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輯人類溝通的起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1770
- 條形碼:9787100161770 ; 978-7-100-16177-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輯人類溝通的起源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專院校語言學專業的師生、語言學研究者和愛好者 本書于2009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艾麗諾麥寇比獎(Eleanor Maccoby Award of the APA)。本書是一本具有宏觀視野的大作,把語言的演化與利他主義、互利共生等文化社會層面相聯系,對生物學、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界,都是開創性的新見解。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輯人類溝通的起源 內容簡介
本書先從動物的溝通開始,概述一般生物的聲音溝通及靈長類的手勢溝通,并強調合作的重要性。書中的第四、五章,分別以個體演化和群體演化,來探討語言的發展與成形。當某個社群發展了具備請求功能的句法后,隨著人類產生了不同的溝通需求,為了因應告知、分享這兩種新的溝通功能,就會漸漸再發展出更復雜的句法來。作者不僅研究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也觀察兒童的語言學習,并論及家庭手語(home sign)如何像一般的口說語言,經歷約定俗成的過程。根據實證發現,推論人類今日的語言溝通,始于手勢溝通。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輯人類溝通的起源 目錄
前言與謝詞
**章 著眼于基礎結構
第二章 靈長類有意的溝通
2.1 聲音的呈現
2.2 手勢信號
2.2.1 兩種手勢
2.2.2 注意到對方在關注什么
2.2.3 小結
2.3 與人類溝通
2.3.1 以手指物及其他命令
2.3.2 理解以手指物的功能
2.3.3 小結
2.4 猿類溝通的意圖
2.4.1 理解有意的行動
2.4.2 猿類手勢如何運作
2.5 結論
第三章 人類的合作溝通
3.1 以手指物及比劃示意
3.1.1 以手指物
3.1.2 圖像手勢(比劃示意)
3.1.3 小結
3.2 合作模式
3.2.1 認知技能:制造共同基礎
3.2.2 社會動機:協助與分享
3.2.3 彼此對幫助及合作推理的期待
3.2.4 小結
3.3 溝通慣例
3.3.1 語言溝通與共享的意圖基礎
3.3.2 慣例是共享的溝通機制
3.3.3 小結
3.4 結論
第四章 個體演化發展的起源
4.1 兒童的以手指物
4.1.1 兒童以手指物的情境
4.1.2 溝通動機
4.1.3 指涉意圖
4.1.4 共同基礎
4.1.5 彼此對幫助及合作推理的期待
4.1.6 小結
4.2 兒童以手指物的來源
……
第五章 群體演化發展的起源
第六章 語法方面
第七章 從猿類手勢到人類語言
參考書目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輯人類溝通的起源 節選
《人類溝通的起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互助活動及合作溝通之間的親密關系,*明顯的在于兩者依賴相同的基礎結構,亦即反復出現的共同目標、共同關注、動機與幫助和分享有關的常規,甚至還有其他共享意圖的呈現方式。這個共同的基礎結構,也可從下列事實清楚地證實:類人猿只具非合作式的團體活動及有意的溝通,兩者都以理解個別的意圖基礎;而人類嬰兒卻(在說話以前)發展出合作式的互助與溝通,兩者都以共享意圖的技巧與動機為基礎。因此我們相信,這個從演化觀點所做的解釋,不只是個“如此而已的故事”,如果當代人類的互助合作與溝通活動,都奠基于共享意圖的基礎結構,我們便有具體的證據可以說,互助合作與溝通活動,兩者在演化上的起源也是相同的。 如果要跨越互利共生的合作溝通情境,我們也必須提到間接互惠的過程,也就是人會關心自己在社群里的名聲如何,因為如果能讓大家公認他們樂于助人,又能虛心合作,會讓他們在社交上非常成功。我們特別需要這種看法,才能解釋人類為什么會傾向于告知對別人有益的事,即使他們這么做自己可能沒有好處。之后我們還需要提到社會認同、附屬、服從等過程,以便解釋我們在目前的假設下所說的分享動機,這種動機的功能,在于增加與他人的共同基礎,并增強社會歸屬感,這兩者提供了團體內部的同質性,而這種同質性正是自然選擇在文化團體的層次上產生作用所必需的。如此才能解釋人類溝通如何受到社會常規的管理,告訴我們該做哪些事(如提出合理的要求、不說謊等),才算得上是社會團體里運作良好的一分子。 *后,我們會在這一章開始、并在下一章繼續解釋,人類語言溝通的技能,在演化上如何建立于一個早已存在的合作溝通平臺上,讓人類具備世上*靈活、開放、強而有力的溝通形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共享意圖的基本結構,我們也必須具備文化學習及模仿的技巧,包括角色互換的模仿,才能促成團體內部共享的溝通慣例。我們會聲明,任意的溝通慣例——先靠手勢,再靠聲音,其中有重疊的時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奠基于以動作為基礎的手勢上(如以手指物和比劃示意),這類手勢“自然而然”原本就具有意義了。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輯人類溝通的起源 作者簡介
邁克爾·托馬塞洛為美國發展心理家,目前擔任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領導發展比較心理學系從事人類及靈長類認知方面的研究。亦兼任沃夫岡科勒靈長類研究中心的主任。 譯者簡介:蔡雅菁,現為自由譯者。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學士。于威尼斯大學意大利語言文學系取得碩士學位。曾任研究助理、語言中心英語教師及意大利語教師。之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語言學哲學碩士學位。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