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86458
- 條形碼:9787213086458 ; 978-7-213-08645-8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本書特色
作為“復雜經濟學”的創始人,布萊恩·阿瑟在本書中匯集了多年對復雜經濟學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可以歸結為:經濟不一定處于均衡狀態,演繹推理將被歸納推理所取代。
這是一本見證“復雜經濟學”成長的著作,你將看到“復雜性思維”在經濟學領域是如何發展起來并形成一門嶄新的學科。
詳細討論了“愛爾法魯酒吧問題”和“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場”兩個重要項目。
關于技術是什么以及技術是如何進化的,布萊恩·阿瑟提出了“組合進化”的概念,并進而討論了路徑依賴和技術鎖定。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見證“復雜經濟學”成長的著作, 你將看到“復雜性思維”在經濟學領域是如何發展起來并形成一門嶄新的學科。詳細討論了“愛爾法魯酒吧問題”和“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場”兩個重要項目。關于技術是什么以及技術是如何進化的, 布萊恩·阿瑟提出了“組合進化”的概念, 并進而討論了路徑依賴和技術鎖定。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前言
了不起的阿瑟
張翼成
瑞士弗里堡大學終身教授,新經濟體系的奠基之作《重塑》作者
很興看到布萊恩· 阿瑟的大作《復雜經濟學》由湛廬文化介紹給中國讀者了。阿瑟是復雜科學圣地圣塔菲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與其他批評主流經濟學的經濟學家不同的是,他曾在主流經濟學領域獲得過很的地位與成就。比如他三十出頭就被聘為斯坦福大學的終身教授了,而且他關于經濟發展路徑依賴的研究成果對當代的主流經濟學有非常大的影響。的諾獎獲得者之一肯尼斯· 阿羅(Kenneth Arrow)就曾經發表文章為阿瑟鳴不平:保羅· 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獲獎的工作其實比阿瑟晚一年以上,有抄襲之嫌,但是阿瑟加入了反主流陣營,所以與諾獎失之交臂。好了,不扯遠了,哪個圈子沒有黑事呢?
我在22 年前應邀去圣塔菲短住,令我難忘的就是住在阿瑟喜歡的愛爾法魯吧屋后(一年后發生火災,現在重建了),再一個就是結識了幾位重量級學者,當時談得比較愜意的就是阿瑟。他當時介紹了他與那個酒吧同名的新作。該工作的新思路讓我茅塞頓開,從此與經濟現象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回到瑞士一個月之后,正好有個新報名的博士生達米安· 沙萊(Damien Challet)要開題。我就說咱們物理人應該把阿瑟的思想換個形式實現,然后兩個月后我們就發表了《少數者博弈論》。沒想到該文發表以后,數以百計的物理人也發現經濟現象太誘人了,然后就有了經濟物理這個新領域。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當年阿瑟的啟蒙,經濟物理等領域會像這樣嗎?
本書是阿瑟對他一生工作的總結,與其說是總結,倒不如說是反思。他清楚地認識到人們對經濟社會現象的認知是很有限的,這一點他與庫恩· 索羅斯一致。他以此為出發點分析經濟現象,尤其是企業如何創新發明。他與主流經濟學的極大區別是信息極不完備,而且不可能有什么平衡態的。受他的思路啟發,我們也在湛廬文化出版了新書《重塑》。與阿瑟不同的是我們僅僅關注消費市場,沒有探討更大范圍的意義。但底層的哲理是一脈相承的。
相信阿瑟這本《復雜經濟學》會惠及國內各行各業的讀者大眾,在對主流經濟學摧枯拉朽的批判中,在建立一個大的新理論框架過程中,此書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燈。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目錄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節選
布萊恩·阿瑟訪談錄
經濟學領域正經歷著100 多年來*為深刻的變化。
埃里克· 拜因霍克
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復雜性時代。
理查德· 霍爾特、小巴克利· 羅塞爾和戴維· 科蘭德
問:經濟學領域究竟發生了什么?
