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26530
- 條形碼:9787559626530 ; 978-7-5596-265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本書特色
1.“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后,劉同回歸職場全新作品,大型求職節目《職來職往》《你好!面試官》常駐嘉賓,光線影業副總裁,首次完整闡釋十八年職場經驗凝結出的“職場3232法則”,系統規劃人生關鍵的黃金十年。特別收錄“我的職場十年”“八封職場家書”,職業生涯經歷、感悟、心得全記錄。沒有人一開始就是正確的,我們都需要用自己的經歷不停去糾正人生。
2.“3232”法則 4大階段 50余個常見職場難題=人生的關鍵十年。從簡歷、面試、著裝,到加薪、升職、跳槽,再到職場公平、職業道德、人際關系、未來規劃……還在四處搜集各種節目、網絡中的求職技巧和職場進階手冊?翻開本書,無論你是學生、實習、行業菜鳥,還是想要尋找未來新方向的職場老手,或者帶新人團隊的領導,都要清楚知道自己處于“3232”的哪個階段,清楚每個階段都會遇見的問題,希望這本書能給你更多角度去看待職場中的困惑,給你更多新的啟發。
3.對職場新人來說,一個好師傅勝過一份好工作。而職場上的領路人,要么太老,要么太遙遠,跟大家一樣迷茫過、孤獨過、奮斗過的劉同,更像是大家并肩作戰的戰友。18歲離家,22歲北漂,中文系畢業后以*名的成績考入湖南電視臺,之后選擇北漂生活進入光線傳媒,成長為《*現場》《中國娛樂報道》《娛樂現場》《是真的嗎》等金牌節目制作人,數十億票房電影的幕后主創,銷量千萬冊的暢銷書作家。劉同有過跟你我一樣的懵懂與犯錯,磨煉與挫折,每一步也走得踏實、準確,一步步朝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從《職來職往》開始,劉同每天都會跟讀者、網友互動,探討著有關職場、有關工作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間的細節里,處處可見職業人的專業與專注,前輩對新人的細膩和溫情。
4.走過“青茫”,走進職場,見證劉同百分百職場的另一面。散文和小說中的劉同,關注生活,注重感性;而這一本展示的,則是他在職場上、工作中篤定而毫不猶豫的理性面貌,不停思考,不斷反思,直擊痛點,“不一定直接給你答案,但一定能讓你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5. 也許有些人聽著“大家”的意見考上了大學,選了專業,進了社會,投了簡歷,定了城市,租了房……看起來是越冬候鳥中的一群,但回到家歸于獨處時,也會疑惑:這是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嗎?你的生活應該是你的選擇,而不是別人的指導。
每個人都是一只候鳥,愿你逆風飛行,不要失去方向。一個人工作中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人生的成長問題。別讓十年后的你,只是老了十歲而已。別讓自己成熟的只是外表,內心依然焦躁。別人都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你當然也可以!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內容簡介
別人都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為什么你不可以?
那是因為也許你還沒聽過“職場3232”法則啊!
《我在未來等你》《誰的青春不迷茫》新版之后,暌違數年,劉同重新書寫職場,不僅寫給每一只在時代浪潮中奮力打拼的職場候鳥,也是寫給在職場拼搏十八年,依然在前行的自己。職場上有這樣一種新族群,他們隨著大潮讀書,求職,進入大城市,在人生關鍵的十年里,不愿錯過每次機遇,就像一群候鳥,努力跟上每次冷暖遷徙,一刻不停往前飛。然而不知不覺中,許多人已經迷了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到動力。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多好,不斷奔波漂泊,到頭來,成熟的只是外表,內心依然焦躁。
在本書中,劉同認為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個“關鍵十年”,并根據自己的生涯軌跡,提出“3232”法則,將“關鍵十年”分為四個階段,即人生規劃期(3年);適應調整期(2年);職場煉獄期(3年);自我突破期(2年)。并從四個階段中選取50余個繞不過去的難題困惑,一一作答。“3232”法則關注的是對人生、事業與職場的思考,而非在一份具體工作上花費時間的多少。所以,只要愿意思考,并付出行動,開始得越早,你就會成長得越快。慢慢地,你會發現,會不會工作、能不能工作,其實與一個人的年齡、資歷無關,一個37歲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20歲的人強。每個人都必須要按順序經歷職場的這四個階段,無法跨越,也不可能逃避。
別人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你當然也可以!
