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西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28765
- 條形碼:9787547728765 ; 978-7-5477-287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西筆記 本書特色
《山西筆記》是李琳之zui近幾年針砭山西時弊的雜評和山西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隨筆集。和以前幾本著作相比,《山西筆記》zuida的不同是,關注并干預了現實。如《涸轍之鮒:山西的人才困境》《山西需要一場迪拜式的思維革命》等,其視野宏闊,高瞻遠矚,文筆犀利,剖析深刻,其中不乏中肯的建設性意見。有幾篇以前曾經發表過,并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如《山西人》《文化大省不能總干沒文化的事兒》等。另外,像《山西文旅的靈魂》《舉起“祖先”旗幟,讓全世界為山西文旅搖旗吶喊》等文,則是作者站在全人類文明的高度上,用胸懷全世界的格局,對山西未來文旅發展所做的宏觀論述和展望,展示了作者作為一個中國上古史研究者的深厚功底和作為山西人的赤子情懷。
山西筆記 內容簡介
能從全方位的角度審視山西經濟在當前中國所處的尷尬地位,能站在5000年文明的高度重新定位山西的歷史文化,能以大量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為山西鳴不平,為山西吶喊,還能從人類文明的高度為山西文化旅游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遠景規劃,重新樹立山西人的文化自信,《山西筆記》做到了。 這本書讀來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亦令人振奮。這種能秉筆直書且有真知灼見的作品,近來已經頗為罕見了。
山西筆記 目錄
序言二:文人功業,赤子情懷/張石山
何為中國? / 1
中國何來? / 5
陶寺遺址和*初中國 / 11
二里頭王國是*早中國嗎? / 15
“逐鹿中原”背后的玄機 / 20
怎樣證明陶寺遺址就是堯都 / 25
“中華”“華夏”概念的起源及演變 / 33
我的學術觀
——在山西大學71期教師崗前培訓課程班上的演說 / 40
大學的意義從來就不是傳道授業解惑這么簡單
——在中北大學圖書館演說之一 / 47
用心做事,用情包容,用責任擔當
——在中北大學圖書館演說之二 / 52
我們可以卑微如塵,不可扭曲如蛆
——在中北大學圖書館演說之三 / 56
山西文旅的靈魂
——在FM904山西綜合廣播的演說之一 / 61
《祖先,祖先》顛覆了人們對中國上古史的傳統認知
——在FM904山西綜合廣播的演說之二 / 66
踐行青少年時期的一個夢想
——在FM904山西綜合廣播的演說之三 / 71
山西是中華早期文明的孵化場
——在山西省企業家前沿大講堂上的演說之一 / 74
山西是中國歷史上眾多王朝的孵化場
——在山西省企業家前沿大講堂上的演說之二 / 82
山西是中華北方民族融合的孵化場
——在山西省企業家前沿大講堂上的演說之三 / 87
舉起“祖先”旗幟,讓全世界為山西文旅搖旗吶喊
——在山西省第三屆文博會上的演說 / 92
山西的良心
——在“張敬民新書《行者說》《行者踐》研討會”上的演說 / 104
讀者認可,才是對我們*大的褒獎
——在“山西五作家散文新作研討會”上的演說 / 107
涸轍之鮒:山西的人才困境 / 111
山西需要一場迪拜式的思維革命 / 117
文化大省不能總干沒文化的事兒 / 125
山西人 / 127
同氣相求 / 132
刮掉文壇上的虛偽和冷漠 / 137
為故鄉傳承文化,舍我其誰歟? / 140
故鄉文化的魂 / 145
“另眼”看到了什么? / 150
為什么要關注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 / 152
喚醒另一個層面上的家國記憶 / 155
中國歷史因這9個山西女人而改變 / 161
“華夏之源”紀行 / 189
晉商大鱷楊世堂墓志銘 / 227
岳母 / 233
