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平安善治.走在前列:中山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30668
- 條形碼:9787218130668 ; 978-7-218-1306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平安善治.走在前列:中山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本書特色
中山在社會治理方面先行先試,流動人口積分入戶、積極發展公益事業、村居聘任外來人口擔任特別委員等做法屢獲“點贊”,本書對此予以總結,以期為國內社會治理提供借鑒。
平安善治.走在前列:中山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按照“黨政領導、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法治保障”的框架,梳理近年來中山市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的積極探索和有效經驗,結合多個社會治理案例,呈現黨政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公民等不同治理主體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探索歷程,以期為全省乃至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提供經驗與參考。
平安善治.走在前列:中山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目錄
導言:走在前列的中山社會治理
**章 依法治市,夯實社會治理基礎
**節 人大主導推進依法治市
第二節 依法行政提速,打造法治政府
第三節 促進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第四節 引領法治文化建設,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第二章 踐行核心價值觀,構筑社會治理價值基礎
**節 全民修身: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的中山樣本
第二節 以核心價值觀引導全民創文
第三節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第三章 全民治安,共建平安中山
**節 全民禁毒,創建禁毒工作示范市
第二節 系統治理,創建全國首個無“醫鬧”城市
第三節 創新“網格化”管理,建全民消防
第四章 多元融合,促新老中山人共建
**節 創新社區基層治理,促進政治融合
第二節 社會治理政策創新:中山市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
第三節 異地商會參與社會治理
第五章 黨建創新,引領基層治理創新
**節 基層黨建強基礎
第二節 機關黨建作表率
第三節 紅色創投,創新社會治理
第六章 以善導航,助推社會治理轉型
**節 慈善萬人行:公益慈善介入社會治理的嘗試
第二節 發展志愿服務,助推社會善治
第三節 發展社會工作,提高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
第四節 發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
第五節 “博愛100”公益創投推動社會善治
后 記
平安善治.走在前列:中山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節選
在中國地圖上,中山不過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一個狹小區域而已,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什么特別。中山引起關注,也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改革開放以來,中山由一個貧瘠的農業小縣,蛻變成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廣東第六,以高新技術、燈飾、服裝、家具等經濟產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但這樣的成績,國內很多城市都可將中山比下。中山的可貴之處就在于: 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注重社會治理,構建起全民“齊”參與、“愿”參與、“能” 參與、“真”參與、“常”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梳理中山市曾經獲得的榮譽,我們會發現,其中很多是與社會治理息息相關的:六次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榮譽稱號,四次捧回全國政法綜治*高獎項“長安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首批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城市,等等。 如果要對中山的經驗做一個簡單概括,大致可以總結為十六個字,即黨的領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共享成果。 ………… 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義,在于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包括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治理一個社會。傳統中國長期為政府主導型社會,隨著社會轉型,社會矛盾凸顯、群體性暴力事件增多,原有的治理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公益慈善,則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渠道。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慈善只是原始道德意義上的個體*高的善,那么現代意義上的公益則包括了個人理想與公民意識成熟而帶來的關心社會事業、參與社會治理的現代人的理性訴求。由于社會治理與公益慈善無論在目的上,還是在多元主體的要求上,抑或是在運行方式上都是同向同行的,公益慈善自然而然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并符合邏輯地成為社會運行必要的整合手段,以至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都 內含著對公益慈善的要求。鑒于公益慈善對于社會治理轉型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公益慈善類”與其他三類社會組織作為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的對象。 中山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無論是歷史上的香山,還是今天的中山, 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生產勞動、社會交往、文化交流、政治參與等活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會文化氛圍,孕育出兼容并包的社會文化體系。在這種多元、包容的文化熏陶下,中山形成開放融通的社會體系,易于接納外來的先進思想和經驗。這種“包容”精神,使得中 山人能夠較早接受西方的慈善文化,從而突破傳統慈善活動的局限,推動中山人將慈善行為從內在道德修為走向外在的他律的轉變。 孫中山先生的“博愛”思想則為中山市的慈善文化注入靈魂。孫中山在少年時接受過西方教育,后來又在海外游歷多年,對西方政治文明有著近距離的觀感和體驗。他將西方政治文明中的“自由、平等、博愛”與中國儒家傳統的“仁”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博愛”思想。孫中山的“博愛”思想不僅是他的政治社會學說,還飽含豐富的慈善思想。這種兼容中國傳統慈善文化與西方社會現代慈善觀念的思想,為中山市現代慈善事業提供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改革開放以后,中山市在經濟社會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秉承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發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公益事業。 中山市*具代表性的公益品牌“慈善萬人行”呈現出由政府主導、企業和市民參與、市民直接受益的發展路徑。這種模式與社會治理所推崇的主體多元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慈善萬人行”除為有需要的群體籌集資金,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在強調黨委、政府引導作用的前提下,通過培育公眾慈善意識與參與意識、暢通渠道、搭建平臺等措施激活民間社會組織和公民的積極性及參與性,由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民攜手合作解決社會問題,為公眾及時提供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
平安善治.走在前列:中山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作者簡介
徐 兵 北京大學哲學碩士,現為《中山日報》記者,對社會治理、法治社會與生活哲學等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著有《話說政府與公民》。 李瑋瑋 《中山日報》記者,主要從事社會治理、社會民生等新聞報道。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