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69402
- 條形碼:9787510869402 ; 978-7-5108-6940-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本書特色
正是因為水對于生命如此重要,在我們每個人的大 腦深處,都潛藏著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藍色思維”。
——褚波 《環(huán)球科學》主編
如果你覺得我們這顆星球應該少一點壓力,多一些快樂,那么請務必閱讀尼科爾斯的《藍色思維》。在這本書里你將發(fā)現(xiàn),水可以通過非常簡單愉快的方式改變你的生活。
——蒂莫西·德克曼,《海洋革命》導演
尼克爾斯堅持以身作則,鼓勵人們直接與水接觸,親身體會人與水的親密關系和情感聯(lián)系——你必須親自踏足于水中。
——《智族》(GQ)
《藍色思維》告訴我們,無論你居住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你的健康與幸福總是與水息息相關。
——席薇亞·厄爾博士,《美國國家地理》特約探險家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內(nèi)容簡介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對近水地貌的偏愛,基于同樣的道理,對環(huán)境的需求也塑造了我們的大腦。目前,已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證實,這些與水有關的大腦模式和思維偏好與我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尼科爾斯博士這種與水有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命名為“藍色思維”,并從情緒、行為、心理和生理各方面探討了藍色思維的能量。藍色思維不僅讓我們感到平和、 寧靜、和諧,幸福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還可以幫我們控制“紅色思維”(一種明顯的亢奮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壓力、焦慮、恐懼,甚至可能還有一點憤怒和絕望)的破壞力,將之轉(zhuǎn)換為健康的專注力和創(chuàng)意。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前言
序 知識、靈感與啟迪
我的祖父留下了許多名言,其中流傳*廣的是這兩句:
“一旦大海的魔力捕獲了你,你就永遠陷入了那張奇跡之網(wǎng)。”
“人們總會保護自己所愛的東西。”
他說這兩句話的時候是想表達什么意思呢?現(xiàn)在我只能猜測——因為他已經(jīng)無法回答了——不過我相信,他想說的其實很簡單。**句話描述的是水的神奇魅力,這一點很多人都有切身體會。第二句話事關生存——保護所愛的東西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問問做父母的就知道了)。這兩句話解釋了水科學領域眾多科學家的生活:他們愛上了水的世界,所以不惜用生命去守護它。不過,為了保持不偏不倚、中立客觀的立場,這些科學家根本不會深入探查自己為何如此熱愛這份工作。
每年都有數(shù)百萬普通人選擇去水邊度假,對于他們來說,情況同樣如此。大部分人不會思考自己為什么覺得水邊的度假勝地*令人放松,*適合休養(yǎng)身心,坐在海濱的沙灘椅上讀一本暢銷小說能帶來什么。他們不會問這種問題。他們只知道,自己需要享受一段不受打擾的水邊時光,這就是他們熱愛的假期。
我也一樣。我出生在一個海洋之家。我的祖父雅克通過電視讓數(shù)百萬觀眾看到了海底的精彩世界,他對大海的熱愛刻進了我的DNA,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過,我內(nèi)心中的某個部分也不想去探尋自己為什么會愛水,隱約中,我更愿意將它視作一種有魔力的、未知的——確切地說,是不可知的深厚情感。
