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37383
- 條形碼:9787511637383 ; 978-7-5116-373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六章。分別介紹了鱖魚的養殖概況、生物學特性、飼料營養搭配、高效生態水產養殖場的環境和管理、無公害飼料的選擇、高效生態養殖模式的飼養管理措施、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苗種及商品蝦的運輸、主要養殖模式、常見魚病及防范措施、及加工儲運等方面的關鍵技術要點及其難點,并對養殖生產中存在的難點進行了針對性的解答和闡述,以便讀者在鱖魚的高效生態養殖過程中,聯系本地實際,針對注意問題及關鍵技術不斷提高健康養殖技術水平或有所創新,從而保證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本書內容實用,可操作性強,可供廣大農村水產養殖戶、水產養殖生產者在從事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時參照應用,也可供大中專學生、水產技術人員在學習、指導及研究時作為參考資料。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目錄
**章品種選擇()
一、品種與分布()
(一) 翹嘴鱖()
(二) 大眼鱖()
(三) 斑鱖()
(四) 長體鱖()
(五) 暗鱖()
二、鱖魚高效生態養殖的基礎——苗種()
三、鱖魚的生物學特性()
(一) 形態特征()
(二) 生態習性()
(三) 食性與生長()
(四) 繁殖習性()
第二章水產生態養殖場的環境與管理()
一、環境要求()
(一) 水體環境()
(二) 土壤環境()
(三) 大氣質量()
(四) 交通與機電()
二、池塘條件()
(一) 池塘形狀和周圍環境()
(二) 面積和水深()
(三) 池塘布局()
(四) 低洼地改造()
(五) 進、排水設施()
三、養殖用水管理()
(一) 水源水質管理()
(二) 自身污染的處理()
(三) 其他衛生管理工作()
四、養殖場水質標準和檢測()
(一) 水質標準()
(二) 水質檢測()
五、微生態制劑的使用()
(一) 生物肥料()
(二) 光合細菌()
(三) EM復合生態制劑()
六、養殖場設施準備()
(一) 進、排水系統()
(二) 增氧系統()
第三章無公害飼料的選擇()
一、無公害餌料魚的種類()
(一)團頭魴()
(二)鯽魚()
(三)羅非魚()
(四)露斯塔野鯪()
(五)野雜魚()
(六)馴食餌料()
二、餌料魚及親本飼料的種類()
(一)浮游生物餌料()
(二)植物性飼料()
(三)動物性飼料()
(四)配合飼斜()
三、飼料的安全要求()
四、餌料魚飼料投喂技術()
(一)日投喂量()
(二)日投喂次數()
(三)投喂方法()
(四)影響投喂效果的因素()
五、施肥()
(一) 肥料種類()
(二) 施肥方法與用量()
(三) 施肥對水產品安全的潛在危害()
第四章科學的飼養管理()
一、人工繁殖()
(一) 優質、健康苗種生產的關鍵技術()
(二) 繁殖場所的選擇和主要設施設備()
(三) 親魚的準備()
(四) 人工催產()
(五) 人工孵化()
二、苗種培育()
(一) 夏花培育()
(二) 魚種培育()
(三) 餌料魚的培育()
三、鱖魚苗種運輸技術()
(一) 運輸前的準備工作()
(二) 鱖魚苗種的運輸()
(三) 運輸后的技術處理()
四、商品鱖養殖()
(一) 主養()
(二) 池塘套養()
(三) 輪養()
(四) 網箱養鱖()
(五) 圍網養殖()
第五章疾病防控及安全用藥()
一、疾病防控與安全用藥的總原則()
二、疾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選擇良好的養殖環境()
(二)選購放養優良鱖魚苗種()
(三)加強養殖水體水質的調控()
(四)投喂優質餌料魚()
(五)采用藥物綜合預防技術()
三、安全用藥()
(一) 漁藥使用基本原則()
(二) 漁藥使用存在的問題()
(三) 針對漁藥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的對策()
(四) 漁藥的科學使用()
(五) 漁藥使用注意事項()
四、常見病害防治()
(一) 敵害()
(二) 真菌性疾病()
(三) 細菌性疾病()
(四) 纖毛蟲病()
(五) 蠕蟲病()
(六) 甲殼動物病()
(七) 其他疾病()
第六章鱖魚的加工儲運技術()
一、無公害食品鱖魚的要求與檢測()
(一) 感官要求()
(二) 安全指標與檢測規定()
二、食品鱖的標志、包裝和運輸()
