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3525
- 條形碼:9787100123525 ; 978-7-100-1235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內容簡介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立足于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對甲午戰爭的來龍去脈進行介紹。作者弗拉基爾可謂意大利的“中國通”,他認為,清在朝鮮問題上的失策,給日本入侵朝鮮提供了外交上的把柄。同時,日本在軍事裝備和技能以及指導思想上的變革遠遠超過了中國,從而為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該書出版于1896年,可以說是早集中介紹甲午戰爭歷史的西方圖書之一。盡管該書對日本不乏贊許之處,更沒有揭露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燒殺行徑,但是卻具有較大的史料價值,可以看出日本為了準備侵華戰爭,是如何利用所謂的公法來取得西方國家的默許,從而步步使中國陷入外交上的孤立。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目錄
章 三國歷史關系的梗概
忽必烈大汗艦隊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
第二章 朝鮮近代歷史梗概
第三章 戰爭爆發前的突發事件
刺殺金玉均
東學黨
中國陸軍
中國海軍
日本陸軍
日本海軍
第二部分 朝鮮戰役
章 戰爭爆發
日軍攻占朝鮮王宮
豐島海戰
第二章 次軍事行動
牙山之戰
宣戰
亞瑟港和威海衛前的海軍
第三章 平壤之戰
初步敘述
混成旅的行動
朔寧支隊的行動
主力師團的行動
元山支隊的行動
平壤和中國軍隊
……
第三部分 中國會戰
結尾
附錄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節選
不要認為中日戰爭是兩個奇特國家之間的遠距離較量中的一場;只有為了滿足對陌生事物有好奇心的讀者,才對中日戰爭感興趣。這場戰爭是一個已經產生重大影響,并且有望產生更大影響的事件,而且被列為本世紀重大事件之一。事實上,從其規模、性質以及影響的持續性來看,我們認為它將成為本世紀的重大戰爭。在**次戰斗發生后的幾個月里,我們發現這場戰爭迅速地改變了公眾的看法。日本——一個被嘲笑為可憐的小精靈——總是模仿任何事物,盡管這種模仿是一種矛盾的、浮躁的模仿,而且是沒有任何結果的、孩子般的模仿。世界震驚地發現這個被認為只是“徒有其表”的文明國家已經擁有了與歐美實力相當的海軍和陸軍。它的勝利因無法想象而更加輝煌。那些研究遠東,形成西方對遠東的認識的嚴肅作者,沒有一個考慮到日本的軍事力量;所有重要的關注都集中在中國,中國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聯盟,唯一有足夠力量可以抵制俄國在遠東軍事擴張的國家。所有這些文章都是關于中國這個東方巨人潛在的軍事力量,而日本卻被視為風情畫意之國。
從這些資料中形成自己觀點的人們認為,這場戰爭在開始的時候是可笑的。他們禁不住嘲笑小小的日本膽敢跟中華帝國較量的念頭(但他們忘了大部分歐洲國家,無論在人口上還是在幅員上都不及日本)。而且,當考慮到兩種力量在數量上的不同時,這些普遍性的謬誤就貌似成理。數量比質量更容易使人判斷,因為它不需要耗費更多的腦力。那些研究日本歷史的人,用仔細的眼光,哪怕是短短一瞥,走遍這個國家的人,了解受過教育的日本人的人,對這場戰爭的前景形成一種大不相同的認識。他們指出,日本一直是一個好戰的國家,日本人甚至阻止了處于巔峰時期的蒙古人對日本的占領,日本在*近二十年里所完成的進步不是虛假的,而是擴展到整個民族和整個國家的進步;在另一方面,中國從來就不喜歡戰爭,它在本世紀與歐洲軍隊相遇時,就總是扮演一個可憐的小角色。然而,即使是*欽佩日本的國家以及日本政治家們,都沒有料到日本會取得一系列如此輝煌的勝利。
沒有人懷疑日本軍人們的勇敢,但是這場戰爭向世界展現了日本陸海軍將領們的戰略能力和冷靜。為了公正地評價日本的優點,了解它吸收外國文化的速度,有必要記住目前這場戰爭是日本在*近三百年的對外戰爭中,首次嘗試采用西方新式武器和戰術。盡管如此,每一樣東西都應用得嫻熟,仿佛是在進行常規軍事演習。但是,平心而論,有一點要多加注意,在朝鮮和滿洲進行作戰所需要的兵員、武器彈藥和戰爭物資等,所有這一切都必須通過海上運輸,這對日本的運輸系統來說困難重重,但是日本人冷靜地面對這些困難,沒有費任何力氣就克服了這些困難。有機會得以目睹大批日軍登陸的場面的歐洲軍官們承認:訓練有素并得到有效運輸保障的西方軍隊是不會比日本軍隊做得更好。
這些意想不到的勝利的秘訣可以從日本古代和當代的歷史中窺見一斑。幾個世紀以來,島國的孤立和封建制度使日本人養成忠誠的情感,堅定不移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首領,由此而發展成為一種英勇的堅韌不拔的和好戰精神。在*近二十五年中,日本引入各項先進科學和西方先進事物。由此, 當日本決定將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對外戰爭時,它已經擁有一批為效忠天皇和維護國家尊嚴而隨時準備樂于邁向死亡的軍人,還擁有得益于從西方數百年來的戰爭所獲取的經驗,學習在拿破侖(Napoleon)和毛奇(Moltke)時代臻于完善的軍事學的軍官和將領。