文化的感動 / 238
大音希聲 / 244
大家的風范 / 247
中國文壇上的“陳為人現象” / 257
我的2017 / 268
我的2016 / 273
我的2015 / 277
我的2014 / 283
2013:我的身份和稱謂的轉換 / 288
后記 / 295
山西筆記 節選
《山西筆記》: 會上碰見了一個相識的廣州朋友,他一看見這個封面就毫不客氣地批評我說:“你這弄的是啥呀!一個很好的選題讓你給糟蹋了。你看看你這個封面和海報,上下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毫無美感可言,給人一種不上檔次的感覺。還一舌定乾坤呢,我看就是一筆毀乾坤!” 我不服氣,反駁道:“我以全黑做底色,那是為了在五顏六色的封面中跳出來啊!讀者一下看到了,他認可這本書,封面的問題不就退而居其次了嗎?” 朋友苦笑著說:“老弟,你們山西人都很聰明,可惜都太摳,總是在湊合,舍不得投資。這些專業的東西就需要專業的人去弄才對,看你這不倫不類的!人家是注意到了,但封面都如此不上檔次,他敢相信你的編校質量嗎?敢相信你的印刷質量嗎?這書要是給了我,我起碼發行量在10萬冊以上。但就你現在這個封面,我敢肯定你超不過1萬冊。” 我不能不承認他的話有道理,可我也并沒有打算按照他說的去做。因為,一是我的1萬個封面都印出來了,我舍不得這幾千塊錢。另外,找專業公司設計,也還得幾千塊錢。這一折一返,上萬元就打了水漂——那可是我的全部本錢!二是當時的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從責編到部主任,再到總編,都已經簽過字了。推倒重來,那會引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沒有接受這個朋友的建議,還是用原來的封面做出了這本書。不幸的是,*后的結果還真應了他的預言:這本書印了1萬冊,只發出去7000冊,而后來因為封面和印刷質量等問題又陸陸續續地退回來兩三千冊。 從編書到出版、發行,折騰了一年之久,原地打了一個轉,轉成個負數。幸好,還算沒有賠太多錢。 這個教訓是慘痛的,我由此認識到,不管自己多么高調地批判山西人,自己的血液里流的還是山西人的血。這就好像一個人不借用外力,想揪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一樣,顯得愚蠢而又可笑。我那時年輕活潑,文化程度也不算低,又走南闖北好幾年,尚且如此保守,再想想那些千百萬足不出戶的山西老鄉,讓他們走向開放,談何容易! 毋庸諱言,山西人封建、保守、落后、小氣的農民意識,從上到下,從城市到農村,是一以貫之的。其*大特點就是沒有創新,即便有了創新,也會因為借口沒錢而把“高大上”的創意糟蹋成“低小下”的不人流產品。因為沒有包裝,沒有提升,沒有更新換代,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后就都被淘汰了。 20世紀80年代,山西也曾經有過一批蜚聲國內外的名牌產品,諸如華杰電子表、春筍牌電視機、海棠牌洗衣機、環球牌自行車、太行牌縫紉機,等等,但如今它們都去哪里了呢? 前些日子,我被邀請去參加山西文博會,就我的新書《祖先,祖先》和太原師范學院歷史系主任王杰瑜教授做一個對話。文博會本來是山西各地文博產品交流、交易的一個盛會,應該搞得隆重而又有規模和檔次,成為山西各地對內、對外展示自己產品和形象的一個*佳窗口。遺憾的是,很難說這屆文博會達到了這樣一個效果,相反,還引起了不少民眾的抱怨。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是規劃不到位。眾多顧客興致勃勃地駕車而來,卻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停車位,又不得不滿懷失望地駕車而走;二是組委會外對顧客,內對工作人員,一律都收取20元一張的門票,甚至對我們這些被邀請來的嘉賓也不例外。他們看到的好像就是這區區20元錢,把所有的情懷、關愛和來自普通民眾無形的、未來可能的巨大收益通通拒之門外;三是整個內部環境的擺布就像個亂哄哄的集貿市場,別說演講廳里聽眾聽不清楚,就是兩個人對面站著說話也聽不明白。不是因為人多,而是因為設區不合理。唱的、跳的、演講的、賣貨的、談判的,統統都擱在一個大廳里。我在那場對話中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眼光太窄,格局太小,光想著眼前和局部一點小利益,缺乏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胸懷和思路……” 我的這些顧慮絕不是杞人憂天。 ……
