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追隨巨大的靈魂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3158
- 條形碼:9787208153158 ; 978-7-208-1531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追隨巨大的靈魂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從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到金宇澄的上海,“城市”一輯的文章始于文學文本,終于文化探討。“她們”一輯是關于女性的表達與被表達,“人民”一輯的目光則投向底層文學。三個維度,不僅僅是蒐集舊作,更是新的展望。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追隨巨大的靈魂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三部分:**部分以“城市”為題,探討文學如何書寫城市,并展開與之相關的文化研究,包括帕慕克對伊斯坦布爾的書寫、金宇澄與吳亮對上海的書寫等,同時也探討更宏觀的文學寫作與城市現代性的問題;第二部分以“她們”為題,主要是對女性性別意識、女性作家、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第三部分以“人民”為題,探究關于社會普通民眾的“底層文學”,也有對現實主義寫作等問題的探討。此外,作者對上海的文學與文化也給予了一種特別的關注和思考。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追隨巨大的靈魂 目錄
如何書寫一座城?——帕慕克與伊斯坦布爾
日常生活的生理研究:《繁花》中的上海經驗
《朝霞》與城市之心
看哪,這個人與他的城市
《上東城晚宴》:一個民主的愛情故事
“進城”故事——談談《十月》上的三篇小說
寫作與城市現代性
書寫上海:來日方長
“她們”
女人就是女人:克里斯蒂娃印象
現代文學“幻覺”和“細節”中的性別形式—— 從《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解讀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種主題
摩登女郎—上海姑娘—上海寶貝:女性形象與城市空間變遷
再論“摩登女郎”
《小團圓》、張愛玲與左派
“七十年代以后”:“她們”的書寫情景與表達方陣
人民
文學與人民
《匿名》之后的現實主義——論王安憶的幾部小說新作
那兒來的文學
荒蠻故事如何動人?
追隨巨大的靈魂 222
《草根集》:自然、詩情與現代生活
從“城市面影”到“上海摩登”——當代語境中的都市現代派與左翼文學
重建史觀的選擇與努力:2016 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述評
后記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追隨巨大的靈魂 節選
★日常生活的生理研究:《繁花》中的上海經驗 《繁花》是一部寫上海和上海人的小說,雖然幾年前已有人做出判斷,“城市無故事”(王安憶《尋找上海》),但毫無疑問,《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先生正是那種我們遇見的,能講出地地道道的好故事的人。打開文本,仿佛聽到一聲發令槍響,一萬個好故事爭先恐后地起跑、沖刺向終點——那不可估量的人生的盡頭。對今天還在堅持閱讀長篇小說的讀者來講,這實在是一種奢侈。 當下越來越多的都市研究和社會學理論,將上海作為中國近代以來唯一的大城市樣本,而現實中的外省地區則紛紛奉上海為發展模本。在這種狀態下,對上海本土文化傳統的討論自80年代以來從沒有停止過,人們總是想象著在這樣一座重要的城市里,能夠誕生無盡美好的文學、影視、藝術作品,如同巴黎、羅馬、紐約那樣。然而事實恰好相反,中心城市文化資源的傾斜,與敘事藝術作品的匱乏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這一二十年以來(從《繁花》故事的結尾處開始算起),這里的居民正在經歷一種變化,越來越為某種單一的生活邏輯所捕獲,作為社會分工的產物,個人的社會屬性十分單調,正如愛德華·索亞描述的那樣,大城市猶如“許多線擰成的織物,但是激發每一股線的動力是對生產角色以及工業調整影響當代都市之處的注重”。到大城市生活,意味著接受既定的人生路線,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有其軌道和譜系,人的生命*大程度地融合了現代城市生活的普泛特征,同時隨之過渡到了想象力的盡頭。代替了傳奇的,往往是特定社會角色之下可大量復制的感受,或者碎片化的信息,寄生在城市的主體之上,兀自沸沸揚揚。講故事變得困難,背后其實是個人經驗的貶黜。對于上海這座先鋒之城來說,這樣的狀態無論具備怎樣的存在合理性,都是令人悵惘的。而《繁花》這樣的小說正是以其獨特的方式復活了上海經驗的書寫,小說所描寫的60年代和90年代兩個時段,恰是*為流動、混雜,又*有講頭和看頭的年代,在《繁花》里,兩個時段的線索纏繞、呼應,貫穿了幾位主人公的成長與個人經歷。不過,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討論上海經驗,并非僅僅意味著為本埠文化整理傳統和譜系,雖然《繁花》寫作上的滬腔滬調,確實能為這一角度提供較為充分的理據。然而在我看來,所謂海上傳奇已經遠遠超越了其自身的地域意義,無論從哪種角度,也不存在一種單一的上海想象,若梳理源流,上海敘事誠然標注了近代“市民生活”和“市民理性”的形成——可以翻譯成商業文明和市場游戲規則對世道人心的塑造,同時,亦是激進理想和理念的孵化地。正如一位城市研究者所說的,“城市是一個實驗室,或診所,在其中,人類本性和社會過程可以被有力地進行研究”。上海無疑就是研究中國現代轉型中的人性和社會過程的實驗場所,而就一個移民城市來說,劃地為界也沒有多大意義。相反,這一百多年來的現代歷史,為上海敘事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國族寓言意味,這也是今天,在文化、經濟和政治建設各方面有所迷惘的我們,依然覺得上海經驗與上海敘事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從這一點出發,會發現,當代上海的城市敘事在作家筆下,可以歸為兩種傾向。**是借助上海的“洋場身份”,將上海的某些元素點染成物化符號,與城市的階層空間分布相聯系,這是從30年代現代派的一支就開始了的,今天它依然在發揮作用,而且已經成為“懷舊熱”的主要構成部分。事實上,歷經了上海滄桑變幻的歷史風云,那些商品拜物夢幻的核心說辭早已空洞化,不值一提,但借助今天新的社會等級機構,此類敘事為城市治理者增添了文化自信,這種借尸還魂般的契約已經達成。其實這種文化上的“夸示性”表達更多地匯入了時尚雜志軟硬廣告營銷的種種形式中,這些形式正在擠壓小說與其他敘事作品存在的空間,并且重構大城市中的精神生活,小說的功能與地位則不可避免地要改變。這些文化“夸示性”表達,無論發生在時尚雜志的專欄里,還是發生在某些流行小說里,都必須通過制造各種門檻而成立。相反,在《繁花》里你讀不到任何裝模作樣的門檻,它對這城市每一位居民的前世今生開放,也因此,它勾連起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是在多種空間的碰撞和擠壓之中釀成的自然史。那些隨時光飄逝而去的舊日街道的氣味和影子,釀成了一種特殊的日常倫理和美學,《繁花》對這種倫理和美學有充分的寫實。 ……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追隨巨大的靈魂 作者簡介
張屏瑾,上海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碩士,現當代文學博士。現執教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上海文學與文化、文藝理論、文化研究。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上海文學》《上海文化》等雜志上發表多篇文章。近年來,關注城市形態、空間結構、日常生 活的變化與文化生態形成的關聯等。
- >
山海經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