而這本書根據職場的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列出了*困擾職場候鳥們的問題,其中哪怕只有一個能讓你有所感悟,那這本書也就有了它的意義。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前言
這是一本關于職場的書(或者也與生活相關),但這并不是一本職場教科書。
如果要下一個定義的話,這恐怕是一本這樣的書:你問我很多有關職場(與人相處)的困惑,我會告訴你我的看法,但我的看法并不代表著正確答案,而是我思考問題的邏輯,供你參考,希望你有所得。
寫這篇序的前幾天,我一個17歲的弟弟問我:“我以后要做什么?”
我:“做你自己*擅長的事情。”
他:“我不知道我自己擅長什么。”
我:“那就找一件事情,現在開始做下去。”
他:“要不,你直接告訴我應該做什么?”
我:“……”
不要以為為17歲的問題很難回答的話,其實,有些37歲的人的問題更難回答。
同學聚會的時候,有個同學問我:“劉同,你一直在大城市,你能不能告訴我,現在有什么事情是掙錢多,又不要花太多時間的?提點提點我。”
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在尋找這個世界上新的機會,但本質上反映了一個人對自身能力極大的不了解。我想一個真正通過努力而獲得過回報的人,無論如何是問不出這種問題的,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事情。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無法重復,無法復制。就像中了一次彩票之后,你就想著要把未來都押在買彩票上,這是不現實的,人生也會被毀掉。
進入職場之前,*需要搞清楚的問題不是:“這個工作需要什么樣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么類型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沒有花時間去思考“我究竟適合做什么”這個問題的話,那么進入職場之后,一定會花大量的時間去問自己: “我好辛苦,這份工作是不是不適合我?”
說到底,一份工作適不適合一個人,很大程度是一個人的性格與特長所決定的。如果要靠反復投身新工作才能明白自己是否適合,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同齡人工作一兩年之后,不停地換崗、跳槽。他們的口頭禪是:“我覺得這個工作不適合我。”但幾次之后,你發現,他們其實并不知道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
你知道自己穿哪100 件衣服不好看,遠遠比不上“你自己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很好看”。
以前,家里有個冰箱,制冷系統老壞,反復修了好多次。我們商量是不是要換一個新的。后來,來了個師傅,一檢測, 才發現冰箱的電壓偏低,因為電壓長期偏低才導致制冷系統一直出問題。
很多職場上的問題看起來跟冰箱一樣,雖然制冷壞了修制冷,保鮮壞了修保鮮,都能起到短暫的效果,但根本問題可能出現在電壓上。不解決根本問題,這臺冰箱制冷還是會壞, 無論如何算不上一臺能夠獨立工作的好冰箱。
正因如此,會不會工作、能不能工作與一個人的年齡無關,37歲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17歲的人強。
關鍵在于你是如何理解“工作”與“職業”的。
有幾類人分不清楚“工作”與“職業”的區別。
比如,有些人大學畢業那年才猛然意識到自己要工作了,于是拿著簡歷不知道該給誰,把“找到一份工作”當成目的。
比如,有些人覺得工作就是為了養活自己,所以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就很好了。
再如,有人覺得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升職、加薪,所以不能升職、加薪的工作就不算好工作。
還有人覺得工作就是要環境好、老板好、同事好,滿足這些條件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以上的判斷從某個層面來說并沒有錯,但他們忘記了另一個詞——職業。
我們進入職場,究竟是要找到一份工作,還是要確定一個職業?
