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道北京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5735
- 條形碼:9787010195735 ; 978-7-01-01957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道北京 本書特色
京味兒,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認識京味兒,才能傳承京味兒。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北京》無疑是值得閱讀和收藏的京味兒讀本。也許看了《道北京》,您才會知道自己到沒到過北京。
道北京 內容簡介
今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全國人大山東審議時指出,我們的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要多講傳統文化。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教育部近年來大力發展中華很好傳統文化,把很好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本書是一部京味兒作品圖書,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本書的文章中的大量歷史資料和人文信息,對青少年了解北京的歷史和繼承傳統文化,有著難得的拾遺補缺作用,尤其適合老師、家長推薦給中小學生作為語文課外讀物。 本書是一本有圖有文的京味兒隨筆集。書中的隨筆是作家劉一達從近十年所出版的書中精選出來的。全書分為“含英咀華”、“悠悠歲月”、“有典有故”三輯,共32篇文章。同時,本書的每篇文章均配有當代有名的漫畫家李濱聲先生繪制的情景插圖,從李濱聲先生原來繪制的漫畫作品中精選而來,使得本書寓情于景,圖文并茂,有收藏價值。 本書中的文章充分體現劉一達的京味兒語言風格,表現他對北京人文歷史的獨到觀察和解析力。文章雖不很長,但娓娓道來,張合有致,以隨筆和紀實的方式,比較系統地梳理了北京的人文歷史,介紹了古都的風貌,細致地描述京城的風土民情,表達了他對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變遷的思考,以及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道北京 目錄
**輯 含英咀華
北京的城門
京城的城與區
胡同味道
大雜院變奏曲
花兒市尋根
廣外回眸
靜觀白塔
北京的橋
市樹古槐
會館與會所
第二輯 悠悠歲月
漫話老字號
古今廟會鉤沉
花會風云錄
百味雜陳合作社
解手進出官茅房
花店拾憶
遙想當年護城河
皇都煙柳
印象紫竹院
秋色香山賞紅葉
昧喝蛤蟆骨朵
歲月留痕小人書
流年似水看電影
第三輯 有典有故
盡顯京味胡同范兒
皇城遺風典說玩兒
北京老規矩
正月十五吃元宵
京城春龍節
中秋賞月
北京人過除夕
大年三十年夜飯
過年追遠說祭祖
道北京 節選
賞月中秋節 老北京人在中秋節的時候,不說中秋節,而直接說“八月十五”,或者說“八月節”。考證起來,這并沒什么講兒,只是一種習慣說法,如同把過春節叫過年一樣。 中秋節是北京民間“三節兩壽”中的“三節”之一(另兩節是春節、端午節),是老北京人比較重視的節日。 當然,不只是北京人,哪兒的人都把中秋節,當重要的傳統節日來過的。查史料,“中秋”一詞*早見于《周禮?春宮》,遠在周朝,就出現了每年中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 “八月十五月兒圓”。現在是這樣,古代的八月十五月亮也是圓的。秋風送爽,皓月當空。這種夜色妙不可言,很容易讓人產生詩意。人們仰望夜幕中的那輪明月,自然會生出無限遐想,于是古人把月亮想象為月宮,有月宮便有月神,月神跟太陽神一起由此誕生。一個象征著陽,一個象征著陰,陰與陽構成了太極形象。那位可愛的,也是浪漫的周天子便在中秋時由文武百官相隨,面向浩瀚的蒼穹,來“夕月”。所謂“夕月”,也就是拜月。 那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帝王在中秋這天晚上,穿著白衣騎著白馬,前往國都鎬京城西的月壇祭月。此時此刻,萬民也隨著周天子一起仰望皓月,頂禮膜拜,乞求月神能恩惠于民,讓月光下的安適恬靜的美色,永駐人間。 這些充滿詩意的祭祀活動,跟后來民間中秋賞月、祭月、吃月餅等習俗有很大區別。 如果說上古時代,人們祭月、賞月、拜月,帶有對自然現象的崇拜,也帶有浪漫詩意的話,那么后來的人們祭月、賞月、拜月帶有一些功利色彩了。晉代已經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但當時尚未形成風俗,直至唐代,中秋賞月等活動,才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帶有普及性的風俗。 由皇帝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在宋代的太宗年間。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描寫南宋的都城臨安,中秋之夜,無論是窮人還是富家大戶,家家都要聚在一起,吃上一頓晚宴,一同飲酒賞月,街市玩月賞景的游人如織,“婆娑于市,至曉不絕”。 到了明代,才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清代,中秋節的規模和內容更加豐富,北京城到處充滿喜慶歡樂的氣氛。家家戶戶賞月拜月。民間出現了家里擺放兔兒爺和烙團圓餅的風俗。這一天,不管平時人們多忙,也要回到家里,與父母一起吃頓團圓飯。 中秋之夜的團圓飯,與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飯,有著不同的意義。中國長期以來是農耕社會,秋天是農田收獲的季節。這個季節高粱熟了,玉米熟了,谷子也黃了,蘋果、梨、葡萄、棗兒也上市了,到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所以八月十五的團圓飯,有合家歡慶和共享豐收的寓意。 