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譯林人文精選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73720
- 條形碼:9787544773720 ; 978-7-5447-7372-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譯林人文精選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本書特色
在代表作《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克維爾以贊許的口吻稱北美印第安人“苦而無怨,載歌而死”。之所以有此評價,是因為與溫順的黑人不同,印第安人熱愛自由。對自由的熱愛同樣是托克維爾寫作《舊制度與大革命》的起點和歸宿。與《論美國的民主》不同,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托克維爾首次把對自由的摯愛,乃至憂慮,傾注在自己的祖國身上:唯有自由能使公民擺脫孤立,唯有自由能使人們感到溫暖。
譯林人文精選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內容簡介
作為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的代表作,《舊制度與大革命(精)》從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背景、動力和機制等出發,來剖析社會轉型的迷局,力圖回答以下問題:為何法國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為何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為何減輕人民負擔反而引發暴亂?為何大革命的結果背離了初衷?處于轉折期的國家有幾種未來?等等。
譯林人文精選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目錄
導論 《舊制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
前言
**編
**章 大革命產生之時對它的各種不合邏輯的判斷
第二章 大革命的*終與根本目的并非如人們認為的那樣是摧毀宗教政權、削弱政治權力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如何是一場政治革命卻又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進行的,原因何在
第四章 為何幾乎全歐洲都有著相同的制度,這些制度在各處又是如何日趨衰敗的
第五章 法國大革命的確切使命是什么
第二編
**章 為何封建特權在法國比在其他各國更遭到人民的憎惡
第二章 行政集權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而并非如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產物
第三章 為何我們今天所說的行政監督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和官員保障制是舊制度的體制
第五章 行政集權如何被引進舊制度并取而代之,卻沒有將舊制度摧毀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某些行政習慣
第七章 法國何以成為全歐洲唯一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對外省獲得了*大程度的掌控權并吸取整個帝國的精華
第八章 法國是這樣一個國家:所有人都變得極其相似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為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離心離德,結成一個個陌生的小群體且彼此漠不關心
第十章 為何政治自由的毀滅和各階級的隔離會引起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的自由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為何文明取得了種種進步,農民的境況有時卻比13世紀時還糟糕
第三編
**章 18世紀中葉,文人為何都成為國家*重要的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不信教何以成為18世紀法國人一種普遍的主要情緒,這對大革命的特點產生了何種影響
第三章 為何法國人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執政期是舊君主政體*繁榮時期,為何此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第五章 為何試圖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引發了人民的暴亂
第六章 政府為完成對人民的革命教育采取的幾種做法
第七章 為何一場巨大的行政革命卻引發了政治革命,其后果是什么
第八章 大革命是如何由它之前的事件引發的
附錄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是朗格多克省
譯林人文精選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節選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如何是一場政治革命卻又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進行的,原因何在所有的國內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有一個祖國,且只在此范圍內進行。法國革命卻沒有自己的領土范圍。此外,大革命的結果以某種方式將所有古老的界限從地圖上抹去。不管法律、傳統、性格和語言如何,大革命都使人們更加接近或彼此分離,有時,它竟然使敵人變成同胞,使兄弟變成陌生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大革命在個人國籍之上建立起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其中,各民族人都能成為它的公民。
