丁學名,但也有各種俗名穿插其間,極易引起混淆。僅舉二例:
書中有一章節(jié)寫的是groundnut,乍看其名,易誤以為是落花生,但細讀后發(fā)現(xiàn),此乃一種類似于馬鈴薯的有塊根的植物,個頭遠遠大于落花生。經(jīng)多方查證,終于確定這是美洲土圞兒,又名地栗子,只是在美國俗稱為groundnut。
再如,書中有一章節(jié)描寫carrion flower,望文生義則易誤以為是腐肉花,但書中所描寫的植物形態(tài)與腐肉花明顯不同,且腐肉花為熱帶植物,不大可能生長在氣候較為寒冷的新英格蘭。反復查詢資料后,方確定這是牛尾茶,在新英格蘭地區(qū)的灌木叢、林下、草叢中十分常見,只在本地俗稱為carrion flower。譯者之如履薄冰,可見一斑。書中凡人名、地名、引文等,譯者均盡力尋找出處,逐一標明,全書中共加入近四百條注釋。但仍有少量上下求索而終不知出處者,還望讀者見諒。另外,譯文中一定難免有錯誤與疏漏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后,感謝美國梭羅學會Bradley P. Dean先生將梭羅極難辨認的英文手稿予以整理出版,才令中文版的問世成為可能。感謝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梁宇先生幫助查詢冷僻植物的中文名稱并答疑解惑。本書在翻譯過程中,亦曾大量查閱中國植物標本館的材料,在此一并致謝。
希望您喜歡這個中文譯本,以及書中滲透出的清冷自然并略帶學院派的新英格蘭風情。本書為梭羅離世前未能完成之作品,也似海棠無香一般令人不免有些遺憾。書中有些章節(jié),僅寥寥數(shù)語,未及詳述,仿佛要留待日后深入添加血肉。但斯人已逝,梭羅頭腦中的完整版本已不可得。凡此種種,譯者均依原文保留其樣貌,以便讀者得窺原書之真容。
是為序。
野果-插圖本 目錄
野果-插圖本 作者簡介
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詩人、哲學家、廢奴主義者、超驗主義者、土地勘測員。梭羅生于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曾在哈佛大學修讀修辭學、經(jīng)典文學、哲學、科學和數(shù)學。梭羅著有《瓦爾登湖》、《野果》等多部書寫自然的作品,他的生活方式和著作對后世影響巨大。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jīng)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