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返本與開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71586
- 條形碼:9787010171586 ; 978-7-01-01715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返本與開新 內容簡介
滿學是研究滿族歷史與文化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自清初開始,逐漸涵蓋了滿族及東北少數民族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 語言、文學、藝術、科技、哲學、教育、習俗、倫理、道德) 等,迄今已成為靠前漢學( 亦稱“中國學” ) 三大學科之一的一門靠前性學科。大連民族大學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建校三十年來成為中國滿學研究和相關民族學研究的一塊重要陣地。本書稿分民族與宗教、經濟與管理、文學與歷史等三大部分,收納該校在滿學及相關民族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總結其學術傳統、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希望以此為契機,把中國的民族學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返本與開新 目錄
民族·文化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研究
——東北少數民族的經歷
推動民族地區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政策因素探析
族際互動模式:自發合作、契約合作與指導合作
——以遼寧對口支援新疆塔城地區為例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朝鮮族留守兒童研究
教育公平與人口較少民族和諧發展研究
民族地區生態狀況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四維路徑
人與自然適應狀態和互動關系的生態人類學闡釋
——基于達斡爾族農業發展個案的討論
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中的民族問題與民族事務治理
——以國家治理能力為分析
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文學解讀
多元文化格局下的錫伯族傳統文化
滿族與蒙古族語言文化互動研究
木占術
——一種被歷史塵埋的宗教文化形態
中西方伊斯蘭社會性別研究概述
近三十年來近代東北基督教研究綜述
支讖譯經高頻語素及相關語素項研究
從有機地球的猜想到當代地學思維的生態進路
文明的自然維度及自然觀的哲學演化進路
后形而上學與馬克思主義當代意義的雙重建構指向
——基于文化哲學的闡釋
歷史自由觀:馬克思對現代性自由觀的批判與揚棄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化路徑研究
民族地區黨的思想建設的理論創新
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村規民約略論
自治州及其轄區行政體制改革的困境與創新
第三人視域下故意侵權精神痛苦損害賠償責任的認定
軟件侵權的法律適用規則探究
——以產品責任為視角的分析
經濟·管理研究
我國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
浙江經驗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次區域經濟合作與邊境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跨國公司嵌入與我國開發區產業集聚的實證研究
我國民族地區資源詛咒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金融體系制度剛性與我國房地產融資的模式變遷
基于非對稱隨機波動模型的人民幣匯率波動特征研究
企業家聲譽對債務融資影響研究
從美國市場看中國制成品出口的競爭表現:1989—2009
中國與歐盟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研究
基于扎根理論的服務備件跨境物流協同系統研究
顧客綁定策略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
——以網絡零售行業為例
衛生衛星賬戶:ISIC口徑下醫療衛生服務統計擴展的有效途徑
我國通貨膨脹率的非線性動態行為研究
——來自MS-ARFIMA模型的新證據
評價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探討
符號誤讀與消費文化趨同化
關于線性季節加法趨勢預測模型的探討
業務問題還是會計問題
——東方航空巨額虧損事件分析
開辟企業環境業績評價研究新視角
企業合并會計核算思路之解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旅游業發展空間差異演變研究
杜爾伯特蒙古族那達慕旅游發展模式探析
我國旅游消費券發放的政策效應
會計準則變革對我國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
微博反腐的底層規制與頂層設計
文學·歷史研究
甲骨文時間表達式“A向B”研究
春秋筆法的內涵外延與本質特征
《呂氏春秋》的君臣和諧理念及其文學意義
陶淵明與嵇康、阮籍文學創作關系伸說
魏晉清言的修辭風尚及其美學價值
康熙帝與清初詞壇
1688—1690年康熙救助南下蒙古喀爾喀之新史料
清代佐領抬旗現象論析
東北抗日將領指揮作戰藝術研究
——寫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之際
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內涵及相關問題
