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西風引:歐行四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06773
- 條形碼:9787555906773 ; 978-7-5559-067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風引:歐行四章 本書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之力作。 對大英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文獻庋藏做學術考察期間的那些事兒。
西風引:歐行四章 內容簡介
“采桑文叢?第二輯”之一種。書稿共收錄文章四組,所寫多是作者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之時奉職前往倫敦、巴黎,對大英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文獻庋藏做學術考察期間的所見所聞。由于書稿作者是知名歷史學研究者,所以,書稿涉及較多歷史內容,從歷史的角度對歐洲之行的見聞做出解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閱讀者的閱讀興趣。加之作者的旅學感受真切細膩,筆法輕快自然,文風生動親切,語言凝練富有張力,使得文章兼具可讀性和思想性,別有一番新意。書稿論及歐洲所見所聞之時,能夠結合同時期中國社會現狀進行生動類比,便于理解的同時又增加了趣味性。
西風引:歐行四章 目錄
啟行:為尋訪飄零遠去的故魂
一相約倫敦
小引
波拉特教授
吾華故物的域外守望者(上)
人文歲月的“化石”
——劍橋大學一瞥
二初會巴黎
小引
吾華故物的域外守望者(下)
三訪古羅馬
小引:千年幸遇
“空幻之花”
——梵蒂岡大教堂隨想
圣母華裳下的人本情懷
——讀梵蒂岡堂壁上的米開朗琪羅
科學理性精神的浪漫追懷
——讀梵蒂岡廳壁上的拉斐爾
古典樂詩夢幻的蕭散寫意
——讀梵蒂岡廳壁上的拉斐爾
“石化”的古希臘智者群體
——新宮博物館藏品巡禮四邂逅巴薩
海風中的行訪
蘭布拉大街
圣家族大教堂
西風引:歐行四章 節選
啟行:為尋訪飄零遠去的故魂1900年6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二十六日),是中國文化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當晚夜半,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箓,在第十六號洞窟甬道北側一幅壁畫后面,發現一個小套洞(后名藏經洞,即今第十七號窟)。洞窟不大,丈余而已。里面竟堆藏千余個亞麻布經帙包裹,層層疊疊,高達洞頂;每個布包里,整齊碼放八至十個紙卷。洞中還藏有大批絲絹畫品。這批寶貴的流沙遺珍,在洞中無人知曉,已度過千年歲月!王道士愚不識寶;清廷將亡,敦煌僻遠,訊息亦難達天庭。可惜天不佑華,這批自家寶藏,竟同中國學界失之交臂!搶得先機的是位外域學者——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I Stein)。他聞訊于1907年年初,自印度潛來敦煌,由他的中文秘書蔣孝琬相伴。蔣秘書對王道士一番花言巧語,說斯坦因這次從印度來,是要取回當年唐僧帶至中國的經卷。愚道士知唐僧故事,信以為真,5月某日夜晚,允斯坦因進入甬道。王、蔣二人,洞內外往還相助,斯氏將藏品瀏覽一遍。全部1130個漢文、藏文寫卷包裹,他從中選出270包,又挑揀一批美術品與非漢文文獻,共裝29箱。商定成交價:四個馬蹄銀(約合200兩銀子)。斯坦因心滿意足,馱運而去,劫往英倫。七年后,他再至敦煌,又用500兩銀子,掠去570個卷子。先后劫去的這批寶藏,后來分藏于倫敦大英圖書館(漢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佉盧文文獻)、英國博物館(考古文物)、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文、于闐文、龜茲文、婆羅米文文獻)。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接踵而至。他于1908年2月來到敦煌。伯氏漢語流利,頗得王道士信任,特許進入藏經洞。這位漢學行家工于心計:專門挑選附有《寫經題記》的卷子、非佛教典籍與文書、經卷背面寫有非漢文的卷子。這些寫卷的學術價值較高,都是洞藏精華。成交價:500兩銀子。至次年夏秋,這批寶藏輾轉運抵巴黎。