日本還從與它毗鄰的中國及與中國的長期交往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它從中國接受了早期文明和文字。這些獨特的中國文字——它們表達的是意思而不是讀音,就好比阿拉伯數字,從芬蘭到葡萄牙,它們的意思相同,讀音不同—能使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即使在他們不能讀出一句話的情況下,也能看得懂中國人的書籍和文章。這種共同的文字媒介不僅有利于研究敵對國家和敵軍,而且在作戰過程中有數不盡的好處。所有通過文字來傳輸的信息都可以輕易地獲得,既不必擔心錯誤,又不需要解釋,唯一需要的則是與文盲和無知的人進行溝通。這種快速獲取信息的方法在戰爭中可以獲得很大的好處,每一種知識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日本在對中國的戰爭中,取得了比英國和法國更大的勝利。
當我們關注日本軍隊輝煌勝利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日本軍隊的輝煌勝利是由中國的相應弱點所激發的。這個國家,雖然擁有悠久的歷史,卻很少擁有輝煌的軍事勝利:它經常被比它小的民族征服。在兩個半世紀前,它被一個強悍的北方少數民族——滿洲所征服。中國人的教育和公眾的觀點都傾向于不鼓勵任何國家好戰的傾向。軍人職業受到歧視;身列軍人階層的滿洲官吏級別通常低于文職;兵丁被認為是*下等的人,也是一種不體面的稱呼,而且也不適合當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士兵不甚勇敢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他們總是不情愿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對他們的貢獻不屑一顧的祖國。他們的餉銀少得可憐,而且經常被狡詐的上級所克扣;對于殘廢和陣亡的士兵來說,撫恤金也少得可憐,甚至不提供醫療救護和對傷員的照顧。一場戰爭的結束對于在危險時刻匆匆入伍的人來說,通常就意味著被遣散。
中國的下層階級也不喜歡戰爭,而且也不被鼓勵好戰。上層階級對西方文明幾乎一無所知并且厭惡它,他們把它的到來視為他們寡頭政治衰落的一種先兆。他們認為,他們的體制得以存在的唯一希望就是使老百姓繼續處于愚昧狀態。這不僅發生在其他國家,而且發生在中華帝國的其他省份里。所有謀取自由的嘗試完全被窒息;不允許修建鐵路,甚至也很少在國內修建良好的普通道路,以至于水路就成為能游遍中國更多地方的普遍方式。在知識領域中甚至更加糟糕:大部分所謂有學問的中國人,他們的無知是不可想象的;他們缺乏在西方被認為是受教育者所**的,已經在徹底改變歐美人思想的所有科學分支中產生清晰的普遍原理的數學教育。在中國,唯一的軍事考試則是拉硬弓、舉重和劍術。
如果我們留心所有這些同時制約兩國行動的事實,我們就會發現這場遠東戰爭不單純是一場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過去和現在,西方文明和衰落的古老東方文明的零星幸存者之間所進行的一場戰爭;是阿伽門農(Agamemnon)在特洛伊(Troy)戰爭中運用的戰術和毛奇所能構想出的戰術之間的碰撞。
雖然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過去的勝利者,但我們不要認為它會持久地扮演它的角色:它對古代世界的崇拜與其說是對昔日偉人的一種由衷依懷,不如說是為了避免變革所帶來的困境的一種遁詞。它從不遵循過去偉人們的教導行事,世界上可能沒有哪一個國家如此缺乏古代遺跡—而事實上它們簡直可以說是完全缺乏。而且有必要消除因無知而產生的錯誤認識:中國從未改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經歷過這么多的政治變遷興衰。它的歷史包括二十四個朝代,許多朝代是在外族的血腥征服下才得以建立的。每一次政治變遷帶來的是服裝、習俗以及內部管理上的重要變革。一般人認為日本可能比中國更加保守,因為它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只有一個朝代,內部的變遷遠遠少于它的鄰國;同時它崇拜古代偉人,他們的英雄事跡仍存在于現在民眾的心中。
關心遠東的作家普遍把著重點放在將來會威脅世界的不可思議的和讓人畏懼的過程——“中國的覺醒”。這些關于未來的推測使他們無法認識到將來真正要發生的事情——日本的覺醒:這是一個種族的現象,日本已經在那美麗的海上故鄉沉睡了幾個世紀,一串串的島嶼讓人想起了希臘,它幾乎被周圍世界所遺忘,除了偶然到來的佛教傳播者、朝鮮藝術家或者被波濤丟過來的歐洲人;它突然喚醒了一種意識,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堅信自己將成為一個輝煌而光榮的國家。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作者簡介
弗拉基爾,1856年生,原名Zani Hind Volpicelli,弗拉基爾(Vladimir)是其筆名。1881年人中國海關供職,1899年辭海關職,1905年任意大利駐廣州及香港總領事,1 920年退休后在上海居住,1936年卒于日本長崎。弗拉基爾長期研究中國問題,其著作有《中國的白銀問題與物價的波動》 (The Silver QuestioiChina and the Fluctuations of Prices)(1896), 《俄國向太平洋的擴張與西伯利亞鐵路》(Russia othe Pacific and the SiberiaRailway)(1899)及《漢語音韻學》(Chinese Phoogy: AAttempt to Discover the Sounds of the Ancient Language and to Recover the Lost Rhymes of China)(1906)。
孔祥文,女,遼寧大連人,歷史學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現任職于文化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長期從事清史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