我覺得生命中的某些東西無須解釋。但在眼下,地球上的水環(huán)境岌岌可危,要想讓全世界的水系統(tǒng)恢復健康,我們必須鼓勵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說服政府改變政策——當我想到這些時,我不得不贊同我親愛的朋友華萊士·J.尼克爾斯博士的意見:我們應該設法解釋水的魔力。
情感共鳴可以幫助你有效地達成目標,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在某些時候,你必須從理性上說服大家。你還需要根據(jù)受眾來改變自己傳達信息的方式。要想說服立法者、漁夫、沖浪者、房產(chǎn)中介或者一位母親,你必須用他們各自熟悉的語言來表達。這意味著要讓人們理解水的偉大和精彩之處,我們需要用數(shù)字、事實、生物學和神經(jīng)化學來證明。
正如本書中提到的,現(xiàn)在,神經(jīng)學家和心理學家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正在開始研究:人類大腦為什么天生就會對水做出積極的響應?為什么靠近水可以讓我們平靜下來,讓人與人之間也會變得更加親密?為什么水有助于促進創(chuàng)新與洞見,甚至還能幫助治療創(chuàng)傷?健康的水對我們的身心福祉至關重要,水對環(huán)境生態(tài)和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我們擁有“藍色思維”——所以與水有關的一切都會讓我們快樂起來, 無論是沖浪休閑,還是聆聽溪流的呢喃,或是靜靜地漂浮在池塘中。
人類對水的熱愛如此普遍,如此持久,乍看之下,苦苦追問原因似乎毫無必要。但只要你潛入那片深海(我無意雙關 !),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沒有我們想得那么簡單。我們喜歡波浪拍打海岸的韻律,但這種聲音的放松效果幾乎超越了其他所有聲音,為什么?對平靜湖面的偏愛,是如何深植在史前狩獵者的思維模式之中的?研究軀體緊張為什么有助于解釋我們在水下感覺到的愉悅?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本書將一一為你解答。這些答案帶來的不光是知識,還有靈感與啟迪。或許可以用引力來比喻:我們知道引力是什么,但是如果人類的好奇心僅止于知道扔上天的東西必然會掉下來,那么我們永遠不可能把宇航員送上月球。所以,研究水對人類的影響也是一樣的。
幸運的是,隨著越來越深地參與到尼克爾斯博士的“藍色思維”項目中,我逐漸意識到,從科學角度理解我們對水的熱愛,并不會妨礙深植于心中的那些感覺。正如尼克爾斯博士喜歡說的一句話:“研究奇跡與愛背后的科學完全不會損害它本身的精彩。”當然,科學家可能不太愛聽這樣的宣言。很多人害怕探索人類情感過程中那些“過于切身相關”的東西。2013年,我在布魯克島參加第三屆藍色思維峰會時發(fā)現(xiàn),那是個遺世獨立的小島,我的周圍只有來自各行各業(yè)的人——神經(jīng)學家、心理學家、教育者、潛水者、藝術家、音樂家——和水。我們彼此激勵,摸索著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人們共同的感覺。我參加了很多論壇和會議,活動結束后,與會者總會嚴格地審視梳理自己對自然的感覺和體驗,留待閉幕時發(fā)言致辭,或在休息時私下交流。發(fā)表演講的神經(jīng)學家解釋了自己在這個多學科項目下所做的工作,告訴我們這些機制如何影響情緒。有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習慣了撰寫滿是表格、數(shù)據(jù)、大腦影像圖片和化學方程式的報告,卻不擅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自己的研究。不過當他們真的闡述清楚了這些東西時,每個人都產(chǎn)生了共鳴,因為我們這些對神經(jīng)科學了解不多的普通人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噢,神啊,真是這樣嗎?是這么回事?我的神經(jīng)元是這樣工作的?那我們真的可以說大腦與水密不可分了 !”