其中的寫卷文本,分別以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梵文、西夏文資料單列,收藏于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英圖與法圖,各以“敦煌文物四大藏家”之一(另兩家:北圖藏、俄藏),從此名著于世。兩家的漢文文獻藏品,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儒典《易》《書》《詩》《禮》《孝經》《論語》《爾雅》等,佛典《般若心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經》等,道典《道德經》《南華經》《文子》《列子》等,史地典籍《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書》《十道錄》《沙洲圖經》《雍州圖經》《隴右圖經》等。還有大量世俗文,如官文書:詔敕、律令、奏疏、牒狀、判詞、戶籍、田簿、稅役、軍令等。私文書:契約、賬簿、族譜、訴狀、算書、辭書、字書、寺學生習字簿和算術簿等。寺院文書:度牒、戒牒、告身(似身份證)、僧官任職書、僧尼籍、追福疏,寺庫雜物賬、糧物出納賬、借貸契約、寺戶(寺院農奴)車牛勞役簿、寺院油坊賬簿等。文學作品:講唱體的講經文、押座文、變文、因緣、話本,頌唱體的頌贊、唱贊、曲子詞等。如此豐富多樣的官私、道俗、政經、文野寫本遺存,一字字、一件件,似乎還保留著官民寫手的體溫,整體展示著吾華中古社會官場與民間、道場與世俗、物質與精神、政治與文化各領域多元多姿的生活樣貌。吾人今朝沐手,忘情沉浸于寶典,一幕幕往古情境,倏忽間竟閃回重現:——長安發出的大唐政令(如均田令)和軍令(如征討突厥令),在西北邊地暢行無礙;——華夏儒教、道教,同西來佛教、摩尼教、祆教、瑣羅亞斯德教(即早期基督教)等,世界六大宗教文化,在吾華西域和諧融會;——千百民間畫師與畫工,挾著畫具,鉆出宿棚,走進寺窟,爬上腳手架,佝僂身軀,凝神運思,遷想妙得,繪制壁畫,塑造佛弟子菩薩寶像;——佃戶、農奴,駕馭耕牛、操持犁鋤,莊園里耕作;農婦們在澆灌菜園、拾掇場院;——千百戍卒、征夫,從中原地區征發而來,披星戴月,忍饑受寒,戍守著邊疆烽燧;——村塾私學的總角學童,稚聲誦讀《千字文》,記誦乘法口訣;上元明月之夜,春風怒放花千樹,辛勞終年的百姓,欣享著片時的休憩;——依稀聽得筑城勞工精疲力竭的呻吟,縣衙囹圄里,無告囚犯的哭號。久已遠逝的史影,憑借寶卷復活了!敦煌遺珍,無價瑰寶!一相約倫敦小引歲月倥傯,八十個年頭逝去。這批稀世珍寶秘藏萬里異鄉,緘默自處,“苦度日月”。時間來到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同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法國外交部對外關系司,分別達成學術交流協議:由歷史所選派學者前往倫敦、巴黎,對大英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文獻庋藏做學術考察。我和宋家鈺接受了此項委派。日程安排:8月20日至11月10日,訪倫敦;11月11日至12月20日訪巴黎。早先在50年代,歷史所學者曾閱讀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所購英藏敦煌文獻縮微膠卷,編選《敦煌社會經濟文書資料(**輯)》出版。近年(1987年),又據英、法縮微膠卷完成該書第二輯初稿。這次出訪的學術計劃,是詳校第二輯所收敦煌寫本錄文,同時全面考察英藏、法藏敦煌文獻現狀。這可是國寶遭竊80年來,首次由“官方”協議安排的學術之旅,自覺任務重大!8月19日下午5時30分,民航CA-937赴英班機騰空而起,考察域外敦煌文獻的學術之旅啟程,首站倫敦。萬米高空之上,往事悠然浮現——那是1909年仲秋,法國人伯希和攜其竊自敦煌的古籍斷片來華,寄寓北平崇文門內蘇州胡同。
西風引:歐行四章 作者簡介
張檿弓,又名張弓,生于1938年5月,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6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碩士。學術志趣為隋唐史、敦煌學、佛教社會史、佛教文化史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臺灣華梵大學及韓國高麗大學客座教授。專著有《唐朝倉廩制度初探》《漢傳佛教與中古社會》《漢傳佛文化演生史叢稿》等。中英合作大型圖集《英藏敦煌文獻》中方主編之一。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