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現代氣象業務叢書空間天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49143
- 條形碼:9787502949143 ; 978-7-5029-4914-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氣象業務叢書空間天氣 內容簡介
本書描述了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的設計理念與框架,介紹了空間天氣科學的基本知識,指出了我國空間天氣業務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努力方向,可為重量業務的細化與改進提供指導,為省級業務的設計提供基礎。全書共分六章,**章《緒論》對空間天氣業務進行了綜述,第二章《空間天氣因果鏈》對空間天氣業務中涉及的主要科學概念進行了介紹,第三章《空間天氣效應與服務》講述了空間天氣現象對相關技術系統的影響以及空間天氣服務的技術方向,第四章《空間天氣監測》敘述了天地一體化監測的規劃和已有能力,第五章《空間天氣預報》介紹了空間天氣預報主要內容、方法以及預報結果檢驗,第六章《空間天氣災害》簡要介紹了空間天氣災害及其初步防御減緩建議。本書可以用于空間天氣業務人員的培訓,也可作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關專業學生和科技人員的參考。
現代氣象業務叢書空間天氣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空間天氣業務的范疇
1.2 空間天氣業務的需求分析
1.2.1 經濟社會的需求
1.2.2 國家安全的需求
1.2.3 空間天氣學及相關學科發展的需求
1.3 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緊迫性
1.3.1 空間天氣災害對人類的影響日益嚴重
1.3.2 國家對空間天氣業務的需求日益迫切
1.3.3 業務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1.4 國內外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狀況
1.4.1 國外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狀況
1.4.2 國內相關單位的發展狀態
1.4.3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發展狀況
1.4.4 業務和科學計劃的銜接
1.4.5 空間天氣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1.5 空間天氣業務的發展趨勢
1.5.1 空間天氣監測發展趨勢
1.5.2 空間天氣預報發展趨勢
1.5.3 空間天氣服務發展趨勢
1.5.4 空間天氣業務研究發展趨勢
1.6 空間天氣業務建設的原則和目標
1.6.1 基本原則
1.6.2 發展目標
1.7 我國空間天氣業務布局及流程
1.7.1 空間天氣業務布局
1.7.2 空間天氣業務構架
1.7.3 國家級業務流程
第2章 空間天氣因果鏈
2.1 太陽
2.1.1 太陽的基本結構
2.1.2 太陽活動與爆發
2.1.3 太陽活動周
2.2 太陽風
2.2.1 太陽風的起源
2.2.2 太陽風的結構和成分
2.2.3 宇宙線
2.3 地磁場
2.3.1 地磁場的基本形態與演化
2.3.2 地磁場擾動
2.4 磁層
2.4.1 磁層的基本形態
2.4.2 磁暴
2.4.3 亞暴
2.4.4 輻射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5 電離層
2.5.1 電離層的形成
2.5.2 電離層的基本形態
2.5.3 電離層的變化性
2.5.4 電離層擾動
2.5.5 磁層一電離層耦合和極光
2.5.6 電離層與熱層的耦合
2.6 中高層大氣
2.6.1 中層大氣
2.6.2 熱層
2.6.3 中高層結構參數
2.6.4 熱層大氣的暴時響應
2.6.5 中層大氣閃電
第3章 空間天氣效應與服務
3.1 概述
3.2 航天器空間天氣效應
3.2.1 衛星空間天氣效應概述
3.2.2 空間輻射效應
3.2.3 高層大氣效應
3.2.4 表面材料的化學損傷效應
3.2.5 地球磁場對姿態的影響
3.3 輻射效應機理
3.3.1 單粒子事件
3.3.2 總劑量效應
3.3.3 太陽電池輻射損傷
3.4 充放電效應
3.4.1 深層充放電效應
3.4.2 表面充電效應
3.4.3 空間等離子體致高電壓太陽陣(HVSA)的電流泄漏效應
3.5 地磁場效應
3.6 空間碎片
3.6.1 空間碎片的來源及其影響
3.6.2 避免空間碎片危害的措施
3.6.3 碎片對地面系統的威脅
3.7 原子氧剝蝕效應
3.7.1 原子氧的形成和分布
3.7.2 原子氧的剝蝕作用
3.7.3 撞擊掏蝕效應
3.8 航天員生物學效應
3.9 航空機組人員輻射效應
3.10 地面系統效應(管線GIC效應)
3.11 電離層效應,
第4章 空間天氣監測
4.1 空間天氣監測的主要對象
4.1.1 太陽
4.1.2 行星際和磁層
4.1.3 電離層與中高層大氣
4.2 天基監測
4.2.1 成像探測
4.2.2 粒子探測
4.2.3 主要業務探測衛星
4.3 地基監測
4.3.1 太陽監測
4.3.2 地磁場監測
4.3.3 宇宙線監測
4.3.4 中高層大氣監測
4.3.5 電離層監測
4.3.6 組網監測
4.4 天地一體化監壩
4.4.1 地基觀測
4.4.2 天基觀測
第5章 空間天氣預報
5.1 預報要素與時效
5.1.1 太陽活動預報
5.1.2 行星際天氣預報
5.1.3 磁層天氣預報
5.1.4 電離層天氣預報
5.1.5 中高層大氣天氣預報
5.2 預報方法和預報檢驗
5.2.1 統計預報