一輪明月當空照,滿院花香,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吃著飯菜,飲著菊花美酒,吃著月餅,聽著秋蟲兒的鳴叫,多么富于詩意!所以,中秋賞月賦詩,成了當時八月十五的一個主題。 當然,賦詩是文人墨客的雅興,一般人有詩意,不見得能吟詩。他們也有自己的樂子,比如上街賞燈,飲酒行令等等。女人們還要在家里擺放月亮碼兒(月神像),焚香拜后,拿到院中焚燒。 老北京人認為月屬陰,所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俗。這種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雖然祭月的風俗已經沒有了,但中秋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飲酒、賞月、賦詩、吃月餅的習俗始終沒變。 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從周朝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秋賞月,享受團圓,渴望團圓的主題始終沒變,并且在內容上逐步地擴大發展。尤其是在晉代,中秋節作為重要民俗,受到格外重視。宋代則把八月十五作為國家頒布的法令節日被固定下來。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晉代,國家一直戰亂頻仍,處于動蕩不安之中,人們看到天上的明月,想到戰爭給家庭帶來的災難,非常渴望團圓,所以把祭月作為重要內容。 宋代,尤其是南宋,南北戰爭不斷,國土四分五裂,人民渴望社會安定、家庭團圓的心情非常迫切。通過中秋這一節日,來抒發盼望國家安定、家庭幸福團圓的情懷和“花好月圓人長壽”的美好向往。 人們仰望皓月當空,浮想聯翩,把古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擬人化了。吳剛、玉兔、蟾蜍等神話故事中的形象,也被民間藝人用豐富的想象力,制造出各種工藝品,變得更加真實生動了。 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的主題,在今天更有現實意義。當我們在合家歡度中秋,飲酒賦詩、吃月餅、賞月、玩月的同時,也應該想到只有在和平時期,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才有可能享受到家庭團圓、幸福、安康的生活。 當我們“舉頭望明月”,渴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意境時,我們更應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國家安定團結的局面,珍惜我們的家庭,熱愛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另外,從中秋節這傳統節日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也會得到一些有益啟示:任何民間傳統節日,主題一旦確定下來,內容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擴展的。比如中秋節在元代以前,沒有吃月餅的習俗,到明代,則成為普遍接受的民俗。 因為月餅跟八月十五這天夜幕上的月亮一樣,都是圓的,而且里面的餡兒可以自行調配,但團圓的主題沒變,非常符合人們向往“花好月圓人長壽”的愿望,富有想象力。 再比如,北京人發明的兔兒爺,也是很有想象力的。這些都豐富了中秋賞月盼團圓的主題。 現代人過中秋,也應賦予它更新的內容。古代人憑借著豐富的想象力,編出了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等。現代人已使這個神話變為現實,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登月計劃。 圍繞著現代的高科技,能不能發揮人們的想象力,在中秋節編排一些新的民俗活動,讓這一傳統節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有詩意呢?這倒是需要我們認真琢磨的事兒。
道北京 作者簡介
劉一達,筆名達城、如一,北京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當過工人、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委機關干部、《北京晚報》主任記者、專欄主持人。現在是:北京文聯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老舍文學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讀書形象大使等。他創作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京味兒風格,深受讀者喜愛。他曾出版的《北京老規矩》《北京話》《胡同范兒》等圖書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李濱聲,著名漫畫家,男,漢族,1925年出生于哈爾濱,原籍遼寧本溪。擅長漫畫、戲曲人物畫。曾用名李洛非,筆名梨園客。李濱聲是中國漫畫高獎項“金猴獎”得主,被譽為“諷刺漫畫”的開先河者。 1949年,他就參與天安門上毛主席的畫像工作;1952年,27歲的他為配合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在京召開,設計并雕塑完成了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和平鴿”;同年,他成為《北京日報》的第一批美術記者,開始探索提倡社會道德的人民內部諷刺畫,自此享譽漫畫界數十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