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的中國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24978
- 條形碼:9787569924978 ; 978-7-5699-2497-8
- 裝幀:9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中國故事 本書特色
☆15位作者都是歷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 ☆國內首次聚焦海外漢學家和翻譯家,著重體現他們為中外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以及他們與中國結緣的故事集。 ☆故事性、可讀性強,對宣傳和推廣中國及中國文化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1. 《我的中國故事 : 海外漢學家視野里的中國》作者都是從事中國圖書翻譯、中國文化推廣的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 閱讀本書,能夠開闊眼界,學到文化交流等方面多種有益的包括思維方法、生活感悟、為人處事等方面的知識。 3. 通過外來者的眼光,能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起高度文化自信。
我的中國故事 內容簡介
《我的中國故事 : 海外漢學家視野里的中國》共收錄了來自荷蘭、加拿大、匈牙利和法國等14個國家15位作者的文章。這些文章分別講述了作者在中國或與中國結緣的經歷,內容包括學習中國文學、將漢語作品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推廣給本國讀者、將本國作品翻譯成漢語介紹給中國讀者、與中國人交往的故事、在中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難忘故事、與中國人交朋友的故事,等等。 通過這些外來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觀察反饋,能夠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產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通過他們與中國開展的各項文化交流活動積累起的經驗,包括國際文化交流的原則、方法和經驗,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我的中國故事 目錄
序/ 余 華
我的中國文學之旅/ 伊維德(荷蘭)
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在翻譯中國/ 李莎 ·卡爾杜齊( 加拿大)
一位匈牙利文學譯者的中國故事/ 克拉拉·宗博莉(匈牙利)
我愛中國,也愛中國人/ 貝爾納·布里賽(法國)
我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達莎(白俄羅斯)
中國,半個世紀魂系夢縈/ 黑山(斯洛伐克共和國)
我和中國有緣/ 其米德策耶(蒙古國)
我仰慕中國的文化和文明/ 康達維(美國)
我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朋友和崇拜者/ 馬克林(澳大利亞)
我的中國(嗨)故事/ 弗拉蒂斯拉夫·巴亞茨(塞爾維亞)
我的中國故事/ 白羅米(羅馬尼亞)
我的中國圖書翻譯之路/ 杜光民(緬甸)
感恩與摯愛/ 康斯坦丁·魯博安 (羅馬尼亞)
我的三十年
—— 怎樣從事中國當代小說的德譯/ 高立希(德國)
與中國結緣/ 金勝一(韓國)
我的中國故事 節選
我的中國文學之旅 伊維德(荷蘭) 在我的家庭背景或少年時代的經歷中,沒有什么能讓人聯想到我*終會從事漢學研究。我出生于1944 年,成長于冷戰時期,在荷蘭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莊長大,父親是當地一家合作乳制品加工廠的廠長。我的祖父母雙方世代都是農民,與中國貿易或亞洲文化沒有任何關系。我的家族中,除了一位學醫的表兄,沒有人上過大學。我從上小學開始,就對米卡諾(一種組裝玩具,可以組裝成各種運動的物體)非常著迷,于是父母認為,我長大后一定會成為工程師,并希望我*終進入一所高級技工學校。等我上了高中,很快發現,我對汽車、摩托車的內燃機及其實際應用沒有一點感覺,對收音機、留聲機、錄音機或電視等電子設備更是毫無興趣。不過,我肯定是有一些語言天賦,因為我喜歡學習外語。在選擇學校時,我決定上六年制的高中(文科中學),教授的課程除英語外,還包括法語和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后兩年還提供希伯來語選修課)。我一直非常喜歡這些語言類課程,而我自己閱讀的內容,均遠遠超出課程要求的范圍。 我大學時選擇漢語語言與文化作為專業,或許與遺傳有著某種關系,因為我的父親高中畢業時曾想當一個飛行員,隨著工作周游世界。當對這個夢想的追求被他的父母阻止時,他就許下諾言,將來允許自己的孩子選擇想學習的課程和想從事的職業。雖然他從未想到過有一個孩子會學習漢語,但是,當我宣布了自己的選擇時,他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現在,在歐洲,每年有數千名大學生學習漢語,許多高中也教授漢語,但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很少有學生被這門課吸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荷蘭漢語專業畢業學生可以指望被委派到遠東事務辦公室設在巴達維亞(現在的雅加達)的荷蘭東印度群島殖民管理當局工作,這個職位在1949 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后就被取消了。當時荷蘭與中國的聯系非常有限,因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驅逐了幾乎所有來自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外國人,中國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之后,聯系就更少了。1963 年初,我來到萊頓大學詢問學習漢語的可能性,我后來的老師告訴我,畢業后的工作機會,就算不是完全沒有,也是極其有限。但是,當作為新生進入大學時,畢業的日子還藏在遙遠的未來,我根本不在乎這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荷蘭到處都是就業機會,我從未擔心過自己畢業后能否找到工作,我的同學們也是如此。 既然我的背景中沒有任何東西促使我作出這樣的選擇,我為什么下定決心要學習漢語?我對拉丁語和希臘語很是著迷,于是,我想學一種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現在依然活躍的語言和文化,*好這種文化盡可能遠離歐洲傳統。我曾考慮過梵文,但*終決定不學它,因為它和我熟悉的多數語言一樣,屬于印歐語系。我曾一度有過學習阿拉伯語的想法,但是,盡管《一千零一夜》很吸引人,我還是決定放棄,因為中東文化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不過是另一種與猶太教和基督教一樣的——神教。這樣,就剩下漢語這個選項了。