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的精神-(第三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4184
- 條形碼:9787100164184 ; 978-7-100-1641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的精神-(第三版) 本書特色
哲學的基本問題都可在本書之中尋找 本書寓理論于平實、親切的話語之中,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哲學概論性著作,既有學術的價值,也有市場的價值。
哲學的精神-(第三版) 內容簡介
《哲學的精神(第3版)》系一部導論性哲學著作,也是北京大學全校通選課“哲學導論”和“哲學與人生”的指定用書。主要內容包括:學習哲學的五大法門;什么是哲學;哲學的起源;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實體;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悲劇;什么是性愛;上帝存在嗎;為什么會有惡;什么是自由;哲學的終結等。全書圍繞上述主題,介紹了泰勒斯以來(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風貌。 《哲學的精神(第3版)》立足于原著,用平實的語言把哲學愛好者帶入哲學。為了增加可讀性,《哲學的精神(第3版)》配有大量的圖片資料。 《哲學的精神(第3版)》適合各專業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廣大哲學愛好者。
哲學的精神-(第三版) 目錄
一、在東西方哲學的比較中把握(西方)哲學的基本特點
二、在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中明確學習哲學(史)的意義
三、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學(史)的基本線索
四、在哲學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
五、在同情與批判中展開與歷史上哲學家的對話
**章 什么是哲學
一、以邏輯的方式追求究極智慧
二、無用之用,眾用所基
三、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
四、哲學與個人氣質
五、哲學的部門與分支
第二章 哲學的起源
一、軸心時代與三大哲學傳統
二、哲學的起源:閑暇、驚異、自由和理智態度
第三章 什么是正義
一、柏拉圖的正義論
二、羅爾斯的正義論
三、諾齊克的正義論
第四章 什么是實體
一、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
二、近代的實體學說
第五章 什么是真理
一、古代真理觀
二、近代真理觀
三、現當代真理觀
第六章 什么是善
一、柏拉圖:善就是靈魂的和諧
二、亞里士多德:善就是幸福
三、康德:善良意志
四、功利主義:*大幸福
第七章 什么是美
一、柏拉圖:由于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是美的
二、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
三、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l生顯現
四、叔本華:審美形而上學
第八章 什么是悲劇
一、亞里士多德:憐憫、恐懼及其宣泄
二、黑格爾:矛盾的;中突與和解
三、弗洛伊德:性的滿足
四、尼采:日神與酒神
第九章 什么是愛欲
一、同體神話
二、柏拉圖式的愛
三、叔本華的性愛形而上學
四、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
第十章 上帝存在嗎
一、安瑟爾謨的本體論證明
二、托馬斯·阿奎那的宇宙論證明
三、托馬斯·阿奎那的目的論證明
四、康德的道德證明
五、帕斯卡爾的打賭證明
第十一章 為什么會有惡
一、奧古斯丁的神正論
二、托馬斯·阿奎那的神正論
三、萊布尼茨的神正論
第十二章 什么是自由
一、古代的自由觀
二、斯賓諾莎的自由觀
三、霍爾巴赫的自由觀
四、康德的自由觀
五、薩特的自由觀
第十三章 哲學的終結
一、海德格爾:哲學的終結
二、德里達:形而上學的解構
三、羅蒂:后哲學文化
后記
修訂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哲學的精神-(第三版) 節選
