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鄭板橋的詩與畫/中國歷代文化名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662763
- 條形碼:9787539662763 ; 978-7-5396-627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鄭板橋的詩與畫/中國歷代文化名家 本書特色
武漢大學哲學院院長吳根友教授從哲學的獨特角度為你解讀清朝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鄭板橋的一生。 精美插圖,帶你領略百年前藝術大師的風采及其代表作品的不盡魅力。 他是“揚州八怪”之首,中國古代文壇上的一朵“奇葩”——鄭板橋 他撰文、畫竹、刻石、揮毫;他棄官、抗俗、逍遙、潦倒,他是中國傳統士人精神的繼承者與叛逆者,以其傳奇的一生于中國傳統士人精神中開出一朵奇異之花。 直到今天,人們對他的多才多藝仍然津津樂道:他是一位著名畫家,所畫蘭竹,搖曳多姿,名播中外;他也是著名書法家,自創的“六分半書”,熔真、草、隸、篆于一爐;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的詩詞,《道情十首》命中一時,傳唱至今。 是什么樣的土壤養育了這樣一位集中國傳統士人文化之大成而又著意另辟蹊徑的清朝文人?是什么樣的機緣讓前半生屢試不第的板橋在中年得中后執意辭官歸田?那一幅幅流傳后世的幽蘭、勁竹、頑石又抒寫了板橋怎樣的心緒與情懷?武漢大學哲學院吳根友教授帶你走進板橋鄭變的詩畫人生。
鄭板橋的詩與畫/中國歷代文化名家 內容簡介
本書是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對清代有名文人畫家鄭板橋的研究性作品。全書共分為九章,分別從鄭板橋的生平、詩詞、書法、繪畫、篆刻、士人理想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富有創新性的研究,全面展現了鄭板橋一生對文學、藝術的追求以及他的士人風骨,能為后人了解、研究鄭板橋提供有益的參考。
鄭板橋的詩與畫/中國歷代文化名家 目錄
**章 板橋魂
一、“士”與“士人魂”002
二、板橋魂與士人魂013
三、板橋魂的時代意蘊020
第二章 板橋生平(上)
一、時代風云027
二、童年033
三、“唯余白眼到清貧”
——落拓青壯年039
第三章 板橋生平(下)
一、風波宦海一釣叟051
二、“我夢揚州,便想到揚州夢我”
——歸隱鬧市067
三、“夢里繁華費掃除”
——板橋的情愛生活074
第四章 石濤、揚州畫派與鄭板橋
一、八大山人與苦瓜和尚084
二、“揚州畫派”與板橋094
三、板橋與一般的詩文書畫朋友交往114
第五章 “掀天揭地之文”——板橋詩詞與《道情十首》
一、“直攄血性為文章”
——板橋詩詞的個性特征119
二、“史家欠實錄,借本資校讎”
——板橋詩詞的現實關懷129
三、“每到山清水綠處,自譴自歌”
——板橋詩詞中的自然情調與出世情懷157
四、“若遇爭名奪利之場,覺人覺世”
——《道情十首》與板橋詩詞的歷史批判意識168
第六章 “震電驚雷之字”——板橋書法、篆刻及書論
一、“師心自用,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以行草”
——《四書手讀》與板橋書法風格的雛形178
二、“六分半書”
——震電驚雷的板橋體182
三、其他各體的成就187
四、人生情思的高度凝練
——板橋篆刻191
五、板橋書論195
第七章 “無古無今之畫”——板橋繪畫、題識及畫論
一、幽蘭199
二、扎根破巖瀟瀟竹205
三、丑石218
四、板橋雜畫222
五、板橋畫論224
第八章 “呵神罵鬼之談”——《板橋家書》及其文論
一、“人神上帝,皆人心之慕愿以致其崇極爾”
——板橋“原神”229
二、“盜賊亦窮民”
——板橋的叛逆思想231
三、“誰非黃帝、堯、舜之子孫”
——板橋的人道情懷與平等思想235
四、“天地間**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
——板橋的重農思想240
五、“學者自出眼孔,自豎脊骨可爾”
——板橋的獨立意識242
六、“文章以沉著痛快為*”
——板橋的文藝美學思想245
七、“善惡無不容納者,天道也”
——板橋朦朧的自由思想249
第九章 風流余韻話板橋——板橋對后世的影響
一、正史中的板橋后學254
二、市民心中的板橋256
三、野史、筆記中的板橋258
四、“青藤門下牛馬走”
——板橋與徐渭261
五、“梅莊”與“病梅館”
——板橋與龔自珍265
參考文獻270
跋272
鄭板橋的詩與畫/中國歷代文化名家 節選