翻遍所有史冊,也找不到一場與之具有相同特點的政治革命。你只能在某些宗教革命中找到它。因此,如果我們想借助于類比來說明問題的話,就必須將法國大革命與宗教革命進行比較。
席勒在其《三十年戰爭史》中指出,16世紀偉大的宗教改革結果是使那些彼此互不了解的民眾突然間變得親密起來,并通過新的共同情感,將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確實看到法國人自己打起來的時候,英國人前來相助,波羅的海*遠處的人深入到德國中心保護德國人,在此之前他們從未聽說過德國人。所有外戰都具有內戰的特點,在所有內戰當中,都有外國人的身影。每個民族都忘卻了舊利益,而轉向了新利益。原則性問題取代了領土問題,所有的外交規則都混合在一起,錯綜復雜,令那個時代的政治家們大為震驚,痛苦不已。1789年之后的歐洲正是如此。
因而,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政治革命,它以宗教革命的方式進行,并在某些方面具有宗教革命的特點。且看它在哪方面具有這樣的特征和特點:它不僅和宗教戰爭一樣廣泛傳播,而且也同樣通過語言和宣傳向遠處滲透。這是一場政治革命,激發的卻是布道熱情。人們熱烈地向國外宣傳這場革命,其力度不亞于他們在國內實現這場革命。請想想這是怎樣的一番新景象!法國大革命向世界展示了無數新生事物,而這又是其中*新穎的。但我們不要就此止步,我們應當繼續深入研究,從而發現大革命和宗教革命在結果上的相似性是否與隱藏在原因當中的某種相似性有關。
宗教的一般性特征是重視人本身,而不注重一個國家的法律、習俗和傳統會在這個共同資源上加入什么特殊的東西。它的主要目的是掌管人與上帝之間的普遍聯系,人與人之間的普通權利和義務,而不考慮社會形態。它所強調的道德規范與某個國家或某個時代的人關聯甚少,而與父子、主仆和親眷相關。由此看來,宗教植根于人性之中,因而可以被所有人接受,可以被應用到所有地方。因此,宗教革命很少像政治革命一樣局限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民族的范圍內,而是擁有著廣大的舞臺。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我們就會發現宗教越是具有我剛剛指出的這種抽象性和普遍性,它就越能廣泛地傳播,盡管存在著法律、氣候和人的差異。
古希臘羅馬的異教都或多或少地與每個民族的政治體制或社會狀態相關,并在其教義中保存著某種民族的且常常是某個城市的面貌,它們通常都局限于一國領土的范圍內,很少走向國外。它們有時會引發偏執和宗教迫害,而布道的熱忱對它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在基督教出現之前,西方從未發生大的宗教革命。基督教輕易地突破了曾經為異教徒設置的種種障礙,很快征服了大多數人。說基督教的勝利在某種程度上歸功于它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善于擺脫一個民族、政府形式、社會形態、時代和種族應有的特征,我認為這種說法并非對這個神圣的宗教有失尊敬。
法國大革命針對的是我們這個世界,宗教革命針對的是另一個世界,而二者采取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大革命以一種抽象的方式看待公民,視他們為脫離一切特殊社會的人。這與宗教一樣,宗教也不考慮國家和時代,而從普遍性的角度來考慮人。大革命不僅研究法國公民的特殊權利,還研究人在政治上的一般權利和義務。
在社會狀態和政府的問題上,法國大革命就是這樣始終追溯更不具有特殊性的即更自然的東西,因而,它能為所有人所理解,同時被無數國家所效仿。
法國大革命的目的似乎是要使人類獲得新生,而不是在法國進行改革,因而它所燃起的強烈的熱情是之前任何一場革命所不及的。它激發了傳道的熱忱,因而得以廣泛傳播。*終,它具有了宗教革命的特點,讓那個時代的人震驚,或者更確切地說,大革命成為了一種新的宗教,它是不完美的,這是事實,它既無上帝,也無禮拜或者來世,但它卻像伊斯蘭教一樣,使全世界都布滿了它的士兵、使徒和受難者。
此外,不應當認為法國大革命使用的手段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創造的所有觀念都是絕對聞所未聞的。歷史上的所有時代,甚至在中世紀,都曾出現過一些鼓動者,他們為了改變特殊的風俗,都曾引用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并試圖用人類的自然權利對抗國家政體。但是,所有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照亮18世紀歐洲的火炬早在15世紀就被不費吹灰之力地熄滅了。要想使這種論據引發革命,人們的地位、習慣、風俗方面必須已經發生了某些變化,才能使人類的思想做好準備,接受這些學說。
當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之時,將某個法則應用于所有人對他們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在其他時候,只要將某一法則的圖景遠遠地朦朧地向人們展示一下,人們就能發現它并向它奔去。
法國大革命*不尋常之處,并非在于法國大革命使用了各種他們創造的手段并設想了他們創造的思想,其*大的獨特性在于大革命的這些手段*終被無數民族使用,大革命的這些準則輕易地被無數民族接受。
譯林人文精選舊制度與大革命/(法國)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作者簡介
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 生于貴族之家,政治上卻傾向于自由主義,一直致力于民主事業。曾躬身從政,先后任法官助理、眾議院議員、外交部長等職。1831—1832年前往美國游歷數月,歸國后寫成代表作《論美國的民主》一書,并當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1851年后對政治日益失望,于是告別政壇,潛心著書。
李焰明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譯著近二十部,主要有《戰爭》(合譯)、《魔沼》、《存在主義》、《我的父親左拉》、《自由小姐》、《紅色巴西》、《何謂歐洲知識分子》等。2014年出版的譯著《云之東》為亞洲文學獎得主海因?文森特的作品。兩度獲法國文化部翻譯獎譯金赴法國進行文化交流。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