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4660
- 條形碼:9787505744660 ; 978-7-5057-446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 本書特色
★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追尋觸手可及的人文與自然之美,與天地精神往還。與日月星辰對話,與江河湖海晤談。
★文章多次入選中學教材,是高考語文試卷的熱門材料。
★熊召政,行萬里路,耗時2年,繼茅獎作品《張居正》之后,又一部力作,堪稱迄今為止全面反映熊召正先生游記的文本。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 內容簡介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是熊召政的精品散文選集,書中精選熊召政游記多篇,并有高考閱讀原文和模擬試題閱讀原文多篇。全書分三章,靠前章以旅行和生活中的感悟為主;第二章以游記為主,旅行和文化氣息濃郁;第三章旅行游記和佛語禪悟較多,大多數講淡然的心境,縱情于山水之間,不要太追逐利益等精神。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 目錄
目錄
**輯
坐在依舊的青山上,看看欲墜的夕陽,有人認為這是沉淪,有人則認為這是進入了人生*高的境界。
生命的困惑 002
沙灘椅上的遐想 006
梨 魂 010
水墨江南 014
海嘯的顏色是什么 016
運河是一段鄉愁 020
黃山聽雨 030
詩中的三峽 033
第二輯
若有人問我,寧靜的外在形式是什么,我必回答一個“灰”字。紅為熱烈,綠為雄壯,白為雅潔,而灰所含蘊的則是至深至濃的寧靜了。
飲一口汨羅江 052
正月初一這一天 056
鹿回頭看海 060
青山自在紅 064
中國士大夫的山林之趣 077
佛門中的隱士 088
龍井問茶 104
蝴蝶泉印象 109
消失的禪音 113
煙花三月下揚州 131
閬中小記 134
桃花潭記 137
第三輯
我越來越覺得,禪雖然產生于佛教,但禪可以脫離佛教而單獨存在。禪是一種生命哲學。
吳家山避暑手記 142
酒徒飄落 151
訪洛陽白園 163
問花笑誰 167
鳥與僧 174
去普陀山燒香 177
廊橋何處不遺夢 194
華山下棋亭記 199
長白山秋色 201
訪嚴子陵釣臺 204
山魂水魄說廬山 208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 節選
生命的困惑
朋友劉心宇君從日本來信說:“昨天去了趟名古屋的大喜梅林,此境地不由使我想起達夫先生之《沉淪》,在仰望蔚藍色空谷的一瞬間,我告誡自己抱住正氣,千萬不要患上達夫先生當年的刺激性神經衰弱癥。”
讀罷信,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幅大喜梅林的風景。盡管我從未去過那里,但由那些草、樹、泥土、流水以及云煙構成的能夠誘人沉入頹唐情緒中的特殊景態,不知怎的,竟讓我聯想到了唐詩中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這孤寂的一聯。
劉心宇作為訪問學者去日本已經半年,之前,他來我家住過一個晚上,其意一在話別,一在想聽聽我對他東渡扶桑的意見。我說,世俗的生活美學評判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他和社會的融合程度——如果社會是一杯水,你就必須是一匙速溶的麥氏咖啡,其可溶度幾近百分之百,反之,如果你是塊永不被水溶化的石頭,你就不會得到社會的承認,至少在你活著的時候。心宇很快明白我的意思,他說:“是的,生活的勇氣不在于參與社會,而在于把自己從社會中分離出來,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
我相信我的這位朋友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他的職業造就了他的“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江湖客形象。但是,從他的這封來信中,我依然看到了他的困惑。
日本是一個經濟至上的國家,支撐人格空間的不是“義”而是“利”。帶著傳統的人格去那里的人,會被壓抑得喘不過氣來。此情之下,人要么就是參與進去,變成經濟動物;要么就是分離出來,成為現代社會中自我放逐的魯濱孫。想做到后一點,是很難很難的。
水雖然沒有能力溶化石頭,但完全可以污染石頭。*低的限度,它可以讓石頭與它同涼同熱。正是這種社會的溫差,使劉心宇無法守恒于他在中國大地上培養出的水火既濟的氣功態。
所以,面對大喜梅林,他差一點患上了與半個世紀前的郁達夫同樣的“刺激性神經衰弱癥”。應該說,產生這類毛病,其因還是在于社會。
幾乎每一代的圣賢,都哀嘆“人心不古”,促使“世風日下”的主要動力,乃是來自人類本身不斷膨脹的欲望。宋代的朱熹看到這一點,所以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老先生卻不知道,這樣做又壓抑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創造力。既不壓抑人性又能制欲,把二者統一在一個可讓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度”上,這個人就必定是人類的救世主。問題是,這樣的救世主不可能出現。
所以,人類中的智者,就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速溶咖啡式的,力爭百分之百地融入社會,使社會有滋有味;一類是石頭式的,目的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保持一個完整的自我。前類智者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但把社會攪得天昏地暗的也是他們;后者只求從精神上解脫自己,但卻把一個人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或者說今天的知識分子,許多人都看到了這兩者的利弊,也試圖去偽存真,把兩者的優點統一起來,提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內圣外王”“性命雙修,儒道同懷”等口號,但從實踐看,很少有成功的典例。我想個中原因,還是因為“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由于兩種處世哲學的源流不同,想做兼型人便只能是一個悲劇。而且,蕓蕓眾生對速溶咖啡式的智者,可謂眾星捧月、趨之若鶩。至于石頭一類的智者,則只能是惺惺相惜,在很是窄小的范圍中相濡以沫。
好在這類人不求聞達,有閑情,有逸志,有深山古寺的鐘聲可以咀嚼,有不用一錢買的林泉風月供他消受。這話不對,現代的林泉風月都被圍進了風景區的院墻,想欣賞,請買門票吧。這樣的門票,我手中怕攥有百十來張了。
所以,人類的發展,是以人之個性的萎縮來換取“類”的物欲的歡樂。但是,畢竟更多的人,是處在非常尷尬的生存狀態中,他們一方面渴求成功,如此,則要百分之百地融入社會;一方面,他們又想盡力擺脫世俗的擠壓,爭取更大的個性空間。心宇君恐怕就屬于這種,他的確成功了,成了娛樂圈中的名人。但一旦遠離喧囂的世塵,獨自面對一方純凈幽美的風景,他立刻就會卸下人生的“累”,并感到生命的樂趣不在于拼搏,也不在于成功,而在于一份難得的悠然。晉朝棄官歸隱的大詩人陶淵明,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生活,該是多么令人羨慕。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感傷的詞句,其意在規勸我們不必那么濃墨重彩地渲染人生的風景。坐在依舊的青山上,看看欲墜的夕陽,有人認為這是沉淪,有人則認為這是進入了人生*高的境界。
山自在.水如來:熊召政生活隨筆集 作者簡介
熊召政,1953年生,湖北英山縣人,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歷史札記、詩集四十余部。詩歌曾獲1979—1980年全國首屆中青年優秀新詩獎,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湖北省政府圖書獎、屈原文藝獎等多種獎項。文章曾多次入選中學教材及拓展閱讀篇目,更是高考語文試卷的熱門材料。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