民族高校民族文獻數據庫建設探討
1930:魯迅的都市寫作及其對“假知識階級”的批判
“詩意”的幻滅:中國游記與近代日本人中國觀之建立
善惡誰人有,莫問往來人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與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之藝術追求
新中國文學中的日本人形象
——基于教科書收錄作品的考察
論大學新聞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性特點
論白潤生少數民族新聞研究的文化觀
傳媒生態變遷背景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價值取向
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媒體的社會功能與定位
功能翻譯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民族學方法
——以赫哲族史詩“伊瑪堪”英譯文本為例
民族學學術著作外譯模式
——基于《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研究》英譯實踐
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角色
指稱理論:從確定性向相對性的發展與演變
語言游戲思想關照下的翻譯研究
投胎轉世、精魂猶存
——評《無名的裘德》新譯本
五個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案例的調查與分析
多學科整合在《英語學習與交際大詞典》中的體現
論詞匯與語法的一體性
——語料庫語言研究給予的啟示
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研究(代跋)
返本與開新 節選
《返本與開新:大連民族大學建校30周年學術文集1984-2014》: 三、合作共贏:各民族共同發展,共享現代化成果 塔城地區各民族形成了自發合作的傳統。然而,伴隨著自發合作向以契約合作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合作模式轉變,由于各民族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特點不同,特別是區域差距、職業差異和收入差異,已成為影響族際合作的主要障礙,并帶來族際合作中的不對等競爭,使少數民族難以融人到現代化建設中。至今,塔城地區7縣(市)中有1個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126個扶貧工作重點村,農村貧困人口6萬多人,其中,絕大部分貧困村分布在牧區。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國家或政府引導下設計和協調族際之間的合作,就不可能使各民族以彼此大致相當的競爭能力,并在公平的競爭條件下參與到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 合作,既是理論問題,也是現實問題,關系到民族關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塔城地區位于北疆地區伊犁、阿勒泰的中間位置,有漫長的邊境線,對整個北疆地區邊防穩定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在特殊的歷史、地理、人文條件下,塔城地區形成了新疆獨具特色的多民族互動結構特征。遼寧支援塔城,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價值觀,逐步縮小民族之間結構性差異,加深彼此在公共生活領域中的交流合作,為族際合作共贏模式創造條件,使塔城成為民族團結示范區。 1.提供公共物品,保障農牧區合作能力 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樣,“從游牧到定居的轉變,只完成了**階段的任務,而本質的階段任務仍然沒有完成。這包括牧區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生存觀念等”。①新一輪對口援疆,把北疆的重點放在“定居興牧”工程上,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遼寧對口支援塔城地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和“增強受援地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將70%以上援助資金用于民生改善項目:一是災后重建。如2010年春天,塔城地區遭遇了60年不遇的融雪型洪水災害,四縣市近8000戶農牧民住房被沖毀。在遼寧省重點支持下,7451戶農牧民告別了低矮破舊的泥土房,搬進寬敞明亮、安全溫暖的新住宅;二是公共服務。遼寧對口援建裕民縣**中學宿合樓、食堂綜合樓、裕民縣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及設備購置、額敏縣人民醫院醫療設備購置、托里縣供熱項目、塔城市第六中學改擴建項目、塔城市左公路西延工程、塔城市阿不都拉水源城區供水工程等。通過援助,牧民在原地享受現代生活,實現了生產生活上的跨越。如,遼寧省為哈拉賽村實施了整村搬遷,新建住房81套,房內設有廚房、浴室、衛生間,并配套建設了衛生室、培訓中心、雙語幼兒園、超市,已初步具備中心城鎮的基本功能,為下一步推進產業合作、增加牧民收入創造了條件。從“定居”到“興牧”,關鍵在于改變牧民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分散經營狀況,提高牧民組織合作化程度,做大做強一批畜牧業龍頭企業,使牧民參與到現代農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在合作中學會現代種養技術,形成以地養畜、以牧養農、農牧聯動、草畜結合的農牧協調發展局面。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