我堅信,這些研究、辯論、探討的成果應該得到廣泛傳播。曾經(jīng)的藩籬正在被推倒甚至鏟除,新的領域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們必須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知識,讓它成為全人類共有的常識。從本質(zhì)上說,藍色思維計劃是由人類固有的好奇心驅(qū)動的, 我們希望更深地了解自己。如果尼克爾斯博士沒有那么強的好奇心,我們根本不會走到今天。
一旦大海的魔力捕獲了你,你真的會永遠陷入那張奇跡之網(wǎng)。人們的確總會保護自己所愛的東西。為什么這兩句簡單的話流傳得那么廣泛?因為它是樸素的真理。我的祖父說出這兩句話只是出于直覺,現(xiàn)在,是時候用科學來解釋它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地位、我們是誰、人類身體和大腦的運作機理以及我們是如何互動的; 我們的心靈與靈魂將與大地上的水流和海洋重新建立聯(lián)系;除此以外,我們還將從“藍色思維”的深處找到創(chuàng)意、明朗與自信。
我的祖父一定愿意邁出這一步,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目錄
推薦序 我們都需要藍色思維 1
序 知識、靈感與啟迪 9
前言 情感背后的科學原理 1 5
推薦序
第1 章
水與情緒:藍色思維的起源 0 0 1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對近水地貌的偏愛,基于同樣的道理,對環(huán)境的需求也塑造了我們的大腦。
第2 章
水與大腦:神經(jīng)科學與藍色思維 0 2 3
神經(jīng)學家正在利用現(xiàn)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類行為和情緒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為何, 我們與水的互動卻被忽視了。
第3 章
幸福的神經(jīng)生物學基礎 0 4 1
在不同的研究中,我們反復看到,自然環(huán)境能提升我們的幸福度,而水又會進一步加強這一效果。
第4 章
為什么人類癡迷藍色 0 6 3
影響我們理解世界的不是顏色本身——而是演化賦予這些顏色(以及其他所有東西)的意義。
第5章
紅色思維與藍色思維 087
要想控制紅色思維的能量,將之轉(zhuǎn)換為健康的專注力和創(chuàng)意,我們就必須設法將它馴服。
第6章
藍色紐帶 117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jīng)寫道:“我們就像大海中的島嶼,看似孤獨,但在深處卻彼此相通。”
第7章
唯一的羈絆 137
感受與大自然的羈絆能給人帶來更強的敬畏感、更多的活力、更明確的目標感以及更積極的情緒。
第8章
一百萬個藍色玻璃球 171
每一顆藍色玻璃球都在提醒我們: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無論是情緒上還是生理上。
致謝 1 8 1
索引 1 8 7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節(jié)選
神經(jīng)學家正在利用現(xiàn)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類行為和情緒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為何,我們與水的互動卻被忽視了。
大腦與海洋同樣幽深入微,亟待探索。我們努力尋找合適的方法,進一步理解這兩個領域。我們?yōu)樗鼈兊纳衩丶皟?nèi)在的奇妙韻律所吸引,渴望找到一種語言來描述它們。
—— 戴維·珀佩爾博士,心理學與神經(jīng)科學教授,紐約大學
沖浪者若奧·德·馬科多在沖浪板上等待,現(xiàn)在他離岸邊大約有300英尺。他看起來相當悠閑,不過實際上,他一直在警覺地觀察下一波海浪的蛛絲馬跡。平滑微涌的海面意味著適合駕馭的海浪即將到來,一旦發(fā)現(xiàn)這種跡象,沖浪者心里的期待就會激發(fā)另一波浪潮——身體與大腦內(nèi)部的神經(jīng)化學物如潮水般涌起。浪潮徐徐上升,他本能地站上沖浪板,利用歷經(jīng)千百道波濤錘煉的大腦尋找*佳切入角度。在他潛入浪袋子的那一刻,爆發(fā)的多巴胺淹沒了神經(jīng)元。馬科多鉆進洋溢著藍綠色冷光的水中隧道,海浪的聲音與氣息包圍了他;他小心翼翼地調(diào)整沖浪板和身體的姿態(tài),盡力延長在海浪中翱翔的時間,濕漉漉的空氣從他的皮膚上滑過。負責快感的神經(jīng)遞質(zhì)——腎上腺素、多巴胺、內(nèi)啡肽——一波波拍打著他的大腦和身體。浪冠劈頭蓋臉砸下來之前的一瞬,他從浪袋里沖了出來。他笑 了,或許是放聲大笑。然后,他回頭越過浪巔,俯身跳下沖浪板,游向外海尋找下一道海浪和下一波洶涌的多巴胺。
