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文化的性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72106
- 條形碼:9787514372106 ; 978-7-5143-721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的性格 本書特色
1、梁曉聲2018年重磅新作,是對于中國文化多年的讀書思考集大成之作!2、繼《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后,從文化視角切入,全新深度解剖中國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變。3、站在當今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穎、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中國文化的性格 內容簡介
本書是梁曉聲先生解讀中國文化的一部新作,是一部梳理傳統文化的讀書筆記與思考心得。包括了對中國歷史、文學、文藝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既有以時間為線索的宏觀歷史考察,也有對文藝作品的微觀解剖,力圖從中整理一條出關于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總結性的內容線索。作者站在當下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穎、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中國文化的性格 目錄
**章 中國歷史的文化特質
?文化的好與壞
?一句“民為貴”抵過半部《道德經》
?自古帝王不讀書
?說說大清
?雙面民國
?國家的文藝氣質
第二章 文以載道
?中國之蒙學現象
?中國的詩與歌
?正史與野史
?胡適與魯迅
?貴族精神與“士大夫精神”
?秦文與漢賦
?嵇康之死
?《詩經》的文藝品質
第三章 文學即人學
?我的使命
?我與文學
?讀的烙印
?人和書的親情
?關論林黛玉的不“醋”
?唐詩宋詞的背面
?百年文化的表情
?評論的尺度
第四章 文明意味著什么
?文明的尺度
?人性似水
?報復的尺度
?中國人文文化的現狀
?拒做儒家思想的優秀生
?平凡的地位
?崇尚“曲晦”乃全社會的變態
?論大學精神
?論“苦行文化”之流弊
中國文化的性格 節選
封建之國體,好比人有壽限。初定如少年;中興如青壯年,大抵生氣勃勃,仿佛前途無量;而沒有誰的青壯年期是無限長的。中興一過,似夕陽西下,晚衰開始了—— 也沒有誰能長生不老。此自然規律,不以人之意志為轉移。不可抗拒。胡適一心想要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融合,引導中國從西方現代文化中取長補短,卻在很長的時期里被故意誤解,仿佛民國以來中國文化方面的所有“壞事”都是胡適挑頭干的,仿佛他是“帝國主義”的“文化間諜”—— 這被顛倒的歷史,若不恢復原貌,一切中國人今日又有何顏面談什么文化呢?嵇康、陶淵明們的人生,從來不曾真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恰恰相反,山濤與王戎的人生,才真的是古代文人們的夙愿。凡那作詩賦詞撰文頌揚嵇康的文人,大抵是想入仕而久拂其愿的文人。一有機會,十之八九都想走山濤與王戎的路—— 這與文人們的普遍道德關系不大,實乃社會形態所決定。若古代文人可像近代的文人一樣,當不成官還可當教授、作家、編輯家、出版家,所謂“竹林七賢”當時也就不存在了。即或存在,也不構成一個歷史話題了—— 那還有什么值得論道的呢?嵇康的死,只有一點仍具有現實社會啟示性—— 一個好社會,應如尊重人的隱私一樣,尊重人的立場選擇。進言之,在中國,文化知識分子對嵇康們的同情文章少了些,肯定意味著政治開明了些;對李白的熱捧文章少了些,意味著政治又開明了些;對杜甫的崇敬文章少了些,則不但意味著政治開明,而且意味著社會祥和了;而文化知識分子都帶頭學陶潛了,則不但意味著社會祥和了,還證明鄉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美好了—— 斯時,中國夢大致成真也。帝王統治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思想力。儒家思想乃是帝王們唯一明智選擇的思想力,所以他們經常對儒家思想表現出半真半假的禮遇和倚重。這就形成一種王權對社會思想的暗示—— 于是后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或曰中國文人,越來越喪失了思想能動力,代代襲承地爭當儒家思想的優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師都不重要了,能否進入“服官政”的序列變得唯一重要了。當前,“儒家文化”似乎漸熱,對此我是心存憂慮的。當社會還無法滿足普通的平凡的人們的基本擁有愿望時,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應時時刻刻提醒著社會來關注此點,而不是反過來用所謂不平凡的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當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人生能動性,在社會轉型期受到慣力的嚴重甩擲,失去重心而處于茫然狀態時,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不再是地位處于社會**位置的人們了。古今中外,所謂文化,確乎的,從來都打上階層的烙印。而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乃是—— 階層文化的烙印越來越式微,文化品質的一致性越來越成為大方向。進言之,即—— 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們,經濟基礎不同的人們,在文化方面卻越來越難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謂“上等人士”未必同時便是文化優上者,所謂“下里巴人”未必不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者。而大多數人,只要愿意,不但是文化受眾,還完全可以是好文化之提供者、傳播者。清朝的完結,不但是古老的封建國體之崩潰,也是封建文化之文化中心地位的動搖和喪失過程。封建國體與封建文化,如蛤蜊的雙殼,是缺一不可的“配套”。比作蛤蜊而非蚌,是因為殼內絕對不會產生珍珠。中國之學界有種長久的通病,便是對所謂經典的一味贊美。尤其是成了靠宣講經典吃飯的人以后,更是習慣于論瑕為美。仿佛不如此,所捧的飯碗就低等了似的。在此點上,不要說不及西人治學的客觀了,就是連致力于傳授的古人也不及的。后者們對所謂經典也還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且能在批判中貢獻新思想。而當代的靠宣講經典吃飯的人,大抵本無獨立見解,所以不敢批判,也就只有一味贊美。明之所以統治了二百七十七年,很主要的原因是沾了人口紅利的光。明初的六千余萬人口,至后期已逾兩億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對經濟基礎起到不言而喻的支撐。而經濟基礎“造血”功能的殫精竭慮,使上層建筑的大廈得以較長期搖而不倒。如大船,哪漏補哪,延緩傾覆。
中國文化的性格 作者簡介
梁曉聲,當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創作過大量極具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主要作品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知青》《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中國人的日常》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學者、思想者等多個維度,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