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II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293648
- 條形碼:9787544293648 ; 978-7-5442-9364-8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II 本書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非虛構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重新審視印度文明與底蘊 全新精裝典藏版,贈精美書簽 梁文道、唐諾、麥家、許知遠、高曉松、梁鴻、徐則臣、止庵、《尋路中國》作者何偉一致推薦的紀實文學范本! 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產垃圾,在廢墟中制造廢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V.S.奈保爾將深具洞察力的敘述和不受世俗侵蝕的探索融為一體,迫使我們去發現被壓抑歷史的真實存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印度于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度。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家,而我對它卻不能拒斥或漠視,我的游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我離它那么近卻又那么遠。——V.S.奈保爾 有一種人遠離了故鄉,卻比故鄉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爾就是這里面尤其杰出的人。——《時代周刊》 海報: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II 內容簡介
“印度三部曲”第二部《印度:受傷的文明》內容簡介: 奈保爾第二次來到印度,此時正值甘地夫人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高潮。與初次來印(《幽暗國度》)感受到的震驚、憤怒和羞愧不同,這一次他深入“亂象”背后,試圖去觸摸文明失落的靈與肉:印度的危機不僅在于政治和經濟,更在于作為一個“早已被挫敗的國度”,印度不過是從一個黑暗時代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II 目錄
序
前言
**部受傷的文明
**章舊有平衡
第二章土崩瓦解的世界
.
第二部土地上的新主張
第三章摩天大樓與分租宿舍
第四章谷倉
.
第三部只有執迷,缺乏思想
第五章洞察之缺陷
第六章綜合與模仿
第七章失樂園
第八章復興抑或繼續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II 節選
印度于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度。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家,而我對它卻不能拒斥或漠視,我的游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我離它那么近卻又那么遠。我的祖先一百年前從恒河平原遷出,在世界另一邊的特立尼達,他們和其他人建立了印度人社群,我在那里長大。那個社群與甘地一八九三年在南非所見相比,結構更為單一,與印度本土也更加隔絕。 印度,這個我一九六二年**次探訪的國度,對我而言是一塊十分陌生的土地。一百年的時間足以洗凈我許多印度式的宗教態度。不具備這樣的態度,對印度的悲苦就幾乎無法承受—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我花了很長時間來適應印度給我的這種陌生感,來確定是什么把我從這個國家分離,同時,也明白了我這樣一個來自微小而遙遠的新世界社群的人的“印度式”的態度,與那些仍然認為印度是個整體的人的態度會有多么大的差異。 對印度的探究,即使僅僅是對“緊急狀態”的探究,很快就不局限于政治層面了。它不得不成為對印度姿態的探究,不得不成為對文明本身的探究(正如它現在所是)。盡管我在印度是個陌生人,但這項探究的起點卻正是我自己—這比書中所表達出的還多。因為,就像我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帶著嬰兒時期的瞬間印象一樣,我身上也一直存留著古老印度的夢幻記憶,它來自延續至我童年時代的家庭儀式與慣例,它為我勾勒出了一個已經全然消失的世界。 比如,我知道牲祭之美對雅利安人是非常重要的。牲祭將烹飪轉化為一種儀式:*初烹飪的東西(通常是一個未發酵的特制的小圓面餅)總是被獻給火神,只有用露天的灶火才可以。放棄這個習俗(如果我現在試圖談及那種對孩子來說只是暫時的錯誤),就是棄絕了土地與古老大地之間的聯系,那*本源的東西。早飯前的晨禮,點燈前的晚禮,這些一個接一個的禮儀與宗教相連,而宗教又像是一種對歷史的感悟。所以說,我們現在對大地和宇宙的敬畏,需要在以后以另外的方式被重新發現。 童年時的習俗是神秘的。當時我并不知道,祖母房中神龕里光滑的卵石—它與其他家當一起被我祖父一路從印度帶來—其實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卵石代表了更為露骨的圓形石柱。而剖開南瓜定要以男人之手操刀又是為什么呢?我一度認為這一祭祀儀式暗含著性的因素,因為南瓜自上而下可以對分的外形。而就在*近,這本書的寫作即將完成的時候,我才了解到更令人吃驚的真實情況。在孟加拉及與其毗鄰的地方,南瓜是一種代替活牲祭祀的蔬菜,因此男人之手是必需的。在印度,我知道我是個陌生人,但我漸漸明白,我對印度的記憶,那些存在于我特立尼達童年里的印度的記憶,是地上的一扇通向深不可測的歷史的門戶。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II 作者簡介
V.S.奈保爾(V.S.Naipaul): 英國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后遷居倫敦。著有《米格爾街》、《大河灣》、《自由國度》、《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達之謎》、“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劇》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8月11日于倫敦病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