二、板橋魂與士人魂 鄭板橋,這個竟然能將“四書”默寫得一字不差的人,其靈魂深處首先打上的是儒家精神的烙印。在他血管里流淌的主要是原始儒家的民本理想。 (一)“大丈夫立功天地,字養生民”——板橋的責任意識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正直士人,大都帶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入世情懷。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學說,使得傳統的中國士人在極其困難的人生處境里不易逃脫到宗教之中。特別是在儒家學說浸淫秦漢以后的中國文化之后,士人的這種“責任意識”就更為強烈。生在清朝盛世的鄭板橋,在科舉取士而又以朱熹集注的“四書”為考試內容的時代氛圍下,不能不感染這一傳統文化精神。他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獨特的人生經歷,使這一抽象、普遍的文化精神,獲得了個性的生命形式,從而展示了這一文化傳統的生命力。 八股取士及其用人制度,固然扼殺了一大批不羈之才,也培養了一批官場蠹吏。然而,對于那些下層寒儉之士,科舉途徑則是他們改變自己身份,為民為國效力的唯一“正途”。他們長期居于下位,經受著生活的磨難,“四書”“五經”中所蘊含的“民本思想”、憂國憂民意識,恰恰教給他們以強烈的責任情懷。鄭板橋,這位出生于下層士人家庭的寒儉之士,正是從這些經典中汲取了憂患天下、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思想精華。尤其是在他獲得了七品縣官的職位,能夠施展個人經世才能的時候,他的這種責任意識更為強烈。縱觀板橋詩歌、家書,其中表達強烈經世意識的作品,均是在做吏山東時所作,揭露現實矛盾的詩歌如《逃荒行》《還家行》《孤兒行》《姑惡》等代表作,均創作于任職范縣和濰縣的時候。在《與舍弟書十六通》中,板橋大講關心民瘼、字養生民的道理。在《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中,板橋告誡其弟:“吾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后,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并認為這是正直的讀書人高于農夫一籌的原因所在。而那些“銳頭小面”的人物,“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多置田產”,對這種人,板橋*為痛恨。在《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中,板橋借論詩大談“憂國憂民”的道理。他認為杜甫的詩之所以“高絕千古”,就是因為他在命題時“已早據百尺樓上”,那就是或“悲戍役”,或“慶中興”,“一種憂國憂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廟邱墟,關山勞戍之苦,宛然在目”。在《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五書》中,板橋大談文章經世的道理,并衷心地稱贊諸葛亮為民立功的人生,不同意一般文人或幫閑文人所認為的那樣,把“寫字作畫”看作是雅事。 板橋說:“寫字作畫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養生民,而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東坡居士刻刻以天地萬物為心,以其余閑作為枯竹石,不害也。”至于像王摩詰、趙子昂等,只是“門館才情,游客伎倆”,不足稱道。他認為,只有諸葛亮才真正稱得上“名士”二字,而當時街上“寫字作畫”之輩也妄稱名士,真是令人可羞。板橋這種偏激的“功利”藝術觀念,固有其不妥之處,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責任意識與濟世情懷。 在為官山東之時,板橋在權勢與金錢的夾縫里,為民眾辦了不少好事,艱難地踐履著“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人生理想。他在任范縣知縣時,“愛民如子,絕苞苴,無留牘”。調任濰縣時,恰遇荒歲,人人相食。鄭板橋“開倉賑貸”,“發谷若干石,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余人”。這一系列的“字養生民”的政治行為,充分地展示了板橋的“責任意識”。 相比稍前的蒲松齡、同時代的吳敬梓來說,鄭板橋在科舉制度下算是幸運者,畢竟,他還中了進士。雖然他發跡很遲,五十多歲才得了七品縣令之職,但他還是獲得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實現了那個時代絕大部分士人的美夢。但板橋與一般士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沒有把當官看作是個人發財之道,沒有喪失正直士人的良心。在板橋身上還流淌著道家批判現實的熱血,還存留著陶淵明、蘇軾等士人“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阿附權貴的正氣。還有道家那超越的氣質,使得板橋有一種不屑與現實同流合污、不怕辭官歸隱等傳統士人的優秀精神氣質,這一精神氣質,使得板橋無論是未仕之前,還是既仕之后,都能保持一種獨立的精神品格和追求自由的超越意志。
鄭板橋的詩與畫/中國歷代文化名家 作者簡介
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國學學院副院長。已出版著作《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等,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