說白了,如果一份工作僅僅是工作,那么它很有可能只能養活此刻的你。但是,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職業的標準去選擇的話,那么它能養活未來的你,以及你的家庭。
所謂“職業的參考標準”有很多。比如,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歡的?這份工作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去鉆研?即使離開現在這家公司,未來是不是也依然會從事相關的工作?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成為這個行業當中什么樣子的人?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緊緊圍繞著某一個行業,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經找到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了,而不僅僅是“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
當有人問我有關于他們工作的問題時,我通常會反問一個問題——你花了多久才決定去做這份工作的?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頭十年關于職業的選擇,我把它總結為“3232”法則。
所謂“3232”,指的是你花在一份職業上的時間,三年,兩年,三年,又兩年。當然,這不是指一個人參加工作需要滿十年,而是指你對于職場的思考時間。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3232”是從我大二的時候開始的。**階段的三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所以,從大二到大四,我花了三年思考這個問題。
第二階段的兩年是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后,就要靠實踐去證明自己是否能勝任。后來,我花了兩年時間從湖南電視臺的實習生做起,畢業之后正式進入媒體行業。
第三階段的三年是全身心投入一個職業的時間。之前五年讓我明確了傳媒這個行業值得自己去奮斗,在這個行業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職場榜樣,所以無論出現任何問題,都不會改變我的目標。這三年必須義無反顧地投入,告訴自己不要被工資影響,不要被辛苦影響,不要被人際關系影響,因為我已經想得很清楚,我人生下半輩子都會待在這個行業中,所以眼前的障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我是否能擁有更多的經驗,能腳踏實地在這個行業扎根。
第四個階段的兩年,就是總結與重生階段,利用過去八年的職場累積,開始為下一個十年的自己做職場螺旋上升的規劃。
如果每個人的職業都有 “3232”的過程,很多問題自然就能在過程中解決了。十年聽起來很長,但只要經過這十年的任何人,都不會再為職場困惑了。即使有疑問,也能用明確的方法去解決了。
“3232”的運用,無論你是高中生,還是“四十而立”。這都是每個職場人必須歷經的過程,只是被簡單的總結成了四個數字。這四個數字具體每個階段多少年因人而異,重要的是這四個數字包括了“我能做什么,試試能不能勝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總結調整為下一步做規劃”的四個階段。
很多在職場有所成績的人,也許并不知道“3232”的意思,但對比他們的職場經歷,基本上都經過了以上提到的四個階段。
如果你參加工作的時間單位叫作“工齡”,那么“3232”指的就是你的“職齡”。如果你的“職齡”從高中開始,那你進入職場上手的速度一定比大多數同齡人更快。相反地,即使你到了四十歲,如果內心并沒有“職齡”這個意識,你依然會在“我能做什么”的圈子里反復兜兜轉轉,成熟的只是外表,內心依然焦躁。
這本書里所有目錄里出現的問題都是這些年我在工作中遇到,或是有人問我的問題。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工作當中的所思所想,它們不代表著“正確的答案”,但是我盡量讓它們有理有據,能讓此刻閱讀的你“不那么焦慮”。
我回顧了一下自己的職場歷程,我發現職場*大的難題不是老板壞、同事討厭、工資低、加班時間長,這些都能隨著你的成長而有不同的理解,職場真正的難題是“莫名的焦慮”。所以,解決焦慮,讓自己心無旁騖,便能更坦然地面對未來。
讀到這里,也許你會很好奇那為什么書名不叫“職場3232”,或叫“人生*重要的那十年”,而要叫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有人說:“我在不喜歡的城市上不喜歡的學校、讀不喜歡的專業、身邊好多不喜歡的人、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租著便宜但不喜歡的房子,還有不喜歡的上司……都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覺得自己是求職候鳥群中的一只候鳥,努力讓自己跟得上遷徙的時刻,一刻不停地往前飛,在人群之中才有安全感,可一個人回到家,又忍不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與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我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害怕自己看起來是避寒候鳥中的一只,實際上我早已迷途。