山西筆記 相關資料
李琳之還曾在微信上發表了《中國,你欠山西一聲對不起》,上百家國內外網站、博客和微信平臺予以轉載,總瀏覽量達到數千萬人次。這篇文章猶如一聲嘶吼,喚醒了山西人的多少心酸和眼淚。原山西大學校長李鎮西感慨道:“知識分子就是良知的代表,李琳之曾是山西大學的哲學碩士,我們能為培養出像他這樣有膽略、敢擔當的作家深感欣慰和自豪。”
--《中國科學報》記者 程春生:《山西著名作家李琳之作品研討會在太原舉行》,見2015年9月30日科學網
李琳之一邊走著,一邊思考著;一邊思考著,一邊探索著。他從感性出發,又不停留在感性層面,而是透過外在的表象,去洞悉事物的本質,給讀者以有益的哲理啟示,這使他的感喟具有了深刻的理性特征;他從“小我”出發,又不以個人情感為坐標,而是把“小我”融化在社會的“大我”之中,以整個社會的人文情懷為歸結點,這使他具備了“大氣”的視野;他探索的是歷史文化,但他又立足于當今的現實,牢牢地把握著歷史為現實服務的宗旨,這使他的寫作有了明確的時代指向;他做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工作,但他不辭辛苦地跑遍中華祖脈綿延的山山水水,用科學實證性的態度去探討、去求證我們的遠祖文明,這使他的文章理論擁有了堅實的根基。
--原山西大學校長 郭貴春:《重新觀照華夏文明源頭的坐標》,見2014年10月6日《光明日報》
面對浩瀚的歷史長河,面對渶渶華夏文明史,面對無數壯懷激烈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作者筆走龍蛇、汪洋恣肆,把滿腔的激情和才情盡情地揮灑在生養自己、同樣也養育了中華古文明的熱血土地上。
--《語文報》社副社長 高海平:《格局·情懷·詩意》,見2015年9月15日《光明日報》
李琳之的學養深厚,思想超拔,因而能在浩瀚的歷史星空中敏銳地發現蛛絲馬跡,在深入的考察、考證和研判中提出鮮明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在對歷史的拷問、回顧和述說中,展示人性的黑暗與光輝……李琳之以他的卓越才情,澄明心境,將歷史與現實在他的無影燈下互觀互照、解剖縷析,形成了他特立獨行的歷史文化大散文的格調,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學習與借鑒的優秀讀本。
--《黃河》雜志副主編 王國偉:《面對華夏祖先的圖騰》,見2017年8月1日《光明日報》
據我所知,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琳之先生都在不斷奔波,從民間和田野調查開始,獲得di一手資料,先后到訪過江蘇、浙江、陜西等地。有的甚至填補了學術上的空白,讓專門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引為同道。這和坐在書齋和圖書館里翻閱古人書籍,寫出來的文章,有著天然的差異。
--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總監 蔣泥:《李琳之的詩人情懷》,見2015年11月11日《中華讀書報》
山西筆記 作者簡介
李琳之,學者、作家。是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特聘教授、研究員,中央電視臺系列文化紀錄片《華夏之源》(暫名,拍攝制作中)歷史文化顧問。有多部文化著述行世.其中《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先后三次被《光明日報》推發專文向海內外讀者推薦,稱之為“重新觀照華夏文明源頭的坐標”(國家科學技術哲學首席科學家郭貴春語),《祖先,祖先》在北岳文藝出版“2017年最受讀者歡迎的10本書”的票選活動中,力壓《賈平凹游記》榮膺榜首。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