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節選
**章 品種選擇 鱖屬魚類分布于東南亞溫暖地區的淡水水域中,主要種類有鱖魚、大眼鱖、長體鱖、斑鱖、暗鱖、波紋鱖、麻鱖、漓江鱖等,多數種類分布于我國。我國也是進行鱖類大量養殖的國家,俄羅斯、韓國分別對本國翹嘴鱖、斑鱖開展過養殖研究工作,但以我國養鱖業發展*快。因此,選擇養殖品種時,必須以地域環境為前提,以整體生產效益為目標,作為養殖對象必須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其品種的良種選育技術、水產苗種質量應符合水產原、良種的有關標準,選育必須經過專業技術人員檢驗合格;應加強水產苗種產地檢驗檢疫,檢驗合格方可出售或用于生產。 一、品種與分布 我國鱖類魚有11種,其中翹嘴鱖、大眼鱖和斑鱖分布較廣,個體大,資源量較多,是鱖類作為食用魚中的經濟種類,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的常見種為翹嘴鱖,珠江流域以大眼鱖數量較多。而其他的如暗鱖、高體鱖、中國少鱗鱖等由于分布區域狹窄,個體小、生長慢,所以漁業價值不大。 1986年佛山市水產養殖技術站和南海縣水產養殖場采集長江野生翹嘴鱖進行人工繁殖,并與同期繁殖的大眼鱖魚苗進行生長對比試驗,經9個月的養殖,翹嘴鱖平均體重比大眼鱖大4~5倍。2002—2005年上海水產大學與靖江市水產技術指導站合作進行的長江資源調查結果表明:長江流域環境特殊,野生鱖魚品種多、資源豐富,具有較強的種質資源優勢。且長江鱖魚是長江水系的一個優良品種,具有生長快、抗病能力強、口味獨特等優點。并以翹嘴鱖生長*快,養殖效果*好,其次是大眼鱖和斑鱖。 (一) 翹嘴鱖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屬兇猛性魚類,體較高,側扁,背部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下頜突出,上頜后伸至眼后緣。上、下頜前部有犬齒狀小齒。前鰓蓋骨后緣呈鋸齒狀。幽門垂200個左右。棲息于靜水或緩流水域。有在凹塘下降外躺臥的習性,夜間活動覓食,攝食其他魚類和蝦。生殖季節在5—7月,產浮性卵。肉質優良,少細刺。一向被譽為名貴魚。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長江水系鱖魚資源較為豐富。 (二) 大眼鱖 Siniperca kneri Garman 為名貴魚類。體形與翹嘴鱖相似。眼較大。上頜后端不達眼后緣。幽門垂68~95個。性兇猛,以魚、蝦為食。肉味鮮美,少細刺,*大個體可達2 500克左右。生活習性與翹嘴鱖相仿,更喜棲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環境。主要分布于長江水系。 (三) 斑鱖 Siniperca scherca Seindacher 外形似鱖。鰓耙4枚。側線鱗104~124片。幽門垂33~45個。頭部具暗黑色的小圓斑,體側有較多的環形斑。個體不大,一般體長100~300毫米,產量不高。在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棲息于流水環境,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各水系。可作為水產觀賞品種開發。 (四) 長體鱖 Siniperca roulei Wu 體較細長,頭尖長。下頜突出,犬齒成單行;上頜后伸至眼中部的下緣,其前部犬齒為多行。鰓耙退化。頰部、鰓蓋及腹鰭前的腹面均有鱗片,群體數量較少。分布于湖南、福建、廣西各水系。 (五) 暗鱖 Siniperca loona Wu 體側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頜幾乎等長;口較小,上頜后端達眼中部。眼大。鰓耙6~8。側線鱗64~70片。幽門垂10個左右。體色深暗。棲居山溪的緩水區。個體小,常見為60~120毫米。數量不多,分布于湖南、廣西各水系。 二、鱖魚高效生態養殖的基礎——苗種 獲得健康的苗種,是鱖魚生態養殖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在自然條件下,雖然雌鱖產卵量有幾萬到幾十萬粒,但惡劣的外界環境導致只能有一部分能成活、生長,這是自然界優勝劣汰作用的結果。在養殖生產中,如果沒有品質優良的苗種,其他環節做得再周到,也達不到優質的商品鱖標準。 目前就苗種而言,制約商品鱖魚養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點,一是部分鱖魚苗種繁育單位為降低生產成本,不重視親鱖的更新和培育,大多是從自己養殖的商品鱖中選留。