馬科多臉上的笑容無聲地告訴我們他剛才體驗到的戰(zhàn)栗和愉悅。通過這樣的面部表情,以及詩歌、文學作品和各種各樣的描繪,人類記錄下了水對思維和身體的影響。不過,直到大約20 年前,科學家才開始深入研究,在我們與世界和自身的方方面面發(fā)生接觸的時候,大腦到底在干什么。如今,神經(jīng)科學領域迎來了爆炸式的發(fā)展,研究者事無巨細地跟蹤我們在做各種事情時的腦部活動,包括吃飯、喝水、睡覺、工作、發(fā)消息、接吻、鍛煉、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玩耍,等等。只要有人做的事情,就有人研究, 科學家試圖弄清楚某個特定的活動到底會激發(fā)哪些神經(jīng)回路和神經(jīng)遞質(zhì)。
有人說, 這個大腦研究的新時代是“神經(jīng)科學的黃金年代”。不過,盡管這些研究頗有新聞報道價值(彩色的腦部掃描圖像也讓我們更容易接受這些研究的結論),任何合格的科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在理解人類大腦活動過程的道路上,我們才剛剛邁出小小的一步。2011 年,著名的神經(jīng)科學家V.S. 拉馬錢德蘭表示,目前我們對大腦的理解“大約相當于19 世紀人類對化學的理解,也就是說,不太多”。直到現(xiàn)在,情況依然如此。
不過,就連這個“不太多”也遠遠超越了過去兩千年來我們對大腦工作機制的理解。毫無疑問,10 年、20 年或者50 年后, 今天的許多研究和結論會被證明是錯的。這就是科學:你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提出一個假說,設計實驗或研究、利用已有的技術來證明或證偽自己的觀點,然后根據(jù)得到的結果歸納出結論。不過,這輪研究的浪潮*激動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努力探索了人類對世界的主觀體驗背后的生理學、化學和結構性過程。當你看到愛人的臉龐,或者站在船頭憑欄遠眺時,你的腦子里發(fā)生了什么?當你靈感勃發(fā),或者試圖戒癮的時候,哪些神經(jīng)回路會被激發(fā)?在大腦實時過濾、認知、闡釋環(huán)境信息的過程中,大腦自身也會受到環(huán)境的深層影響嗎?這些對大腦機制的理解能不能幫助我們激發(fā)創(chuàng)意、醞釀愛意、消除壓力、走向幸福?
如前所述,神經(jīng)學家正在利用現(xiàn)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類行為和情緒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為何,我們與水的互動卻被忽視了。(試試看:找一家*近的書店或圖書館,掃一眼那些關于神經(jīng)科學、心理學或心理自助的流行書目錄,看看有多少與水有關的東西。)所以,在本章中,我們將審視大腦與水有關的幾個重要方面。不過首先,我們應該談談腦科學的基礎知識。
第3章 幸福的神經(jīng)生物學基礎(節(jié)選)
在不同的研究中,我們反復看到,自然環(huán)境能提升我們的幸福度,而水又會進一步加強這一效果。
如果讓你說說幸福的定義,你會怎么回答?午后的河上之旅?工作上的成功?健康快樂的家庭?沖浪板和完美的海浪?與心愛的人約會?暖乎乎的寵物,就像漫畫家查爾斯·舒爾茨(“史努比”的創(chuàng)作者)那句名言說的一樣?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幸福的定義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感覺,而是能夠產(chǎn)生這種感覺的情景和條件。因為對個體來說,幸福是非常主觀的,而幸福的終極仲裁者總是“隱藏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安納說。1的確,我們所說的“幸福”通常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情緒。不久前,心理學教授兼計量心理學家(量化評估知識、能力、態(tài)度、個人特質(zhì)和教育的科學家)瑞安·T.豪厄爾在舊金山度過了一個“幸福”的周末,他這樣描述自己的體會:我沿著海灘漫步,感覺“安定”“精神煥發(fā)”“充滿活力”;野餐時“放松沒有壓力”;乘渡船前往天使島的路上看到的景色令我震撼;在農(nóng)夫集市上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歸屬感;整個周末我一直覺得和家人十分親近。這樣看來,“幸福”到底是這個周末的整體,還是說在此期間每一種單獨的體驗都是幸福?或者兩者皆是?
