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18083
- 條形碼:9787565718083 ; 978-7-5657-180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 內容簡介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以創意城市作為研究視角,以典型案例作為實證研究,探索文化園區文化創造力的集聚與外溢、創新模式的構成因素與運作機制,進而提出文化園區發展的創新模式。 對文化園區的創新發展、城市發展路徑的優化、創意城市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 目錄
一、研究價值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創新點
**章 創意城市視角下的文化園區
**節 創意城市視角下文化創造力的內涵
一、創意城市的文化創造力
二、文化創造力的內涵
第二節 創意城市視角下文化園區的特征
一、文化園區的概念
二、文化園區的特征
第三節 創意城市視角下文化創造力的作用
一、促使城市特質形成
二、釋放創意階層活力
三、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四、推動文化創意環境營造
五、促進科學技術創新
六、豐富文化多元化與多樣性
第二章 文化園區的本質是文化創造力的集聚與外溢
**節 文化園區是文化創造力集聚的載體
一、地理空間的就近集聚
二、產消一體的產業特征
三、產業資源的高效整合
四、集群組織的學習效應
五、品牌與社群的有效形成
六、價值認同的有效形成
第二節 文化園區是文化創造力外溢的觸媒
一、創意社群的集聚效應
二、創意資源的加速流動
三、知識信息的傳播共享
四、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介入
五、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輸出
六、城市精神與影響力的形成
第三節 文化園區的本質是文化創造力的集聚與外溢
第三章 文化園區提升文化創造力創新模式的構成因素
**節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的內部因素
一、文化創新
二、文化消費
三、科技創新
四、創意環境
第二節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的外部因素
一、政府行為
二、市場競爭
三、社會網絡
四、知識產權保護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第三節 創意因子的特征
一、原生性
二、創新性
三、流動性
四、融合性
第四章 文化園區提升文化創造力創新模式的運作機制
**節 創意階層
第二節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的集聚系統與運作機制
一、內部因素影響機制
二、支持外力助推機制
三、“能量層”的黏性與自增強機制
第三節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的外溢系統與運作機制
一、驅動機制
二、分工協作機制
三、價值增值機制
第四節 創意因子的運作機制
一、選擇機制
二、復制機制
三、變異機制
四、重組機制
第五章 文化園區提升文化創造力創新模式的實證研究
**節 實證研究的案例選擇與分析
一、案例選擇與分析方法
二、案例的創新模式與運作機制
第二節 文化園區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吸引力不足,缺乏創意環境營造
二、脫離消費市場,難以轉化創意成果
三、同質化嚴重,無法突破空間限制
第三節 文化園區發展建議
一、統籌內部因素,營造創意環境
二、圍繞支持外力,健全服務系統
三、加速創意資源流動,提升創新聚合力
結論
參考文獻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 節選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 一、創意城市的文化創造力 城市需要以持續的社會和政治創意去解決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傳統觀念認為,創造是少數精英的事情,而與普通大眾無關。邁克爾·楊認為,社會并非真如工程技術人員所設計的機器一般,其更多是有機的、自組織的系統。因此,未來城市可以從生活在該城市的個體與群體中獲得更多解決城市問題的靈感及辦法,這種創造力是社會的、協作的、積累的過程。城市的創造力廣泛存在于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建立在開放且不受特定規則束縛的城市生態環境之下。一個成功的創意城市常常會允許更多的空間存在多種可能性,以適應自身快速的更新變化,鼓勵大眾將創意或創新的思想落實到其居住或工作的空間,鼓勵集體性、志愿性的自控活動。這就需要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動員或聯合一切有助于激發城市創新活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存在于創意城市的各個角落,如科研院所、高校或企業、市政大廳或中介服務機構、茶社或咖啡館、公園或餐廳,乃至是社區團體或廣場之中。可以說,城市創造力的彰顯是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學研力量、社會力量的良性結合。城市創造力既要創造外在的硬件環境設施,又要注重城市創意氛圍的營造。①如今,城市發展問題更為關注如何實現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融洽交流、社會網絡的有效運作,提升居民行為能力與協作精神:以實現創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其解決途徑,往往是通過社區與鄰里之間基于臨近的地域及共同的責任感,促使居民對其居住地產生新的認知,并適度而恰當地改變或創新生產和生活方式。富有創造力的城市經濟,常常是創意經濟與商業經濟的復合體,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吸引優秀的外來人員,提供更多與眾不同的靈感、想法和技能,促進新的創意的產生與發展。 創意城市的文化創造力是一種文化力。在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上,郭曉亭、胡衛平等人指出,創造力在心理學上的研究軌跡,大致包括:天才視角,研究為人類社會帶來歷史變革的新想法、新產品,這一視角強調創造者的生物遺傳性和特殊人格特質,忽略了知識成果的積累以及社會環境的刺激;個體視角,研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認知過程、創造力潛能測試以及潛意識自我實現需要,這一研究視角只是由普通人取代了天才,屏蔽了外界環境條件以及忽視了社會對創造力的價值導向作用;社會視角,研究過程中更加關注創造力發生發展的環境因素,考察創造力的社會心理機制。在創造力研究的傳統理念中,文化作為社會因素中的核心內涵變量,極容易被天才和個體視角所忽視,也容易被排除在社會視角作用下的創造活動之外。①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S.Arieti)認為,創造力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質。②而人的本質主要體現為文化的特性,因而,創造力具有文化的性質,人類創造力發展的高峰時期往往是文化與文明高度發展的階段。離開一定的文化,創造力是不可能產生的。 ……
文化園區創新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余博,1982年7月生,民盟盟員,中國傳媒大學設計學博士后。現任北京設計學會副會長、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政協北京市西城區第十四屆委員會委員。 曾獲“2013第九屆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30強”“第四屆朝陽區優秀青年人才獎”“西城區‘百名英才’優秀青年人才”等榮譽,獲“2014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調研優秀項目二等獎”。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