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孟子大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9304
- 條形碼:9787208149304 ; 978-7-208-1493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大義 本書特色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別突出的重要地位,自宋代以來為中國人必讀之書,作為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接受并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光輝、*寶貴的精神財富。《四書大義》也是唐文治先生在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校長)時,為使學生重視經學而親自編寫的經學系列教材,也是先生治經學義理與訓詁并重的代表成果之一。先生在闡發義理之時結合時事,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論語》從“學”開始,展示天德、王道、圣功,并把《尚書》以至《大學》的修、齊、治、平的經世思想全然收納。因“學”而“知”自覺發揚經學的體統,重建經學學術的殿堂。例如在《為學》篇大義中先生認為從自知到知人都是“為學”的具體內容;在《為政》篇大義中,先生提出“為政”須以學問為本,這是對20世紀上半葉軍閥割據的擔憂,并進一步指出了“德政”的重要意義,推行教化,培養人的善良本性,而不是利用苛刻的“法”來束縛百姓等等。
孟子大義 內容簡介
本書在綜合朱注、鄭注等前代注解基礎上,著重闡發唐先生自己對經典的理解,是先生多年研習四書、理學的代表之作。
孟子大義 目錄
孟子大義 相關資料
孟子大義序 圣賢之士,所以棲棲皇皇,不惜以其一身為犧者,志在救民而已矣。《孟子》一書,尊民之學也。其言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下可愛者民,可畏者民,可親、可寶者民。養君惟民,保君亦惟民。是故民以君為天,而國以民為本。后世人主,不知此誼,于是乎虐民殄民,戕賊其民,吸民之脂膏,椎民之骨髓,以殺其民,此亡國破家所以相隨屬也。孔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見負版者則式之,此尊民之學也。孟子愿學孔子,故一以尊民為旨,而又大暢厥辭。昔者孔子慨想大同之世,喟然嘆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而孟子則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先圣后賢,其揆一也,志在救民而已矣。 堯舜之道,孝弟為先;儒者之義,出處進退為大。孟子論虞舜之孝,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大孝終身慕父母。”又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蓋孟子得曾子之傳者也。曾子守身以事親者也。孟子本“大孝、立孝”之旨,而發揮其宏綱,故言孝弟者,必以孟子為本。孝弟者,生機也,人道之所以生生而不息也。孟子又得子思之傳者也。子思子氣節*嚴,出處進退之間,懔乎不少假借。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再拜稽首而不受。孟子私淑子思,故曰:“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子思有壁立萬仞之氣概,孟子有泰山巖巖之精神,是故言出處進退者,必以孟子為本。士未有不講出處進退之大義,而見齒于儒林者也。 政治之學,當世無可與言者,則尚友古人,而聽其詔語,不仁者可與言哉?孺子一歌,滄浪渺然,情韻夐絕,天下之至道,亦天下之至文也。曰“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何其言之恕也!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何其言之悲也!曰“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何其言之礪齒也!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何其言之恫心也!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民命之重,于天地間當何如?戰國時,人君專務辟土地、充府庫,視民命若土苴、若草芥,故孟子特痛哭流涕長太息言之。嗚呼!及是時明其政刑,及是時般樂怠敖,同此時也,而求禍求福,判如霄壤,在此心一轉移之間耳。是故言政治學者,必以孟子為本。 司馬遷曰:“孟子述唐虞、三代之德,所如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作《孟子》七篇。”蓋公孫丑、萬章皆為孟子高弟。孔門之徒三千,傳嬗*眾;孟門弟子不及孔門,佐成七篇之書者,厥惟二子。今讀《公孫丑》篇,知言養氣,皆孟子生平得力之所在;《萬章》一篇,首揭人倫,推崇虞舜,至矣盡矣;繼乃言唐虞、三代相與禪讓授受之理,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天視民視,天聽民聽,謳歌訟獄,悉順民心;剖析精微,折衷至當,而廓然大公之氣象,令人神游皇古之間,古之人蓋未有能道之者,辨義之學,斯為極則。然則孟子固精義以入神,而公孫、萬章之徒,其學識亦不可及哉。 《告子》一篇,言心性、仁義之辨,而“牛山之木”章,直揭良心;“魚我所欲”章,直揭本心。《盡心》一篇,言盡心、知性之學,而“不學不慮”章,直揭良知、良能。宋陸氏象山之學,直指本心;明王氏陽明之學,專致良知。本所心得,各樹一幟,而論者謂性,理也;心,兼理、氣者也。若專以心之靈氣為主,期于一超頓悟,則與釋氏之“光明寂照”,所謂“心之精神是謂之圣”者,殆無所異,恐非孟氏立教之本意。或且屏絕之,以為不得與于儒家之列,不知世有乞墦之齊人,壟斷之市儈,雞鳴而起,孳孳為利,其心縱極卑鄙齷齪,然茍闔戶而詔以良心所在,則未有不面赤汗下悚然憬悟者。然則本心之呈露,良知之發見,其有功于世道,固非細也。然則陸氏、王氏之學,不得謂非孟子之支與流裔。且世固有崇拜陽明而國以浸強者矣。通人達士,必不黨同伐異,而自隘其門墻也。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又曰:“由堯舜至于湯,由湯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皆五百有余歲。由孔子而來,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蓋孟子之意,以其學直紹孔子。而司馬遷則曰:“自周公后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名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是司馬氏之意,欲以《史記》紹孔子,則近于妄矣。余嘗謂,自古圣賢,皆躬膺道統之寄,與夫名世之勛,亦非必以五百年為定。《周易》六子卦以《乾》《坤》為主卦,六十四卦以八卦為主卦,而每卦又各自有其主爻,元會之運適然。云五百年者,其大較耳。孟子曰:“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數百年后有韓子,得孟子之傳者也。又數百年有周、程、張、朱諸子,亦得孟子之傳者也。道之所在,即屬圣賢之統系。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烏可以妄自菲薄乎哉?丙辰秋九月,唐文治自序。
孟子大義 作者簡介
唐文治(1865—1954)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學者,清代進士,清末曾任職外務部,游歷歐美,周知世界形勢。后棄政從教,提倡讀經救國。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校長,創辦無錫國專,教育出了唐蘭、吳世昌、王蘧常、蔣天樞、錢仲聯、周振甫、朱偰、王紹曾、魏建猷、朱屺瞻、馮其庸等眾多文史大家。其學殖深厚,對傳統經典均有獨到理解,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