我腦子里總有一個畫面:一只鳥不知疲倦地飛著,以為前方有鳥群等著自己,以為前方就是南方,但某個閃失時早已迷途。
如果這本書里,哪怕只有一個問題的回答能讓你所有感悟,調整了一點點飛行的角度,那便是這本書的意義。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目錄
考研還是工作,哪一個更適合我
我明年就畢業了,現在的工作很難找嗎
非名校畢業的我,要如何逆襲
我有勇氣和夢想,為什么沒人給我一次機會
每天都在看娛樂節目的我,為什么做不了傳媒
沒背景沒資源,怎樣才能進入理想的行業
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第二部分 職場實習調整期:2年
我是來公司學東西的,為什么老讓我打雜
我也曾經是熱飯小王子
實習生應不應該拿快遞
沒人注意的實習生,怎么給自己創造機會
簡歷做成什么樣,面試官才會對我印象深刻
工作一定要穿職業裝嗎?自己的個性都沒了
想要成功求職,面試前要做哪些準備
如何設計開場白,對方才會對我刮目相看
HR*討厭哪種類型的面試者
招聘現場,怎樣說才能打動面試官
第三部分 職場煉獄期:3年
初入職場,有沒有一條捷徑
同樣的職位,怎樣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
你覺得這個崗位不適合你?到底是崗位太差,還是你太差
開會發言,為什么我總是說不到點兒上
為什么我很害怕跟合作者打電話
跟客戶談判時老是很慌亂,問題出在哪里
憑什么我的付出*后都成了別人的功勞
我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什么同事都不聽我的
背后遭人詆毀,該退讓還是對抗
同事總是處處針對我,我要跟他對著干嗎
想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就要學會化解尷尬
處于弱勢局面別等死的自救方法
領導說的就是對的嗎
工作中要不要站隊?感覺好累
如何跟老板談加薪
現狀與期望差太遠,我要繼續堅持,還是離開
事情根本就是做不完的,為什么我們要為工作那么辛苦
既然決定干下去,所有的付出就都不白費
第四部分 自我突破職業上升期:2年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還是追逐當下的“好機會”
工作已經這么忙了,每天還能有多少時間留給自己
別人的勵志故事對我有什么用
面對溝通失效,我該如何應對
什么樣的人享受不了過程,也得不到一個好結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把鑰匙
第五部分 八封職場家書
那些比我差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了,我為什么還找不到
跨專業找工作真的很困難嗎?嘗試了很多次都失敗了
工作不開心,生活很無聊,我是不是該辭職
身邊的同事都特差勁,我要不要換個工作環境
憑什么升職加薪的不是我
一直沒能升職加薪,做個老好人難道不對嗎
為什么我用真心待人,別人卻沒有用真心對我
每天面對吐槽和抱怨,我怎么才能強大起來
第六部分 我的職場十年
生活里的光,都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感
堅持,并希望越來越好
如果每天沒有進步,那十年后的你,只是老了十歲
有些苦不值得抱怨
不要在你上坡的時候欺負人,因為下坡時你會遇見他們
不要怕被人利用,每個人的價值就是被利用
每一段現在的凄苦,都能成為一枚未來吹噓的勛章
標準是人建立的,你要去做建立標準的人
立定跳是沒法晉升的,只能邁出一步,再邁一步
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柔軟是一種力量
人生*怕的就是干著急
到底怎樣才算專業?可能這22個細節也遠遠不夠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節選
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工作與生活似乎是兩個格格不入的概念。
比如“校團委老師又找我們部門的碴”“公司周末非得要開活動的總結會議”,這是我在校園宣講會上聽到的來自大學生以及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的部分抱怨。我長了一張無公害的臉,所以他們看不到我內心燃燒的熊熊火焰。
抱怨老被老師找碴的男孩二十出頭,是學生會的部長。我問:“你說老師又找你們的碴,你抱怨的到底是老師總針對你們,還是因為你們總是有碴讓自己很尷尬?”聽完我的問題之后,男孩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來,硬著頭皮說:“在學生會工作本來就已經是我業余時間的付出了,老師還老看我不順眼,總是把精力花在讓我難堪上,我每天都被整得很尷尬。你說她難道不是故意的嗎?”很多人都是這樣,一旦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了問題,就無所謂事件本身的正確與否,全部轉移到了人際交往的層面上來。