答:經濟學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經濟學家們認為,他們的標準方法,即新古典經濟學,已經嚴重脫離了現實。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人們是超理性的,在一個靜態的、均衡的中進行決策。然而,經濟學已經發生了分化,許多經濟學家著手尋找更加現實的假設。因此,我們看到了行為經濟學、收益遞增經濟學、進化博弈論的出現。復雜經濟學也是如此。
問:那么,什么是復雜經濟學呢?
答:復雜經濟學是看待經濟的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復雜性其實是席卷了所有學科的一場運動,而不僅僅是一個研究課題。復雜是指組成的多個元素,要適應或響應這些元素自己創造的模式。復雜中的元素可以指元胞自動機中的元胞,或指交通中的汽車,前者會對相鄰單元的狀態做出反應,后者會對它前面或后面的汽車做出反應。當然,“元素”及它們所響應的“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各不相同。但是無論如何,元素必須適應它們共同創造的,即總體模式。在這里,時間通過調整和變化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隨著元素做出的反應,總量發生變化;而隨著總量的變化,元素又重新做出反應。
經濟中自然會出現復雜。經濟行為主體,不管是銀行、消費者、企業,還是投資者,都會不斷調整自己的市場行動、購買決策、價格,并做出預測,以便適應所有這些市場行動(或決策、或價格、或預測)所共同創造的市場形勢。所以,復雜經濟學是看待經濟的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經存在200年了。復雜經濟學實際上是一種關于正在涌現的事物的經濟學,它關注模式形成、結構變化、創新,以及永遠的創造性毀滅的后果。
問:復雜性觀點是否有邏輯基礎?
答:當然有。正如我所指出的,經濟中的參與者要不斷地調整他們的市場決策、策略和預測,以適應這些行動(或決策、或策略、或預測)共同創造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情況下,理論經濟學家很自然地就會去研究經濟行為主體所創造的模式的展開。但是這顯然是復雜的。因此,為了得到解析解,歷史上的經濟學選擇了簡化問題的道路。它反過來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行為導致了這樣一種結果或模式,該結果或模式又導致了沒有任何經濟行為主體愿意去改變這種行為。換句話說,歷史上的經濟學提出的問題是,經濟中的何種模式看上去是處于均衡狀態的,即與創造它們的微觀行為(或行動、或策略、或預期)是一致的。因此,一般均衡理論問的是:生產和消費的商品,在什么價格和什么數量上是與所在經濟體的各個市場的價格和數量的整體模式相一致的,不會產生改變的激勵?經典博弈論問的是:在給定對手可能選擇的策略、行動或分配的前提下,什么樣的策略、行動或分配是一致的,即對于一個行為主體來說,在何種標準下是*好的反應?這也算得上是研究經濟學的一種比較自然的方法,卻是“收益遞減”的。
因此,很自然地,我們試圖這種均衡方法,追問這樣一個問題: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是如何不僅于與它所創造的總體模式相一致的?或者,這個問題就是,經濟行為主體的行動、策略或預期通常是如何對它們所創造的模式做出反應的,而且還可能內生地隨它們創造的模式的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我們很自然地要問,當經濟不處于穩態時,即不處于均衡狀態時,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這就是復雜經濟學。在這個更一般的層面上,我們也許可以推測,經濟運行的模式可能會在足夠長的時間后穩定下來,收斂到一個簡單的、均質的均衡狀態。但也可能是這樣:它們表現出不斷變化的、永遠新奇的行為模式。它們可能會呈現出穩定狀態下不會出現的新現象。
問: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復雜經濟學和非均衡經濟學密切相關呢?
答:是的。它們密切相關。事實上,我有時寧愿選擇非均衡經濟學這個術語。“復雜經濟學”這個術語,是我在1999 年為《科學》雜志撰寫的一篇關于“復雜經濟學”的文章中創造的。當時編輯要求我為這種新的經濟學方法命名,所以我稱之為“復雜經濟學”。我稍微有點后悔。“非均衡”強調中斷和破壞,這源于經濟行為主體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而不斷進行的調整;“復雜”則強調經濟行為主體對其他經濟行為主體所導致的變化的反應。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
問: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也是密切相關的,是不是?