《哲學的精神(第3版)》: 很多人留戀蘇格拉底和智者“做哲學的方式”,他們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哲學就在市場上,在人群中。實際上,這種做哲學的方式在古希臘并不具有代表性。希臘哲學自產生之日起就帶有“學派”的特征: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埃利亞學派、柏拉圖學園、逍遙學派等。哲學家們的思想主要是在學派內部醞釀、成熟、傳播和發展的,當然,這些學派或學園都有一個數量龐大的“粉絲團體”,所以,在很多學派中都有“里圈”和“外圈”之分。“里圈”限于學派的內部成員,進行深奧、艱深的學術探討;“外圈”則面向更為廣泛的哲學愛好者。“里圈”類似于今天大學的“哲學系”,“外圈”則類似于現在大學的“通選課”。 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是一個集宗教、政治、學術為一體的團體,團體成員近三百人,遵守很多的規范和戒律,并且宣誓永不泄露學派的秘密和學說。新加入團體的人處于“外圈”,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考驗,嚴格篩選出來的人才有資格隔著簾子聽畢達哥拉斯的晚課。再過若干年(約為5年),經過音樂和數學的長期熏陶,靈魂已經變得純潔寧靜的時候,才可以見到畢達哥拉斯本人。他們之所以嚴格限制“里圈”的人數,是因為“并不是他們的所有教義都適合所有人聽”。關于柏拉圖學園,《柏拉圖對話錄》給人的印象是:它是向全社會開放的,大眾都可以自由參加。實際上,它也有嚴格的“里圈”和“外圈”之分。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說法,柏拉圖*深奧、*重要的思想都是在學園內部展開的,而且是以口授的方式傳授的,而柏拉圖寫出來的對話只不過是哲學普及讀本。學園不僅教授哲學,而且研究自然科學,所以,在學園的大門上赫然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漢密爾頓說:“嚴格的入學考試捍衛了雅典學園的榮譽,顯然,合格的青年人面對的將是艱辛而漫長的學業,其中以邏輯學和數學為主,哲學似乎只是少數精英的奢侈品,對素質平平的人來說,能夠接觸神圣哲學的機會并不多。”亞里士多德的“學園”也帶有教派團體的性質,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據說亞里士多德本人開設兩種課程,上午是與“里圈”的高級弟子討論專業問題,晚上則向更為廣泛的聽眾做通俗講座。他的通俗講座極受歡迎,慕名而來的學生達兩千人之多。 到了20世紀,哲學的專業化與通俗化的問題以更為尖銳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統治了西方英語世界的分析哲學“傾向于認為哲學是一種專門的科學職業,他們有時會明確反對‘哲學應該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個觀點”。而一直統治著歐洲大陸的存在主義哲學則把哲學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傾向于將哲學視為一種普遍的學科,幾乎涵蓋了一切能夠幫助我們過更真實或更‘可信’的生活的事物。然而,他們對‘這樣的生活涉及什么’這一問題的說明過程往往過于晦澀,以至于普通讀者要理解他們在說什么相當困難。”龐思奮認為,“好的哲學家”應該在他們二者中間保持一種平衡:既把哲學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技術性的科學,又要堅持哲學的清晰性從而不淪為一種神秘的宗教。實際上,在現當代西方哲學舞臺上,不乏既堅持哲學的專業化又兼顧哲學的社會功能的哲學家。柏格森是生命哲學的重要代表,他每周在法蘭西學院面向公眾的講座是巴黎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僅吸引了不少法國名流,而且引來了眾多法國民眾乃至旅游者。每逢他講課的時候,不但座無虛席,而且講臺旁、教室門口、走廊里和窗臺上都擠滿了熱情的聽眾。薩特是存在主義大師,為了向更為廣泛的讀者宣傳他的哲學,他不僅運用文學和戲劇的手段,而且動用了電臺和電視臺。卡普蘭說得好,“只對哲學家講話——哪怕是間接地——的哲學根本就不是哲學;而且,我想只對科學家、法學家、牧師或任何其他特殊階層講話的哲學,也根本就不是哲學。因為在我看來,哲學的職責過去始終是—— ……
哲學的精神-(第三版) 作者簡介
李超杰,哲學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德國哲學、生命哲學等。著有《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現代西方哲學的精神》、《哲學的精神》、《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譯著包括:《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西方哲學講演錄》、《懷特海》、《弗洛伊德》、《狄爾泰傳:精神科學的哲學家》、《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偶像的黃昏》、《個體的價值與命運》等。主編(合):《20世紀中國哲學著作大辭典》、《人文社會科學十萬個為什么》。哈佛大學(1998—1999)、柏林洪堡大學(2003—2004)訪問學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