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百家說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932138
- 條形碼:9787564932138 ; 978-7-5649-321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百家說糧 內容簡介
本書以“糧食”問題為著眼點, 聚焦“三農”課題, 選取百位專家近4年來對我國糧食及“三農”領域熱點、焦點、難點或冰點問題的真知灼見。這里既有針對糧農政策和產業改革的銳見, 也有針對“三農”熱點的時事評論, 有發軔一線的地氣之聲, 也有科研專家的前瞻思考。
百家說糧 目錄
伍振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供給側改革
高鐵生/準確理解中央精神處理好儲備與經營關系
尹成杰/從維護國家安全戰略高度看待糧食的功能和地位
葉興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須找準四大著力點
韓俊/農業供給側改革須做好“穩調改補”文章
張桃林/遵循“穩”的大邏輯穩住農業“基本盤”
李國祥/農業這條船要向“優質優價”調頭
唐仁健/“三調整三激活”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石少龍/以冷靜態度看待谷價再降
潘建成/加快農業提質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佟毅/供給側改革讓玉米市場重現生機
陳錫文/東北玉米價補分離效果好于預期
韓長賦/糧食產量適當增減將是常態
何炳生/價補分離是改革必由之路
楊冬/木本油料產業發展應堅持市場導向
產業觀察
戴旭/突破基因技術推廣自己的糧種
吳志華/加強信息化建設填補豐收背后數據空白
汪懋華/鋪設現代農業高速路大數據應用大有可為
郭曉鳴/現代農業要走混合型經營之路
鐘凱/拒絕杯弓蛇影科學看待食品安全
郭孔豐/中國應大力扶持糧食加工業
劉永好/市場倒逼現代農業轉型
鄧華鳳/超級稻研發高產優質還要“廣適”
毛長青/規模經營投資倍增農業保險體系須跟上
瞿長福/農業品牌培育沒有捷徑可走
賀雪峰/別給“糧財倒掛”亂開藥方
喬金亮/讓產糧大縣不再為“要錢”“要糧”糾結
高海燕/“互聯網+農業”是風口更是長征
穆彥魁/糧食流通政策應重視加工環節
劉堅/吃飯問題就是糧食問題
王強/糧食加工產業走出困境需依靠科技創新
楊寶龍/跨界糧企正異軍突起傳統糧油領域要痛定思痛
趙映強/“互聯網+”策略下農產品品牌化是重中之重
劉曉忠/糧改當以少干預多愛護為取向
王小語/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應更規范科學
朱秀清/大豆制品開發應注重傳統及品牌
龔建明/加大油用牡丹推廣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鄭勵志/科學籌劃“加油”工程慎防揠苗助長
王瑞元/積極穩妥化解糧油加工產能過剩
黃鳳洪/做有個性的菜籽油品牌
蓋鈞鎰/發展大豆產業需要創新思維
郄建偉/“吉林大米”是糧食供給側改革的鮮活樣本
謝健/標準體系建設要瞄準兩大目標
劉忠堂/構建聯動包容的大豆產業
韓福春/抓重點破難點確保玉米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
劉習東/堅持戰略定力以改革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于子華/運用國學做期貨百戰不殆勝券握
李振榮/改變“看天吃飯”烘干收購將成為常態
王梅/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市場化收購漸入佳境
王曉輝/重視信息的作用軟實力也能變成硬實力
劉慧/糧食市場化改革動了誰的奶酪
曹萬新/原料價格下降快核桃加工產業亟須先進產能
董雅娟/建議放寬涉農企業上市條件
劉翔浩/推出特色油料作物種植補貼勢在必行
孫忠/30萬噸走私大米入境折射監管漏洞
行業前瞻
白美清/培育建設中國式國際大糧商
黨國英/進口壓力越來越大我國農業競爭力待提升
李周/重視農業“三非”問題鼓勵適度規模經營
劉石/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不能全靠“補貼”
金三林/城鎮化加劇供需矛盾破局應樹新糧安觀
姜長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新思路
吳文軍/“新常態”下發展農業用足用好市場化手段
溫鐵軍/糧食金融化挑戰中國糧食安全
鄭風田/農業考核應摒棄“唯產量論”
錢克明/現代農業轉型要答好幾個問題
朱啟臻/農業發展方式轉型不要走彎路
張合成/用緊平衡理念調控農產品市場
孔祥智/改革創新土地制度避免落入“小規模陷阱”
何中虎/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小麥
馬曉河/新常態下糧食安全戰略思路需轉變
王國軍/糧食目標價格保險三種形式或可借鑒
樊勝根/六措并舉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
涂圣偉/完善農業補貼要“兩平衡一協調”
王雙林/科技創新催化糧食儲藏“質變”
鐘甫寧/從供給側推動農業保險創新
馮紀福/發展木本油料產業要多管齊下
秦中春/主攻“三特”主打“三品”做亮地方特色農業
洪虎/解決糧食安全是系統工程
方言/國產大豆要在品種單產上有所突破
江連洲/未來大豆產業將朝“三線一面”發展
民生雜談
於忠祥/抓好土地健康體檢才能建成生態糧倉
羅云波/食品安全是食品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核心
劉俊海/食企要“一心二維三品四商五嚴六實”
萬早田/政府應設置食品安全監管高壓線
錢桂敬/食品工業增速減緩技術創新是轉型根本
裴會永/中國人的飯碗更要裝中國優質小雜糧
宋海峰/鼓起“錢袋子”不能丟了“米袋子”
任繼周/建設現代農業須重視倫理維度
陶夏新/種糧補貼要補給真正種糧的人
陸婭楠/由秘魯3000多種土豆想到的
趙永平/土地流轉要量力而行不能揠苗助長