5.2.2 數值預報
5.2.3 預報檢驗
5.3 預報內容
5.3.1 太陽活動預報
5.3.2 行星際天氣預報
5.3.3 磁層天氣預報
5.3.4 電離層天氣預報
5.3.5 中高層大氣預報
5.4 美國的空間天氣業務預報
5.4.1 空間天氣機構和預報能力
5.4.2 目前美國主要的業務預報模式
第6章 空間天氣災害
6.1 災害性空間天氣
6.1.1 基本概念
6.1.2 主要類型
6.1.3 影響領域
6.2 空間天氣災害
6.2.1 基本概念
6.2.2 主要類型
6.3 空間天氣災害事例分析
6.3.1 航天安全
6.3.2 航空安全
6.3.3 通信、導航、定位故障
6.3.4 長距離管網系統故障
6.4 空間天氣災害防御
參考文獻
附錄1 國內空間天氣地基監測儀器情況簡表
附錄2 名詞縮略語
1.1 空間天氣業務的范疇
1.2 空間天氣業務的需求分析
1.2.1 經濟社會的需求
1.2.2 國家安全的需求
1.2.3 空間天氣學及相關學科發展的需求
1.3 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緊迫性
1.3.1 空間天氣災害對人類的影響日益嚴重
1.3.2 國家對空間天氣業務的需求日益迫切
1.3.3 業務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1.4 國內外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狀況
1.4.1 國外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狀況
1.4.2 國內相關單位的發展狀態
1.4.3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發展狀況
1.4.4 業務和科學計劃的銜接
1.4.5 空間天氣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1.5 空間天氣業務的發展趨勢
1.5.1 空間天氣監測發展趨勢
1.5.2 空間天氣預報發展趨勢
1.5.3 空間天氣服務發展趨勢
1.5.4 空間天氣業務研究發展趨勢
1.6 空間天氣業務建設的原則和目標
1.6.1 基本原則
1.6.2 發展目標
1.7 我國空間天氣業務布局及流程
1.7.1 空間天氣業務布局
1.7.2 空間天氣業務構架
1.7.3 國家級業務流程
第2章 空間天氣因果鏈
2.1 太陽
2.1.1 太陽的基本結構
2.1.2 太陽活動與爆發
2.1.3 太陽活動周
2.2 太陽風
2.2.1 太陽風的起源
2.2.2 太陽風的結構和成分
2.2.3 宇宙線
2.3 地磁場
2.3.1 地磁場的基本形態與演化
2.3.2 地磁場擾動
2.4 磁層
2.4.1 磁層的基本形態
2.4.2 磁暴
2.4.3 亞暴
2.4.4 輻射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5 電離層
2.5.1 電離層的形成
2.5.2 電離層的基本形態
2.5.3 電離層的變化性
2.5.4 電離層擾動
2.5.5 磁層一電離層耦合和極光
2.5.6 電離層與熱層的耦合
2.6 中高層大氣
2.6.1 中層大氣
2.6.2 熱層
2.6.3 中高層結構參數
2.6.4 熱層大氣的暴時響應
2.6.5 中層大氣閃電
第3章 空間天氣效應與服務
3.1 概述
3.2 航天器空間天氣效應
3.2.1 衛星空間天氣效應概述
3.2.2 空間輻射效應
3.2.3 高層大氣效應
3.2.4 表面材料的化學損傷效應
3.2.5 地球磁場對姿態的影響
3.3 輻射效應機理
3.3.1 單粒子事件
3.3.2 總劑量效應
3.3.3 太陽電池輻射損傷
3.4 充放電效應
3.4.1 深層充放電效應
3.4.2 表面充電效應
3.4.3 空間等離子體致高電壓太陽陣(HVSA)的電流泄漏效應
3.5 地磁場效應
3.6 空間碎片
3.6.1 空間碎片的來源及其影響
3.6.2 避免空間碎片危害的措施
3.6.3 碎片對地面系統的威脅
3.7 原子氧剝蝕效應
3.7.1 原子氧的形成和分布
3.7.2 原子氧的剝蝕作用
3.7.3 撞擊掏蝕效應
3.8 航天員生物學效應
3.9 航空機組人員輻射效應
3.10 地面系統效應(管線GIC效應)
3.11 電離層效應,
第4章 空間天氣監測
4.1 空間天氣監測的主要對象
4.1.1 太陽
4.1.2 行星際和磁層
4.1.3 電離層與中高層大氣
4.2 天基監測
4.2.1 成像探測
4.2.2 粒子探測
4.2.3 主要業務探測衛星
4.3 地基監測
4.3.1 太陽監測
4.3.2 地磁場監測
4.3.3 宇宙線監測
4.3.4 中高層大氣監測
4.3.5 電離層監測
4.3.6 組網監測
4.4 天地一體化監壩
4.4.1 地基觀測
4.4.2 天基觀測
第5章 空間天氣預報
5.1 預報要素與時效
5.1.1 太陽活動預報
5.1.2 行星際天氣預報
5.1.3 磁層天氣預報
5.1.4 電離層天氣預報
5.1.5 中高層大氣天氣預報
5.2 預報方法和預報檢驗
5.2.1 統計預報
5.2.2 數值預報
5.2.3 預報檢驗
5.3 預報內容
5.3.1 太陽活動預報
5.3.2 行星際天氣預報
5.3.3 磁層天氣預報
5.3.4 電離層天氣預報
5.3.5 中高層大氣預報
5.4 美國的空間天氣業務預報
5.4.1 空間天氣機構和預報能力
5.4.2 目前美國主要的業務預報模式
第6章 空間天氣災害
6.1 災害性空間天氣
6.1.1 基本概念
6.1.2 主要類型
6.1.3 影響領域
6.2 空間天氣災害
6.2.1 基本概念
6.2.2 主要類型
6.3 空間天氣災害事例分析
6.3.1 航天安全
6.3.2 航空安全
6.3.3 通信、導航、定位故障
6.3.4 長距離管網系統故障
6.4 空間天氣災害防御
參考文獻
附錄1 國內空間天氣地基監測儀器情況簡表
附錄2 名詞縮略語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