豪厄爾的體驗包含了哲學家們定義的兩種不同的幸福。**種是當下的體驗,也就是周圍的環(huán)境與當前的狀態(tài)帶來的積極情緒。亞里士多德將這種幸福定義為“快感”:通過感覺體驗到的愉悅。快感通常轉(zhuǎn)瞬即逝,在很多關于幸福的研究中,它表現(xiàn)為個人的情緒。不過,瑞安· 豪厄爾在農(nóng)夫集市上體驗到的歸屬感代表了幸福的另一種面貌——“*高善”,即生活本身的安康和福祉帶來的愉悅。就算愉快的情緒逐漸消失,*高善依然能夠繼續(xù)維持下去,并且有助于促進我們的主觀幸福感,即SWB,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神經(jīng)學家經(jīng)常用這個概念來衡量幸福。SWB由三個關鍵元素組成:正面效應(或情緒)、負面效應(不愉快的情緒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和生活滿意度(對生活是否愉快的整體感覺)。2歸根結底,人不會無緣無故地一直感覺幸福;在某些情況下產(chǎn)生適當?shù)呢撁媲榫w在所難免,這是健康的情緒響應。只要積極的情緒大體上能超過消極情緒,那么你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比較高——就像豪厄爾在那個周末里體驗到的一樣——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你的SWB 值達到了“幸福”的程度。
現(xiàn)在我們轉(zhuǎn)變一下話題,不再討論瑞安·豪厄爾有多幸福, 而是探究他為什么感到幸福——再推而廣之,探討人類的幸福從何而來,無論是當下的還是整體的。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就是比別人更幸福?認知生物學家拉迪夫· 科瓦克曾說,幸福“既有轉(zhuǎn)瞬即逝的感覺和情緒,也包含內(nèi)心深處永久保存的你有意識地珍視的東西”。我敢打包票, 你肯定認識那么一兩個“樂天派”,哪怕面臨困境,他們看起來也比別人開心;或許你還認識某個“不高興”,什么事兒他都只能看到陰暗面。當然,我們知道哪些情況能帶來“轉(zhuǎn)瞬即逝的感覺與情緒”,而且通常還能對它施加一定的影響,不過,這會改變我們整體的性格嗎?
說到這里,就得談到DNA了。實驗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肯農(nóng)·謝爾頓和戴維·施卡德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基準線”,它由三個因素決定:(1)由基因決定的幸福“初始值”;(2)在能帶來幸福的環(huán)境中生活;(3)選擇能帶來幸福的活動和行為。他們相信,我們的幸福等級大約有一半是由遺傳傾向決定的,環(huán)境(如生活的國家和文化,年齡、性別、種族等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包括過去的成功和失敗在內(nèi)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婚姻狀況、職業(yè)、健康和社會經(jīng)濟學地位等個人條件)的影響只有10%。另外40%的幸福來自我們通過有意義的活動追求的個人目標。
這看起來似乎很荒謬。為什么環(huán)境對幸福的影響這么小?首先,情景式的幸福感(相對于持久的幸福)非常短暫,轉(zhuǎn)瞬即逝。豪厄爾在海灘上散步時十分愉快,但要是他丟了鑰匙或者弄傷了腳,這樣的快樂可能馬上就會消失。第二,即使你可以改變部分環(huán)境(比如說住在哪里,做什么以及婚姻狀態(tài)),但你卻無法控制他人(過往的痛苦事件或文化環(huán)境)。比如說,如果豪厄爾小時候差點兒淹死,那么他在太靠近水的地方恐怕不會感到很愉快。不過,快感的習慣化會極大地沖淡情景式的幸福。“如果帶來快感的刺激一直持續(xù)下去,那么接受者的情緒響應會逐漸變?nèi)跄酥料А!笨仆呖嗽凇缎腋I飳W》(The Biology of Happiness)中寫道。豪厄爾**次在這片海灘上散步的時候,新鮮的環(huán)境會吸引他的全部感官,讓他覺得自己充滿活力。但是,如果他每天都在同一個地方散步,熟悉的風景 會降低他的投入程度,環(huán)境帶來的幸福感也會隨之減弱。結果, 他又將回到基因決定的幸福“基準線”附近。死亡或多次失業(yè)等重大事件可能永久性地降低我們的“幸福初始值”,不過, 有什么辦法能夠提高這個初始值嗎?