一般是根據生產需要,有意識地將少量體型好、健壯、無病的商品鱖集中放在專池培育一段時間后,即用于人工繁殖;或將本地區親緣關系很近的親鱖于繁殖季節重新配組產卵。這就有可能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造成近親繁殖,從而導致的后果將非常嚴重,其后代常常會出現先天不足、畸形、早熟、生長緩慢、自身免疫能力明顯下降或者是其他遺傳性疾病流行,這不僅影響到養殖產量,也降低了商品鱖應有的品質,如近年來源于南方的鱖魚在生產中疾病大面積暴發,特別是病毒性肝胰腺壞死癥,給鱖魚養殖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二是優質鱖魚苗種供應的嚴重匱乏。雖然鱖魚苗種繁殖技術已達到規模化生產要求,但由于鱖魚食性獨特,多數育苗單位仍未解決鱖魚苗種培育成活率偏低的難題,大規格苗種生產效果很不穩定,嚴重制約了鱖魚養殖規模的發展。隨著市場對商品鱖需求量的增加和水產結構調整進程的加快,鱖魚苗種供需矛盾越來越大。 從目前我國鱖魚養殖的狀況看,要杜絕上述問題,實現苗種優化,應該從源頭抓起,經常不斷更新親鱖,*好從自然界大水域中采集、挑選,或者從國家指定的原種基地引進親本、購買苗種,以確保養殖對象具備優良的性狀,并使其優良性狀穩定不變,或達到更加優秀的水平,從根本上實施健康養殖。 近年來,珠江水產研究所針對鱖魚病毒研究發現,珠江三角洲的親魚和苗種大部分都帶有鱖魚病毒,而長江野生鱖魚及當年產的子代則不帶病毒,且其子代生長快,抗病率強。因此,發揮長江鱖魚種質優勢,采集長江野生翹嘴鱖魚,采用封閉式養殖和繁殖技術,并對水源和養殖水體進行嚴格的水處理,建成無特定病原(SPF)的長江鱖魚苗種基地,可以克服目前鱖魚種質退化、抗病力弱等缺點,緩解當前鱖魚苗種供需矛盾,促進鱖魚養殖的健康發展。 三、鱖魚的生物學特性 鱖魚在分類學上隸屬鱸形目、鮨科、鱖魚屬。 (一) 形態特征 鱖魚體肥肉厚,高而側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延伸至眼后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擴大成犬齒狀,眼上側位,前鰓后緣具4~5枚棘,鰓蓋骨后部有2個平扁的棘,圓鱗細小,背鰭長,前部為棘,后部為分枝軟條,身體呈黃綠色,腹部黃白色,體兩側有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條紋。鱖魚喜歡棲息于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常鉆入洞穴、石縫中或草叢內,夜間出來覓食,冬季潛入深水處。 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食活餌料,常吞食超過自身長度的鰱魚、青魚、團頭魴、鳊、細鱗斜頜鲴等活魚苗。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其攝食對象有所不同。全長15厘米以下的鱖魚喜食蝦類及小型的魚等,25厘米以上的則喜食較大型魚類如鳊、鯉等。長扁圓,尖頭,大嘴,大眼,體青果綠色,體側有不規則的花黑斑點,小細鱗,截形,前半部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為軟條。以肉質細嫩豐滿、肥厚鮮美、內部無膽、少刺而著稱,故為魚種之上品。另有人將其比成天上龍肉,說明其風味的確不凡。它肉多刺少,肉潔白細嫩,呈蒜瓣狀,肉實而味鮮美。鰲花魚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性兇猛。剛從魚卵中孵化出的鰲花魚苗就以別種魚苗為食。成魚捕食的對象,主要是一些經濟價值不大的小型魚類。與它的食性相適應,它的嘴長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頷突出,上、下頜骨上有許多犬狀齒,幾乎占居整個背部,前部有12個鋒利的硬刺,臀鰭有3個硬刺;魚體色為較鮮艷的黃色,并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鱗細小,圓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紋為保護色。 鱖魚屬于分類學中的鮨科魚類。鱖魚口裂大且上位,略呈傾斜狀,下頜向前突出,上頜骨延伸至眼的后緣。在上、下頜骨和口蓋骨上均長有大小不等的鋒利牙齒,前鰓蓋骨后緣鋸齒狀,下緣有4~5個大棘,鰓蓋后緣有1~2個扁平的棘;鱖魚的鱗圓而細小,體色為棕黃色,較鮮艷,分布許多不規則斑塊。通常自吻端穿過眼部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紅褐色條紋。第6~7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橫帶。