我說:“**,你會尷尬,證明你確實被抓到了把柄。那為什么你總是能被抓到把柄呢?只能證明你總是會出‘問題’。第二,如果老師不找你的碴,你自己依然過得很快活,證明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第三,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自己特完美,但有一個人每天把時間花在你的身上,讓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連你自己都不在自己身上花時間,憑什么別人還要在你的身上花時間?老師欠你的?第四,不要認為你花了自己的業余時間在學生會,你就達到要求了。在學生會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對自身素質的測試。如果你本身出了問題,要考慮的是如何改變自己,而不是想著如何阻止別人發現自己的問題。也許至今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問題,因為你根本沒有把心思花在解決自身的問題上,只是在想老師為什么要讓你難堪。”
男孩被說得很尷尬,但是我相信,這種尷尬純粹是醒悟之后的尷尬。其實,很多問題都是類似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或許就不會那么排斥工作了。就拿活動總結會議來說,如果你認為這一份總結不僅僅是工作的總結,還有自己對于某個事物判斷的總結,或許你就能很好地接受它了。
小王剛參加工作一年,完全沒有辦法接受公司加班。她認為公司加班就是在占用她的個人時間。我問她:“公司之所以急著開總結會,是因為出現了問題嗎?”小王說是的,但是她又補充了一句:“反正周一就上班了,也能總結,為什么非得周六總結?”
“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我問。
“我們去機場接活動嘉賓,司機的時間、嘉賓改簽機票之后的時間都沒對接上,現場很混亂。”
“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
“這不是沒有開總結會嗎?我暫時還不清楚。”
看著她一張特別無所謂的臉,我有想沖上去把她打一頓的沖動。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會體現出來。在工作中無法協調一系列的變動,難道在生活中就能協調了嗎?缺乏的就是一種預警的意識,沒有想到有人會自己改簽,沒有想到改簽會產生的票務,沒有想到通知安排調度的同事。一系列的“沒有想到”不僅僅證明工作做得不好,也證明這個人在生活中就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
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之后,問小王:“如果你生活中把家人的聚會安排得一塌糊涂,你會第二天再說,還是馬上跟所有親戚把事說清楚?”
“當然會立刻解釋清楚。”
“這與工作完全一樣,你身上已經出現了問題,你不解決,還企圖第二天再解決。這不能證明公司對你們太苛刻,只能證明你對自己壓根兒沒什么要求。”
“那你認為周末公司加班就是對的嘍?”
“如果你能把工作中發生的所有問題都當成是自身的進化,你根本就不會先計較公司是否加班。只有當一份工作變得只是單純的體力活時,你才要思考是否需要個人休息的時間。”
有人曾問:愛情與事業究竟哪個比較重要?我覺得好的愛情一定能包容于事業。正如工作與生活沒有沖突一樣,所有反映在工作中的問題,都是關于這個人的成長問題。真正的工作不是讓你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換每個月的月薪,而是讓你用犯過的錯誤去糾正你的人生。
別做那只迷途的候鳥 作者簡介
劉同
青年作家,光線影業副總裁
1999年考入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
2001年進入湖南電視臺總編室實習
2003年進入湖南電視臺娛樂頻道工作
2004年進入湖南經濟電視臺工作
2005年至今任職于光線傳媒,歷任《中國娛樂報道》《娛樂現場》《最佳現場》《是真的嗎》等電視節目制片人,現任光線影業副總裁
大型求職節目《職來職往》《你好!面試官》常駐嘉賓
曾出版《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向著光亮那方》《我在未來等你》等作品
“如果散文和小說寫的是生活中的我,這本職場書就是工作中100%的我。”
- 主題:誰不曾迷途,職場的思考是前輩給予你走出迷途的指明燈
身在職場總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迷茫不知前路不妨多回頭看看,作者把自己的經歷見聞思考總結下來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特別耐看的書讀過再看又會有不一樣的心境,值得收藏!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