王浩/多些臂膀扛農業路越廣
宋丹丕/推進放心糧油網絡建設協會應發揮更多作用
段彥春/亞麻籽油產業“亂象”亟待整治
胡冰川/促進糧食減損增效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閔慶文/“二十四節氣”傳承保護任重道遠
劉笑然/稻谷去庫存也要提到重要日程
周奕豐/土壤污染治理保護刻不容緩
高強/理性看待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現象
柴巖/雜糧也是糧振興發展取決于市場
張泓/主食產業要跟上消費還要引領消費
百家說糧 節選
《百家說糧/中國糧油書系(第二卷)》: 目前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需關系呈現“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短缺、長期性偏緊”的格局,對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需要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出發,遵循大邏輯,正確認識和穩妥處理好現階段農業發展中的幾個重要關系。 處理好調結構與穩糧食的關系。調結構是一個動態過程。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處在關鍵期,需要增強定力,把握好節奏、力度,把握好調結構與穩糧食的動態平衡,堅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和空間布局,發揮糧食生產功能區的比較優勢,提高糧食的品質和綜合效益。調結構要與水土光熱等農業自然基礎、環境生態容量以及國內外市場供求關系、比較優勢及消費結構變化相適應。同時,要做好規劃布局并強化政策引導、科技支撐,加快形成種植結構、種養結構及**、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等相互銜接、布局合理、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體系。 處理好穩產量與強產能的關系。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重點轉移到了確保產能上。適應這一調整,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提升產能,包括以農業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環境生態等為核心的“硬產能”建設和以科技創新與應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體制機制及政策創新等為支撐的“軟產能”建設,更加有力地落實“藏糧于土”和“藏糧于技”戰略。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產量與產能轉化機制,構建糧食及主要農產品供求及價格變化等信息的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和響應調控保障體系,確保在需要時產能能夠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產量,掌握生產上的主動權和定價議價上的話語權。 處理好抓生產與保生態的關系。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要充分考慮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實施農業水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寓環境保護于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中,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三生共贏”。 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穩定投入的同時,更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多考慮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改革項目、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能,要注重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保險和社會資本支農,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引領、聯動捆綁和聚集放大作用,更好地運用市場機制,形成全社會、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處理好規模經營與小農經營的關系。當前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而且可能在相當長時期內還難以根本改變。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不能忽視了普通農戶。 在研究制定產業政策時,一方面要引導鼓勵支持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突出重點,體現傾斜。另一方面,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兼顧一般、循序漸進,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推動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注重與現有生產關系和生產組織模式的協調并進,統籌安排好各項扶持政策。 ……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