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雅舍小品 本書特色
在平凡中盡顯真誠于小節處蘊含哲理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境界 1.“文學泰斗”梁實秋膾炙人口的佳作。 2.極具代表性的散文隨筆集,被韓寒視為“寫短文的范本”。 3.收錄《雅舍》《男人》《吃相》《升官圖》等經典名篇。 4.朱光潛、季羨林、冰心等作家一致推薦。 “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
雅舍小品 內容簡介
“雅舍”是梁實秋抗戰時期在重慶的居所,重慶《星期評論》邀其寫專欄,于是便以“雅舍小品”為欄目名,將雅舍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以風趣幽默的筆法寫作刊載,將狗、豬、鳥等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動物,及下棋、散步、理發等日常瑣事娓娓道來,妙趣橫生,受到大眾喜愛。這類散文生動地描寫了民國之初的社會面貌、文化習俗。本文集精心輯錄了其部分代表作品,以饗讀者。
雅舍小品 目錄
**輯 觀心悟語
時間即生命
養成好習慣
談話的藝術
罵人的藝術
為什么不說實話
教育你的父母
錢的教育
幸災樂禍
“旁若無人”
了生死
談友誼
說儉
臉譜
生日
年齡
代溝
快樂
沉默
敬老
病
怒
窮
嬾
第二輯 世相百態
請客
講價
吃相
旅行
市容
垃圾
擁擠
算命
拜年
乞丐
風水
女人
男人
孩子
升官圖
割膽記
雙城記
第三輯 老饕漫筆
北平的零食小販
酸梅湯與糖葫蘆
燒餅油條
水晶蝦餅
芙蓉雞片
糟蒸鴨肝
滿漢細點
佛跳墻
烤羊肉
核桃酪
鐵鍋蛋
鍋燒雞
煎餛飩
核桃腰
豆汁兒
炸丸子
爆雙脆
熗青蛤
獅子頭
兩做魚
瓦塊魚
熘黃菜
窩頭
燒鴨
湯包
白肉
蟹
雅舍小品 節選
時間即生命 *令人觸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地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地善于利用他的時間。 我自己就是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我不打麻將,我不經常地聽戲看電影,幾年中難得一次,我不長時間看電視,通常只看半個小時,我也不串門子閑聊天。有人問我:“那么你大部分時間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發現,除了職務上的必須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動之外,我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了。我應該集中精力,讀我所未讀過的書,我應該利用所有時間,寫我所要寫的東西。但是我沒能這樣做。我的好多的時間都糊里糊涂地混過去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例如我翻譯莎士比亞,本來計劃于課余之暇每年翻譯兩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懶。翻譯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 為活得相當長久,十分驚險。翻譯完成之后,雖然仍有工作計劃,但體力漸衰,有力不從心之感。假使年輕的時候鞭策自己,如今當有較好或較多的表現。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為一個中國人,經書不可不讀。我年過三十才知道讀書自修的重要。我披閱,我圈點,但是恒心不足,時作時輟。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如今年過八十,還沒有接觸過《易經》,說來慚愧。史書也很重要。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我父親買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滿了我的行篋的一半空間,我在外國混了幾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帶回來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氣讀了《通鑒》一遍。現在我要讀的書太多,深感時間有限。 無論做什么事,健康的身體是基本條件。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所謂“強迫運動”,我踢破過幾雙球鞋,打斷過幾只球拍。因此僥幸維持下來*低限度的體力。老來打過幾年太極拳,目前則以散步活動筋骨而已。寄語年輕朋友,千萬要持之以恒地從事運動,這不是嬉戲,不是浪費時間。健康的身體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錢。 養成好習慣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后,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例如說:清晨早起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長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聞雞起舞,那才是志士奮勵的榜樣。 我們中國人*重禮,因為禮是行為的軌范。禮要從家庭里做起。姑舉一例:為子弟者“出必告,返必面”,這一點點對長輩的起碼的禮,我們是否已經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見有些個孩子們早晨起來對父母視若無睹,晚上回到家來如入無人之境,遇到長輩常常橫眉冷目,不屑搭訕。這樣的跋扈乖戾之氣如果不早早地糾正過來,將來長大到社會服務,必將處處引起摩擦不受歡迎。我們不僅對長輩要恭敬有禮,對任何人都應該維持相當的禮貌。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的寧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我們試自檢討一番,在別人讀書工作的時候是否有過喧嘩的行為?我們要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維持公共的秩序,顧慮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縱自己,在公共場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隊,不可爭先恐后地去亂擠。 時間即是生命。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著,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于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么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常聽人講起“消遣”二字,*是要不得,好像是時間太多無法打發的樣子,其實人生短促極了,哪里會有多余的時間待人“消遣”?陸放翁有句云:“待飯未來還讀書。”我知道有人就經常利用這“待飯未來”的時間讀了不少的大書。古人所謂“三上之功”,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 吃苦耐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標志。