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53005
- 條形碼:9787564553005 ; 978-7-5645-530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本書特色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是“名家散文必讀”叢書中的一卷,優選收錄林海音的散文精品。林海音的散文創作和小說一樣,常常將重心放在女性及兩地(北京、臺灣)上。其風格與《城南舊事》一脈相承,筆觸誠摯溫婉,字里行間飽含著對老北京的思念、對臺灣的熱愛和對親友的深切懷念。從舊社會綿延到新時代,從北京到臺灣,林海音的散文中既有自己生活的感悟,也有國內外采訪的見聞,既分享了寫作的經驗,也講述了閱讀的體會,在一篇篇細膩的文字中,我們既看到了時代的變遷,也看到了文學的進程。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內容簡介
祖籍廣東蕉嶺的林海音(1918——2001),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又隨父母去臺灣,可她卻將年少時生活過的北平當作她精神上的故鄉,舊北京也成為她積累生活素材的主要來源之一。《林海音精品散文集》選錄了《平凡之家》《冬陽·童年·駱駝隊》《英子的鄉戀》《在胡同里長大》等多篇文章,引導讀者一起走進林海音記憶中的童年。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目錄
虎坊橋
北平漫筆
天橋上當記
苦念北平
英子的鄉戀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長大
家住書坊邊
訪母校·憶兒時
北京土語辭典
舊京風俗百圖
難忘的兩座橋
城墻·天橋·四合院兒
文華閣剪發記
第二輯 平凡之家
三只丑小鴨
平凡之家
小林的傘
教子無方
好日子
今天是星期天
鴨的喜劇
書桌
第三輯 生之趣
漫談“吃飯”
窗
門
說猴
臺北溫泉漫寫
鱸鰻和流氓
艋舯
友情
燈
寂寞之友
愛與牽手
生之趣
故鄉一日
豆腐一聲天下白
童年和童心
豆腐頌
第四輯 冬陽·童年·駱駝隊
同情與愛
讀傳雜記
冬陽·童年·駱駝隊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周記中的謊言
童心愚騃
我喜歡“小人兒書”
“雅舍”的主人
我的寫作歷程
騎毛驢兒逛白云觀
《北平諧后語辭典》序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老北京的生活
我的京味兒之旅
想念北平市井風貌
地壇樂園
新竹白粉
愛玉冰
臺灣民俗雜輯
我父親在新埔那段兒
冬生娘仔
舊時三女子
婆婆的晨妝
閑庭寂寂景蕭條
母親節
郁達夫之死
悼鐘理和先生
關于許地山
談老舍及其文體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節選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虎坊橋 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個老乞丐,也常想總有一天把他寫進我的小說里。他很臟,很胖。臟,是當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卻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沒有見過的事;覺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襯,所以才有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見他,穿著空心大棉襖坐在我家的門前,曬著早晨的太陽在拿虱子。他的唾沫比我們多一樣用處,就是食指放在舌頭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夾在兩個大拇指的指甲蓋兒上擠一下,“嗒”的一聲,虱子被擠破了。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聽說虱子都長了尾巴了,好不惡心! 他的身旁放著一個沒有蓋子的砂鍋,盛著乞討來的殘羹冷飯。不,飯是放在另一個地方,他還有一個黑臟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東西像飯、饅頭、餃子皮什么的,都裝進口袋里。他抱著一砂鍋的剩湯水,仰起頭來連扒帶喝的,就全吃下了肚。我每看見他在吃東西,就往家里跑,我實在想嘔吐了。 對了,他還有一個口袋。那里面裝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錢!他拿好了虱子,吃飽了剩飯,抱著砂鍋要走了,一站起身來,破棉褲腰里系著的這個口袋,往下一墜,洋錢在里面打滾兒的聲音叮當響。我好奇怪,拉著宋媽的衣襟,指著那發響的口袋問: “宋媽,他還有好多洋錢,哪兒來的?” “哼,你以為是偷來的、搶來的嗎?人家自個兒攢的。” “自個兒攢的?你說過,要飯的人當初都是有錢的多,好吃懶做才把家當花光了,只好要飯吃。” “是呀!可是要了飯就知道學好了,知道攢錢啦!”宋媽擺出凡事皆懂的樣子回答我。 “既然是學好,為什么他不肯洗臉洗澡,拿大洋錢去做套新棉襖穿哪?” 宋媽沒回答我,我還要問: “他也還是不肯做事呀?” “你沒聽說嗎?要了三年飯,給皇上都不當。” 他雖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來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殯的行列里打執事賺錢呢!爛棉襖上面套著白喪褂子,從喪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還舉著旗呀傘呀的。而且,*要緊的是他腰里還掛著一袋子洋錢哪!這一身披掛,走那么遠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這就是他蕩光了家產又從頭學好的緣故嗎?我不懂,便要發問,大人們好像也不能答復得使我滿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橋,這是一條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從早到晚所看見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靈,在那小小的年紀里,便充滿了對人世間現實生活的懷疑、同情、不平、感慨、興趣……種種的情緒。 如果說我后來在寫作上有怎樣的方向,說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橋居住的幾年,給了我*初的對現實人生的觀察和體驗吧! 