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有舍有得是人生/梁實秋作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20019
- 條形碼:9787559620019 ; 978-7-5596-2001-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舍有得是人生/梁實秋作品 本書特色
《有舍有得是人生》深情講述了文學泰斗梁實秋,80余年的人生故事,感懷與智慧,以“雅舍寄閑情”“人生忽如寄”“舍得方歡喜”“寂寞是清福”為主題,描繪萬家燈火、文學評論、人生哲思,傳遞豁達灑脫的人生心境。
不管世風如何浮躁,生活如何艱難,都應保持一份高雅、恬靜和淡然,有舍有得,才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梁實秋作品 內容簡介
★啟迪三代中國人的心靈讀本,80年長銷2000萬冊
文學泰斗梁實秋經典散文精選集,80年長銷2000萬冊,被譽為“啟迪三代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華語文學經典,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底蘊,有廣泛的影響力
全書統分四大章節,“雅舍寄閑情”“人生忽如寄”“舍得方歡喜”“寂寞是清福”,全面展現文學泰斗梁實秋的創作才情和成就。
★書中傳達的人生態度發人深省,啟迪人心
《有舍有得是人生》是作家梁實秋80余年人生智慧的沉淀,傳達了豁達灑脫的人生心境,“敢舍才能得,愿舍才易得”的箴言對當代焦慮、浮躁的青年人啟發深遠。
★全書四色印刷,色彩豐富明快
配以20幅知名水彩畫家汪鈺元先生典雅插畫,給人以極致視覺享受。
有舍有得是人生/梁實秋作品 目錄
雅舍
書房
大街
談學者
唐人自何處來
學問與趣味
流行的謬論
純文學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
漫談讀書
樹猶如此
第二章 人生忽如寄
我在小學
記得當時年紀小
清華八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大學教授
考生的悲哀
寫字
好書談
曬書記
影響我的幾本書
甚有心得
第三章 舍得方歡喜
詩人
孩子
貓
舊
信
日記
牙簽
簽字
胖
名片
第四章 寂寞是清福
談禮
聾
讓
擠
謙讓
讓座
談謎
讀畫
書
音樂
有舍有得是人生/梁實秋作品 節選
雅舍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作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地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士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梁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曰,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地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瀠瀠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發,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證。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人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書房 書房,多么典雅的一個名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一個書香人家。書香是與銅臭相對的。其實書未必香,銅亦未必臭。周彝商鼎,古色斑斕,終日摩娑亦不覺其臭,鑄成錢幣才沾染市儈味,可是不復流通的布泉刀錯又常為高人賞玩之資。書之所以為香,大概是指松煙油墨印上了毛邊連史,從不大通風的書房里散發出來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蘭薰,也不是霉爛餿臭,是一股混合的難以形容的怪昧。這種怪味只有書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家才有書房。書香人家之得名大概是以此。 寒窗之下苦讀的學子多半是沒有書房,囊螢鑿壁的就更不用說。所以對于寒苦的讀書人,書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豪華神仙世界。伊士珍《瑯嬛記》:張華游于洞官,遇一人引至一處,別是天地,每室各有奇書,華歷觀諸室書,皆漢以前事,多所未聞者,問其地,曰: “:“瑯嬛福地也。”這是一位讀書人希求冥想一個理想的讀書之所,乃托之于神仙夢境。其實除了赤貧的人饔飧不繼談不到書房外,一般的讀書人,如果肯要一個書房,還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個來的。有人分出一間房子來養雞,也有人分出一間房子養狗,就是勻不出一間作書房。我還見過一位富有的知識分子,他不但沒有書房,也沒有書桌,我親見他的公子趴在地板上讀書,他的女公子用塊木板在沙發上寫字。 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主人應該擁有一間書房。書房的用途是度藏圖書并可讀書寫作于其間,不是用以公開展覽藉以驕人的。“丈夫擁有萬卷書,何假南面百城!”這種話好像是很瀟灑而狂傲,其實是心尚未安無可奈何的解嘲語,徒見其不丈夫。書房不在大,亦不在設備佳,適合自己的需要便是,局促在幾尺寬的走廊一角,只要放得下一張書桌,依然可以作為一個讀書寫作的工廠,大量出貨。光線要好,空氣要流通,紅袖添香是不必要的,既沒有香,“素腕舉,紅袖長”反倒會令人心有別注。書房的大小好壞,和一個讀書寫作的成績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監獄里寫的。 我看見過的考究的書房當推宋春舫先生的楬木廬為**,在青島的一個小小的山頭上,這書房并不與其寓邸相連,是單獨的一棟。環境清幽,只有鳥語花香,沒有塵囂市擾。《太平清話》: “:“李德茂環積墳籍,名日曰書城。”我想那書城未必能和褐木廬相比。在這里,所有的圖書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棟。我記得藏書是以法文戲劇為主。所有的書都精裝,不全是buckram(膠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裝訂(half calf,,ooze calf,,etc),燙金的字在書脊上排著隊閃閃發亮。也許這已經超過了書房的標準,微近于藏書樓的性質,因為他還有一冊精印的書目,普通的讀書人誰也不會把他書房里的圖書編目。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灣的書房,原名苦雨齋,后改為苦茶庵,不離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橫額是沈尹默寫的。是北平式的平房,書房占據了里院上房三間,兩明一暗。里面一間是知堂老人讀書寫作之處,偶然也延客品茗,幾凈窗明,一塵不染。書桌上文房四寶井然有致。外面兩間像是書庫,約有十個八個書架立在中間,圖書中西兼備,日文書數量很大。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么會掉進了泥淖一輩子洗不清!
有舍有得是人生/梁實秋作品 作者簡介
梁實秋
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北京大學教授,一生著作等身。
時而流連人間煙火,時而沉醉琴棋書畫,通曉天文地理,勘破世故人情。他的文字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卻在平淡樸實中流露幽默風趣,在嬉笑詼諧中彰顯溫厚大氣,融情趣、智慧、溫情于一爐,讀來如飲甘飴,彌漫著溫暖的情味與幽香。晚年懷故人、思故鄉的作品更為深沉濃郁,感人至深。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