答:是的。在復雜性方法中,你不能假定經濟行為主體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確定的。這是因為,經濟行為主體根本不知道其他經濟行為主體可能會如何做出反應。他們不知道別人怎么看待同樣的問題。因此,這是真正奈特(Knight)意義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意味著,經濟行為主體需要“認知地”構建他們的問題,即必須“理解”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就將我們帶入了認知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
問:你是怎么進入這個領域的?
答:在整個20 世紀80 年代,我一直在努力研究收益遞增經濟學。現在,收益遞增經濟學是復雜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當時我在斯坦福大學工作。1987 年,肯尼斯· 阿羅邀請我去圣塔菲研究所參加一個會議。當時,圣塔菲研究所才剛剛起步。一年后,我又回到圣塔菲研究所,領導一個名為“作為一個不斷進化的復雜的經濟”的研究項目。這其實就是圣塔菲研究所的正式的研究項目。我們開始追問這樣一個問題:經濟失衡時會是什么樣子?在這個研究項目中,我有一些非常的同事:概率理論家戴維· 萊恩(David Lane),物理學家理查德· 帕爾默(RichardPalmer),理論生物學家斯圖爾特· 考夫曼(Stuart Kauffman),計算機科學家約翰· 蘭德(John Holland)。弗蘭克· 哈恩(Frank Hahn)、肯尼斯· 阿羅(Kenneth Arrow)和湯姆· 薩金特(Tom Sargent)則是訪問研究員。從這個研究項目開始,復雜經濟學成長了起來。當然,當時還有其他一些人也是這種新的經濟學方法的建設者,在這里我想特別提一下以下學者的名字:彼得· 艾倫(Peter Allen)、羅伯特· 阿克斯特爾(Robert Axtell)、埃里克· 拜因霍克(Eric Beinhocker)、喬希· 愛潑斯坦(JoshEpstein)、多因· 法默(Doyne Farmer)、阿蘭· 基爾曼(Alan Kirman)和李· 特斯法齊(Leigh Tesfatsion)。現在, 這種經濟學研究進路已經蓬勃發展起來了,涌現了許多非常活躍的年輕學者。這都要追溯到圣塔菲研究所*早在這個領域做出的持續努力,而且很多方法也是在圣塔菲研究所*先出現的。
問:這種強調非均衡性和復雜性的觀點,在經濟學中是否已經有一段悠久的歷
史了?
答: 在經濟學中,這種思路其實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我們正在探索的許多主題,如創新、中斷、顛覆、在真正意義上的不確定性情況下的決策等,在熊彼特、凡勃倫、哈耶克、沙克爾,以及許多其他經濟學家那里,都曾經被研究過。它們并不是經濟學中的新問題。所不同的只不過是,我們現在可以更加嚴格地對這些主題進行研究。我們擁有了更多、更強大的工具,包括更復雜的概率理論,我們還可以在嚴格的控制下進行計算機實驗。
問:你曾經談到過,在經濟學領域有兩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它們是哪兩個?
答:首先是經濟內部的配置(allocation)問題:在市場內部和不同市場之間,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及它們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由一般均衡理論、貿易理論和博弈論等偉大理論來代表。其次是經濟內部的形成(formation)問題:經濟開始是怎么出現的,又是怎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長起來并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的?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體現在關于創新、經濟發展、結構變化,以及歷史、制度和治理在經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思想上。配置問題現在已經被理解得比較充分,而且也已經度數學化了。但是對于形成問題,經濟學界現在的理解還很少,也幾乎沒有數學化。復雜經濟學要研究的正是經濟中結構的形成,因此它對形成問題和配置問題同樣關注。
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 作者簡介
布萊恩·阿瑟
經濟學家,研究經濟正反饋機制的先驅。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和運籌學博士學位,37歲就成為斯坦福大學*年輕的經濟學教授。
1987年獲得“古根海姆獎”,1990年獲得“熊比特獎”。
1987年進入圣塔菲研究所,投身于跨學科的復雜性科學領域。1988年,主持圣塔菲的研究項目。他是圣塔菲的元老級人物,也是復雜性科學的奠基人。他因成績突出而榮獲首屆“拉格朗日獎”。
對技術與科學、經濟之間的關系,他見解獨特,是一位技術思想家。
2014年,由湛廬文化引進出版其著作《技術的本質》(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