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海派經濟學(2018第16卷第2期總第62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230814
- 條形碼:9787564230814 ; 978-7-5642-3081-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派經濟學(2018第16卷第2期總第62期) 本書特色
《海派經濟學》主要匯集了一些經濟學家的文章,介紹了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些新發展,全書分為專訪、論文、人物、書評、綜述等幾個部分,全面介紹了當前我國和世界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對當前的一些經濟問題進行了研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目錄
海派經濟學(2018第16卷第2期總第62期) 內容簡介
海派經濟學,強調綜合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派。按照海派經濟學創始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程恩富的解釋,海派經濟學是以地域來稱呼的一個學派,學術史上這樣稱的很多,主要是為了簡便。但學派是開放的,其人員并不以地域為限。若從主義角度描述,其名稱是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界內的一個經濟學派。 海派經濟學的學術風格是海納百川、推陳出新、探求真理。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比如關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上,提出二者是“正反同向交促互補變動論”。再如,“四主型”市場經濟改革觀,我們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公式是“四主型”的:公有主體型的多種類產權改革觀,勞動主體型的多要素分配改革觀,國家主導型的多結構市場改革觀,自力主導型的多方位開放改革觀。其他的原創性觀點還有“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市場型公有高績效論”、“一府兩系三層分類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系論”、“社會主義三階段論”、“當代全球基本經濟矛盾論”等。 海派經濟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理論體系,也就是系統的經濟學方法、基本假設、基本原理和政策主張。這樣,也就受到廣泛的關注。
海派經濟學(2018第16卷第2期總第62期) 目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與實踐的是是非非
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智慧”
百年六次巨變昭示中國道路的真理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世界歷史視閾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空間生產轉向
——基于大衛·哈維的時空視角
論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勞動關系及其實現
重新認識國有資產流失
——兼議新一輪國企改革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個人工資運動中勞動力價值的闡釋模型探析
計劃經濟時期較平均的按勞分配制度的運行依據和歷史作用
美國憲法與資本寡頭民主制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哲學詮釋
——基于資本內在否定性的框架
基于不完全市場前提的市場原理新探討
書評
劉國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大師
海派經濟學(2018第16卷第2期總第62期) 節選
《海派經濟學(2018.第16卷 第2期:總第62期)》:
(二)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人”立論基礎
“社會人”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關人的類本質的一般性假設,可以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論基礎(一般),在這里,社會性才是人*主要、*根本的屬性。馬克思提出,經濟關系中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物質承擔者……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馬克思,1975)。這就表明,“經濟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定的社會關系將其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任何“經濟人”的行為決策都無法脫離他所處的社會條件,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這種“真正的社會聯系并不是由反思產生的,它是由于有了個人的需要和利己主義才出現的”(馬克思,2002)。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社會人”同時也是一個歷史的人,這是指無論個人在主觀上如何超越其時代,他都無法真正意義上超脫他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而只能是當時那個歷史階段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產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的人同時也是“現實的人”,“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馬克思、恩格斯,1995)。
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人的經濟本性的分析,屬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論基礎(特殊)的范疇,這也就涉及如何歷史地理解西方經濟學所提出的“經濟人”假說。實際上,馬克思已經指出,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只不過是18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后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格化表象而已。“被斯密和李嘉圖當作出發點的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應歸入18世紀魯賓遜故事的毫無想象力的虛構……這倒是對于16世紀以來就進行準備,而在18世紀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會’的預感……這種18世紀的個人,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16世紀以來新興生產力的產物,而在18世紀的預言家看來(斯密和李嘉圖還完全以這些預言家為依據),這種個人是一種理想,他的存在是過去的事;在他們看來,這種個人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起點。因為,按照他們關于人類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個人并不是從歷史中產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這樣的錯覺是到現在為止的每個新時代所具有的。”(馬克思、恩格斯,1995)西方經濟學“經濟人”立論基礎所遭遇的危機。一方面在于“經濟人”假設過于強調人的個體特征,缺乏對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考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不能歷史地看待人的經濟本性,這就把“人”固化在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導致了對人的經濟本性的嚴重誤讀。
(三)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論基礎
作為世界歷史上**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探索,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構建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蘇共中央開始組織編寫包括社會主義部分在內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到1940年年底,完成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未定稿,但一方面受到戰爭的影響,這項工作一度停頓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聯重新啟動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編寫工作。1951年,蘇共中央組織了針對這本未定稿的經濟問題研討會,斯大林針對大會討論的主要理論問題發表了書面意見。1952年,以斯大林書面意見為主要內容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出版,并成為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編著的重要依據。
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通過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進行分析研究,斯大林提出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的生產目的,這就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而不斷完善的方法,來保證*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基于這一生產目的,斯大林還指出了社會主義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之間的本質區別,這表現在三個方面。**,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不是去追逐*大限度的利潤,而是保證*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第二,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不是從高漲到危機,再從危機到高漲的周期性的經濟波動,而是持續性的發展。第三,社會主義生產不是伴隨著技術的周期性間歇狀態,而是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完善。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