漢文化既古老又鮮活,它的語言不屬于我知道的任何語系,它的 非字母文字也增添了吸引力。后來我才認識到,很明顯,我的選擇是基于極大的無知,但在十八歲這個年紀,不可動搖的自信彌補了這種無知。 當我離開家鄉的小村莊,來到萊頓,入學成為一名漢語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時,對中國了解多少?我不得不承認,少之又少。我讀過的**本英文原版小說,是賽珍珠(1892—1973)寫的《牡丹》(Peony),是在我上高中的小鎮書店里買的簡裝書。《牡丹》并不是賽珍珠*著名的作品,但內容很有趣。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封*后的猶太家庭。這家人的兒子從外表看完全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在日本人持續蠶食中國領土時,充滿愛國熱情,*后加入新成立的中國空軍。這時,他愛上了家里的女仆牡丹。對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思想傳統的父母大為惱火。但是,當兒子在對日作戰中犧牲,牡丹懷孕,特別是在牡丹生下能延續香火的男孩之后,他們*終接納了她。很久以后,我才意識到,賽珍珠在《牡丹》中描寫的私情,源自巴金(1904—2005)的《家》(Family)。 我讀過的關于中國的另一本書,是當時能找到的羅伯特·H. 高羅佩(Robert H. van Gulik,1910—1967) 寫的小說《大唐狄公案》(Judge Dee)的荷蘭語譯本。高羅佩是荷蘭漢學家和外交官,但他的小說《大唐狄公案》是用英語寫的,在荷蘭以外的國度暢銷后才開始出現荷蘭語譯本。我的父親也是《大唐狄公案》的忠實讀者,我周五晚上從村里的公共圖書館借來這些書,必須保證在周六下午父親的周末開始之前讀完。父親*終收集到一整套荷蘭語的《大唐狄公案》,后來被我繼承下來。 從上述情況應該很清楚地看到,我上大學前對中國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隨著進入大學,我發現,這種知識的欠缺也有好處。我的一些同學直言不諱地表示,因為對中國文化的某個方面興趣濃厚而學習漢語,卻難以接受學習語言需要花費的時間(以至于幾乎全部都轉到其他專業),但我卻可以全心投入語言學習,沒有這樣的困惑。我一直喜歡學習語言,并且非常高興地了解到,在萊頓,鑒于日本漢學獎學金的數量和質量,我們還將熟悉日語。
我的中國故事 作者簡介
1. 中國故事編委會 系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強化文化“走出去”國際內容創作而設立。編委會由中圖公司國際出版業務部牽頭,由海外漢學家、國外知名編輯、行業專業人士等成員組成,通過“你”“我”“他”三方視角,用多維度、多視角和國際化的話語體系來打造一批生動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當代中國的外向型精品圖書,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2. 伊維德 荷蘭翻譯家、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主要譯著有《孟浩然文選》《李清照文選》《西廂記》等。 3. 李莎·卡爾杜齊 加拿大旅華作家,1991年起在中國工作和生活,長期致力于文化交流事業,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將世界介紹給中國,主要譯著為《狼圖騰》(法文版)。 4. 克拉拉·宗博莉 匈牙利青年翻譯家,現任匈中友好協會會長,已經翻譯出版了莫言、余華、蘇童、劉震云、韓少功等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二十多種代表作。 5. 貝爾納·布里賽 法國作家,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友好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近代歷史和文化,對中法兩國之間加深相互了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代表作品有《1860:圓明園大劫難》《北京》《上海》《宋氏三姐妹》。 6. 達莎 白俄羅斯共和國翻譯家,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漢語教師,同時從事中國典籍的白俄羅斯語和俄語翻譯工作,主要譯著有《李清照詩集》《汪國真詩集》《孟浩然詩集》《徐志摩詩集》《聞一多詩集》。 7. 黑山 斯洛伐克翻譯家、斯洛伐克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斯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他專注于中國古典哲學、宗教、文學的研究,主要譯著有《紅樓夢》《道德經》等。 8. 其米德策耶 蒙古國翻譯家、蒙古國立大學教授,致力于漢語教學和蒙漢翻譯工作,譯著有《論語》《孫子兵法》等,編寫的《漢蒙蒙漢詞典》獲廣泛好評。 9. 康達維 美國學者,當代西方*有名的漢學家之一,著名漢賦及六朝文學專家,在中國古代辭賦的譯介、研究及學術交流、傳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 10. 馬克林 澳大利亞漢學家、作家。1964 年,馬克林首次赴華任教。半個世紀以來,他60多次訪華,在親歷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主要著作有《變化中的中國》《我看中國:1949 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等。 11. 弗拉蒂斯拉夫·巴亞茨 塞爾維亞出版商、作家。其創辦的地緣政治出版社已經翻譯出版了《碧奴》《活著》《妻妾成群》等多部中國文學作品,為向塞爾維亞推廣中國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做出了積極貢獻。 12. 白羅米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布加勒斯特大學外語學院東方語言系漢語專業教授,主要教授現代漢語語法、中國文化、翻譯、中國文字的演變等課程,主要翻譯作品有《荀子》《莊子》《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許三觀賣血記》等。 13. 杜光民 緬甸青年翻譯家,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及現當代文學研究工作,積極向緬甸讀者推廣中國文化,主要譯著有《論語》《圍城》《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等。 14. 康斯坦丁·魯博安 羅馬尼亞出版家,北京羅馬尼亞文化中心主任,創辦玉麒麟出版社,并翻譯出版《易經》《詩經》《四世同堂》等中國名著。 15. 高立希(烏里希·考茨) 德國漢學協會(DVCS) 創始主席。他積極把中國作家的作品介紹到德國,相繼翻譯并出版的作品有《京城內外》《美食家》《活動變人形》等。 16. 金勝一 韓國東亞大學教授、長期致力于翻譯中國當代作家作品和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對在韓國推廣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