沒有一條街包含了人生世相這么多方面。在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橋的幾年中,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有一天下午,照例的,我們姊妹洗了澡換了干凈的衣服,便跟著宋媽在大門口看熱鬧了。這時來了兩個日本人,一個人拿著照相匣子,另一個拿著兩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剛剛成了過去。小日本兒會說日本式中國話,拿旗子的走過來笑瞇瞇地對我說: “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 我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縮。他又說: “沒有關系,照了相的我要大大的送給你的。”然后他看著我家的門牌號數,嘴里念念有詞。 我看看宋媽,宋媽說話了: “您這二位先生是——?” “噢,我們的是日本的報館的,沒有關系,我們大大的照了相。” 大概看那兩個人沒有惡意的樣子,宋媽便對我和妹妹說:“要給你們照就照吧!” 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舉著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門前照了一張相,當時也不知道究竟是為什么要這樣照。等到爸爸回家時告訴了他,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玩笑著說: “不好嘍,讓人照了相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辦?” 爸爸雖然玩笑著說,我的心里卻是很害怕,擔憂著。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來一本畫報,里面全是日本字,翻開來有一頁里面,我和妹妹舉著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講給我們聽,那上面說,中國街頭的兒童都舉著他們的新旗子。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記我國北伐成功經過的畫冊。 對于北伐這件事,小小年紀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為住在虎坊橋這個地方,競也無意中在腦子里印下了時代不同的感覺。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陣緊張的日子,黃昏的虎坊橋大街上,忽然騷動起來了,聽說在逮學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給年輕的學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舊事》小說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個將要迎接來的新時代有什么關系。他為了風聲的關系,便在我家有了時隱時現的情形。 虎坊橋在北洋政府時代,是一條通往*繁華區的街道,無論到前門,到城南游藝園,到八大胡同,到天橋……都要經過這里。因此,很晚很晚,這里也還是不斷車馬行人。早上它也熱鬧,尤其到了要“出紅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來各處來看“熱鬧”的人。“出紅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橋那一帶去槍斃。槍斃人怎么能叫作看熱鬧呢?但是那時人們確是把這件事當作“熱鬧”來看的。他們跟在載犯人的車后面,和車上的犯人互相呼應地叫喊著,不像是要去送死囚,卻像是一群朋友歡送的行列。他們沒有悲憫這個將死的壯漢,反而是犯人喊一聲:“過了十八年又是一條好漢!”群眾就跟著喊一聲:“好!”就像是舞臺上的演員唱一句,下面喊一聲“好”一樣。每逢早上街上涌來了人群,我們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動著我,躲在門洞的石礅上張望著。碰到這時候,母親要極力不使我們去看這種“熱鬧”,但是一年到頭常常有,無論如何,我是看過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許多對人與人間的疑問:為什么臨死的人了,還能喊那些話?為什么大家要給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親友嗎?他們也喊“好”嗎? 同樣的情形,還有大的出喪,這里也幾乎是必經的街道,因為有錢有勢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殯,是所謂“死后哀榮”吧,所以必須選擇一些大街來繞行,做一次*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有的在馬路沿擺上了祭桌,披麻戴孝的孝子步行到這里,叩個頭道個謝,便使這家商店感到無上的光榮似的。而看出大殯的群眾,并無哀悼的意思,也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情,流露出對死后有這樣哀榮的無限羨慕的意思。而在那長長數里的行列中,有時會看見那胖子老乞丐。他默默地走著,面部沒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沒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輕時不蕩盡了那些家產,他死后何嘗不可以有這份哀榮,他會不會這么想? ……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國女作家。原名林含英,臺灣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隨父母到北京,曾就讀于北平女子師范和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并任《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到臺灣,曾任《國語日報》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等職。1967年創辦《純文學》月刊,經營純文學出版社。著有長篇小說《曉云》《孟珠的旅程》《春風》,小說集《綠藻與咸蛋》《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話文壇》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