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89289
- 條形碼:9787532589289 ; 978-7-5325-8928-9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本書特色
本書從性質上說,屬于一種斷代的區域文學史研究。主要通過考察明代福建地區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詩歌傳統自我塑造的過程,探究該地域文學在獨特文化處境下的個性之所在,同時展示其與整個明代文學總體演進的聯系及其意義。元末明初以來,福建地區的文人群體已通過與中央文壇的互動,有意識標舉嚴羽詩學,以宗唐復古作為自己的詩歌創作理想,奠定了某種風格特征。明代中晚,該區域的文人群體又以某種地域文化自覺,層累地構建一脈相承之“閩詩傳統”。這種建構,本身是近世社會的產物,與知識生產在市民階層的擴大或文化普及有關,當然亦是自我意識的表現。之所以選擇“閩詩傳統”在明代的生成為主要研究對象,是試圖在區域文學研究上探索一種新的路徑,一方面注意不要使這種考察僅僅流于文學的空間分布,或令文化成為一種獨立于人的自律存在,從而忽視了文學主體的能動性;另一方面注意所謂近世性的存在,如何在觀照國家與社會關系以及該地域文學與它地域的互動中,把握其自我塑造的動因與內涵。
新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內容簡介
本書從性質上說,屬于一種斷代的區域文學史研究。主要通過考察明代福建地區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詩歌傳統自我塑造的過程,探究該地域文學在獨特文化處境下的個性之所在,同時展示其與整個明代文學總體演進的聯系及其意義。元末明初以來,福建地區的文人群體已通過與中央文壇的互動,有意識標舉嚴羽詩學,以宗唐復古作為自己的詩歌創作理想,奠定了某種風格特征。明代中晚,該區域的文人群體又以某種地域文化自覺,層累地構建一脈相承之"閩詩傳統"。這種建構,本身是近世社會的產物,與知識生產在市民階層的擴大或文化普及有關,當然亦是自我意識的表現。之所以選擇"閩詩傳統"在明代的生成為主要研究對象,是試圖在區域文學研究上探索一種新的路徑,一方面注意不要使這種考察僅僅流于文學的空間分布,或令文化成為一種獨立于人的自律存在,從而忽視了文學主體的能動性;另一方面注意所謂近世性的存在,如何在觀照國家與社會關系以及該地域文學與它地域的互動中,把握其自我塑造的動因與內涵。
新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目錄
**章 嚴羽詩學如何成為宗本
**節 嚴羽的時代及其詩論意圖
第二節 嚴羽詩論在宋元之際的傳播
第三節 介入主流:黃清老的詩法承傳及楊士弘的《唐音》
第四節 高棅與唐詩系譜的建構
小 結
第二章 宗唐復古風習之流布
**節 閩籍館臣
第二節 崇安“二藍”
第三節 “閩中十子”詩派
小 結
第三章 道藝之間:地域性格的瓦解與重建
**節 走向館閣的閩派詩人
第二節 閩籍臺閣作家、理學家與國家意識形態
第三節 鄭善夫與閩詩中興
第四節 王慎中與閩學傳統
小 結
第四章 自我確認:閩中詩統的構建
**節 萬歷前期的閩中詩壇
第二節 萬歷中期閩中社集活動與地方總集編纂
第三節 曹學佺、徐?、謝肇淛的時代
小 結
參考文獻
新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節選
《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對于江西詩病如此這般的批評,在北宋魏泰的詩論中已可見到,在一一指出黃庭堅好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使之事、以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諸弊后,以“句雖新奇而氣乏渾厚”概言之④。張戒指責詩“壞于蘇、黃”,亦專門摘出“蘇、黃用事押韻之工”,“而不知詠物之為工,言志之為本也”;“子瞻以議論作詩,魯直又專以補綴奇字”,“詩人之意掃地矣”⑤。雖說他們也都是將之置于詩歌史傳統,尤其與唐詩的比照中,針砭其對于詩歌本質的背離,但嚴羽由詩的“別材”“別趣”出發,通過他的以禪喻詩,揭其癥結在涉理路、落言筌,要顯得更為深切,不僅顯示更為純粹的詩藝立場,而且更具體系性。其論及黃庭堅的“山谷用工,尤為深刻”⑥,看上去與朱熹批評“黃費安排”同意,其實立場全然不同。如前已述,朱熹的用意在重體道而黜末技;而嚴羽僅從詩藝內部探討,承認其不可謂不工,卻“自出己意以為詩”⑦,完全與古人“詩道”背道而馳,滯礙于文字層面而未見情性,又如《詩評》中所言“尚理而病于意興”⑧,故有“讀之反復終篇,不知著到何在”之譏⑨。上述張健的論文提出,在當時理學家論詩作詩皆主理的理論環境中,嚴羽說“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應該不僅是論蘇黃或泛論宋詩,也有針對理學家以理衡詩、以理作詩的一面,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當然,在這里,嚴羽也順便對“江湖詩人多效其體”的“四靈”晚唐體進行辯駁,目的在以正視聽:國初詩人學大歷以還詩已非“正法眼”,氣局狹小的晚唐家又如何可自命“唐宗”?*后結語標清全篇“定詩之宗旨,且借禪以為喻”的眉目,重申“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之旨①。
根據以上分析,嚴羽《詩辯》全篇可謂述論充分、結構謹嚴。盡管據張健考證,我們已知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一部《滄浪詩話》,《詩辯》等五篇原來只是單篇著述,故張健稱《詩辯》乃論辯體,而非詩話體,意為我們不能將后人匯輯而成的《滄浪詩話》放到詩話體的發展史中來評價②。這無疑是正確的態度,但就整個宋代文學批評而言,出現像《詩辯》這樣相對具有體系性的“論辭”,仍是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況且,其所論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不僅志在“斷千百年公案”,而且“雖獲罪于世之君子,不辭也”③,這就促使我們去思考:在這樣的時代產生這種特異的詩學著述,究竟意味著什么?
中國詩歌發展至南宋,已進入一個可謂是過熟的歷史階段。北宋詩人面對前代詩歌傳統尤其是唐詩所產生的“影響的焦慮”,已經使得他們在探求各種可能突破的途徑,包括題材、風格、語言型式、具體技法等各個方面,而前述詩歌作為一種“外部”存在被關注,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醞釀發生的。以蘇黃以及江西詩派為代表,一方面,詩歌形式、語言技巧正在被當作一種目的性的追求,無論“苦吟”、“覓句”的態度,“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方法,還是諸如“次韻”、“檃括”、“集句”等技術性實驗,都顯示了這樣一種追求。若再向前追溯,人們已從中唐杜甫、韓愈以來的詩人身上發現了這種端倪。而在另一方面,隨著士大夫傳統的建立,同樣自中唐以來,士人對于世界以及自我生存方式的認識發生重大轉變,原本漢魏六朝以來,主要基于天、地、人文同構之“自然之道”的認識。
……
新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閩詩傳統的生成·明代福建地域文學的一種歷史省察 作者簡介
陳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副會長,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編委,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編委,《巴蜀全書》專家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專家組成員。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方向)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