追求并達成個人目標,參加有意義的活動,這些因素有助于維持長期的幸福感。比如說,豪厄爾計劃參加自己*喜歡的慈善組織發(fā)起的跑步活動,每天在沙灘上散步是訓練計劃的一部分。或者說,他平時工作十分忙碌,難得有時間陪孩子,但他們每個周末都要一起去沙灘上玩一會兒。在這兩種情況下, 定期前往沙灘或許能夠更有效地增強他的幸福感,因為這個活動現(xiàn)在有了另一重意義和目的。此外,利他性的慈善類活動也能增強長期幸福感。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幸福會影響我們的基因。在*早期的此類研究中,北卡羅來納大學和UCLA 的科學家總結稱:“要問哪種幸福能夠*直接地對抗分子對映體(疾病促進基因的標志),從功能基因組的角度來說,答案是*高善。”4換句話說,雖然兩種類型的幸福互有交叉,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將幸福刻入基因,更高的追求和對他人的付出(*高善)比轉(zhuǎn)瞬即逝的愉悅(快感)更加有效,前者能夠減少與促進炎癥有關的生物學標記物,從而降低癌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我們會帶著孩子和他們的朋友去海邊玩一天,有時候是去沖浪,有時候會參加一些保護海洋的活動, 比如說清理海灘上的垃圾或者幫助小海龜,這是我們追求幸福的方式之一。這些活動包含了促進“整體幸福”的幾個關鍵元素:戶外、運動、追求目標、合作解決問題。
而且,比起環(huán)境來,我們對活動有更高的掌控力,因此,這種追求幸福的方式更簡單一些。不過,能夠促進幸福的活動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時間不長,具有偶然性,避免形成習慣(要是你成天都在海灘上泡著,那就別指望這還能提高幸福感);(2)適合你自己(如果你是個素食主義者,拒絕殺戮,不吃活物,那么你可能不適合釣魚);(3)可以長期堅持(你必須定期參加這些活動,不過每次都要有點兒變化,以免產(chǎn)生習慣性疲勞——比如說,換一條跑步路線)。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某些活動和環(huán)境天生就能帶來更多的幸福嗎?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某些體驗會帶來幸福,因為它們反映了“共通的心理需求”?——很多心理學模型都提出過類似的概念,例如亞伯拉罕·馬斯洛的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滿足需求模式,或者經(jīng)濟學家曼弗雷德·馬克思-里夫的生存/保護、影響、理解、參與、休閑、創(chuàng)造、認同、自由層級模式。5或者說,某些環(huán)境——無論我們是否能掌控它——就是能帶來幸福?
藍色思維:與幸福感相關的大腦模式與思維偏好 作者簡介
華萊士J.尼科爾斯,先后就讀于美國迪堡大學、杜克大學、西北大學,博士期間曾深入研究海龜,后轉(zhuǎn)向水科學與神經(jīng)科學的綜合交叉研究。
現(xiàn)在的尼科爾斯有多種身份,關注海洋生物和環(huán)境的科學家,海洋革命組織等公益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頗有建樹的科普作家——在 《美國國家地理》《新聞周刊》《科學美國人》《新科學家》 等知名媒體上刊登過文章和攝影作品。
2011 年,他在舊金山發(fā)起了首屆“藍色思維”大會,邀請了一群神經(jīng)學家、認知心理學家、海洋生物學家、 藝術家、保育者、醫(yī)生、經(jīng)濟學家、運動員、城市規(guī)劃者, 甚至房地產(chǎn)中介和和廚師,一起討論水與人類幸福感的關系。
至今,“藍色思維峰會”已經(jīng)舉辦到了第七屆,尼科爾斯博士始終堅持堅持以身作則,鼓勵人們直接與水接觸,親身體會人與水的親密關系和情感聯(lián)系。
《藍色思維》一書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出版后,先后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