古圣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過得儉樸的生活,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態之極端的刻苦,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惡衣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羅馬帝國盛時的一位皇帝,Marcus Aurelius,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從來不參觀那當時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其身成為一位嚴肅的苦修派的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這是很值得令人欽佩的。我們中國是一個窮的國家,所以我們更應該體念艱難,棄絕一切奢侈,尤其是從外國來的奢侈。宜從小就養成儉樸的習慣,更要知道物力維艱,竹頭木屑,皆宜愛惜。 以上數端不過是偶然拈來,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養成之后,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談話的藝術 一個人在談話中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獨白,一是靜聽,一是互話。 談話不是演說,更不是訓話,所以一個人不可以霸占所有的時間,不可以長篇大論地絮聒不休,旁若無人。有些人大概是口部筋肉特別發達,一開口便不能自休,絕不容許別人插嘴,話如連珠,音容并茂。他講一件事能從盤古開天地講起,慢慢地進入本題,亦能枝節橫生,終于忘記本題是什么。這樣霸道的談話者,如果他言談之中確有內容,所謂“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亦不難覓取聽眾。在英國文人中,約翰遜博士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咖啡店里,他一開口,老鼠都不敢叫。那個結結巴巴的高爾斯密一插嘴便觸霉頭。Sir Oracle在說話,誰敢出聲?約翰遜之所以被稱為當時文藝界的獨裁者,良有以也。學問風趣不及約翰遜者,必定是比較的語言無味,如果喋喋不已,如何令人耐得。 有人也許以為嘴只管吃飯而不作別用,對人乃鉗口結舌,一言不發。這樣的人也是談話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為談話和演戲一樣,是需要聽眾的,這樣的人正是理想的聽眾。歐洲中古時代的一個嚴肅的教派Carthusian monks以不說話為苦修精進的法門之一,整年地不說一句話,實在不易。那究竟是方外人,另當別論,我們平常人中卻也有人真能寡言。他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他的背上應有銘曰:“今之慎言人也。”你對他講話,他洗耳恭聽,你問他一句話,他能用*經濟的詞句把你打發掉。如果你恰好也是“毋多言,多言多敗”的信仰者,相對不交一言,那便只好共聽壁上掛鐘之滴答滴答了。鐘會之與嵇康,則由打鐵的叮當聲來破除兩人間之岑寂。這樣的人現代也有,相對無言,莫逆于心,吧嗒吧嗒地抽完一包香煙,興盡而散。無論如何,老于世故的人總是勸人多聽少說,以耳代口,凡是不大開口的人總是令人莫測高深;口邊若無遮攔,則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 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寫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談話而知道剪裁的就更少了。寫文章講究開門見山,起筆*要緊,要來得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總之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談話亦然。開口便談天氣好壞,當然亦不失為一種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風趣。常見有客來訪,賓主落座,客人徐徐開言:“您沒有出門啊?”主人除了重申“我沒有出門”這一事實之外,沒有法子再作其他的答話。談公事、講生意,只求其明白清楚,沒有什么可說的。一般的談話往往是屬于“無題”“偶成”之類,沒有固定的題材,信手拈來,自有情致。情人們喁喁私語,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談到無可再談,則“此時無聲勝有聲”了。老朋友們剪燭西窗,班荊道故,上下古今無不可談,其間并無定則,只要對方不打哈欠。禪師們在談吐間好逞機鋒,不落跡象,那又是一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企望得到的。善談和健談不同,健談者能使四座生春,但多少有點霸道,善談者盡管舌燦蓮花,但總還要給別人留些說話的機會。 話的內容總不能不牽涉到人,而所謂人,則不是別人便是自己。談論別人則東家長西家短全成了上好的資料,專門隱惡揚善則內容枯燥聽來乏味,揭人陰私則又有傷口德,這其間頗費斟酌。英文gossip一字原義是“教父母”,尤指教母,引申而為任何中年以上之婦女,再引申而為閑談,再引申而為飛短流長,而為長舌婦,可見這種毛病由來有自,“造謠學校”之緣起亦在于是,而且是中外皆然。不過現在時代進步,這種現象已與年紀無關。談話而專談自己當然不會傷人,并且缺德之事經自己宣揚之后往往變成為值得夸耀之事。不過這又顯得“我執”太深,而且*關心自己的事的人,往往只是自己。英文的“我”字,是大寫字母的I,有人已嫌其夸張,如果談起話來每句話都用“我”字開頭,不更顯得自我本位了么? 在技巧上,談話也有些個禁忌。“話到口邊留半句”,只是勸人慎言,卻有人認真施行,真個只說半句,其余半句要由你去揣摩,好像文法習題中的造句,半句話要由你去填充。有時候是光說前半句,要你猜后半句;有時候是光說后半句,要你想前半句。一段談話中若是破碎的句子太多,在聽的方面不加整理是難以理解的。費時費事,莫此為甚。我看在談話時*好還是注意文法,多用完整的句子為宜。另一極端是,唯恐聽者印象不深,每一句話重復一遍,這辦法對于聽者的忍耐力實在要求過奢。談話的腔調與嗓音因人而異,有的如破鑼,有的如公雞,有的行腔使氣有板有眼,有的回腸蕩氣如怨如訴,有的于每一句尾加上一串咯咯的笑,有的于說完一段話之后像鯨魚一般噴一口大氣,這一切都無關宏旨,要緊的是說話的聲音之大小需要一點控制。一開口便血脈賁張,聲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聲嘶,氣急敗壞,似可不必。另有一些人的談話別有公式,把每句中的名詞與動詞一律用低音,甚至變成耳語,令聽者頗為吃力。有些人唾腺特別發達,三言兩語之后嘴角上便積有兩攤如奶油狀的泡沫,于發出重唇音的時候便不免星沫四濺,真像是痰唾珠璣。人與人相處,本來易生摩擦,談話時也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雅舍小品 作者簡介
梁實秋 原名梁治華,字實秋,原籍浙江杭縣。中國現當代散文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1923年8月赴美留學,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梁實秋學貫中西,一生筆耕不輟,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談吃》《槐園夢憶》,譯著《莎士比亞全集》《沉思錄》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