背鰭、尾鰭、臀鰭上都有2~4條棕色圓斑連成條帶。背鰭發達,前部為硬刺,后部高大且圓。胸鰭、臀鰭、尾鰭均呈圓形。它的腹鰭、臀鰭前部都長有鋒利的硬骨刺,是黑龍江中*美麗的一種魚。它嘴大牙利,身寬尾短,游動起來五彩斑斕,背鰭狀如皇冠,鰭骨鋒利如刀戟,似戰場上披掛齊全的一員戰將,長相威猛瀟灑,雄健無敵,在水里橫沖直撞,有一股勢不可擋的霸氣。 背鰭 Ⅷ,13~15;臀鰭 Ⅲ,9~11;胸鰭 13~16;腹鰭 Ⅰ,5~6。側線鱗121~128片;鰓耙外側6~7;脊椎骨26;幽門垂132~323個。 體長為體高的27~31倍,為頭長的25~29倍,為尾柄長的59~68倍,為尾柄高的87~10倍。頭長為吻長的33~38倍,為眼徑的53~81倍,為眼間距的66~8倍。 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頭大吻尖。口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延伸至眼后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以及犁骨和口蓋骨均具有絨毛狀小齒,而上、下頜前部的小齒則擴大成犬齒狀。眼較小,上側位。前鰓蓋骨后緣呈鋸齒狀,有4~5個大棘。鰓蓋骨后部有2個平扁的棘。體鱗細小,圓鱗,頰部及鰓蓋也被鱗。側線完全,沿背弧向上彎曲呈半月狀。背鰭長,為兩部分,前部為硬刺。胸鰭圓形。腹鰭近胸部,尾柄短寬,尾鰭發達,后緣呈扇圓形。鰾大,1室,腹腔膜白色。 體色背部為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在背鰭的第6~7根刺的下方有一條較寬的暗棕色垂直帶紋。背鰭、臀鰭、尾鰭上均有暗棕色的斑點連成帶紋。 (二) 生態習性 鱖魚屬淡水性魚類,一般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多,適宜于在池塘中養殖。春季,鱖魚游向淺水區,白天有臥穴的習性,漁民即用“踩鱖魚”或“鱖魚夾”等方法捕捉。夜間鱖魚喜在水草叢中覓食,夏、秋季活動頻繁,冬季水溫在7℃以下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生殖季節,親魚群集到產卵場進行產卵活動。幼魚常游動在沿岸水草叢中。 鱖魚喜歡清新的水質環境,對水體溶氧量要求較高,在3毫克/升以上才能正常生活。當水中溶氧量低于23毫克/升時會出現滯食,降至15毫克/升時開始浮頭,降至12毫克/升時出現嚴重浮頭,并出現吐食現象。鱖魚對水體的透明度要求一般不低于40厘米,而四大家魚為20厘米。鱖魚攝食是依靠視覺來發現和辯別食物的,如果水體混濁,就會使鱖魚因獵食困難而影響生長。 鱖魚對酸性水質特別敏感,忍受能力比四大家魚差,當水體的pH值低于56時,其他家魚尚可適應,而鱖魚苗即開始出現死亡。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鱖魚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作者簡介
馮亞明(1977.11-),男,江蘇姜堰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現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泰州農科所(泰州市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科科長、特色水產研究室主任,江蘇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2000年6月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淡水漁業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農推碩士學位,主要從事農業科研項目管理、淡水名貴水產品苗種繁育與高效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先后承擔實施國家、省、市級農業(漁業)科技項目22項,發表學術論文35篇,參編專著3部,申請發明專利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6項,制定地方標準5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江蘇省軟科學成果獎三等獎、江蘇省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獎三等獎各1項,泰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