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李白研究》集萃-(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69033
- 條形碼:9787546169033 ; 978-7-5461-690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李白研究》集萃-(上下冊) 內容簡介
《集萃(套裝上下冊)》分上下冊,主要內容包括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關于李白離開永王軍的時間問題——以《南奔書懷》詩為中心,李白交游考錄三題,李白長流夜郎新考,李白流夜郎的法律分析,李白東魯寓家地考,從兗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東寓家地點,關于李白之死和墓及其后人的幾個問題,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譜牒學問題,李白與三峽若干問題辨析,再論李白不卒于寶應元年,從杜甫詩論測李白生平的一些問題,唐代流人制度與李白的流放,關于李白與安徽的五個問題考論,李白再次人越之緣由與賀知章之影響,李白與許氏婚姻推論,李白郎陵學禪考,文學研究的創新仍應以文獻及其解讀為基礎——以李白與科舉相關問題為例的分析,等。
《中國李白研究》集萃-(上下冊) 目錄
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
關于李白離開永王軍的時間問題
——以《南奔書懷》詩為中心
李白交游考錄三題
李白長流夜郎新考
李白流夜郎的法律分析
李白東魯寓家地考
從兗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東寓家地點
關于李白之死和墓及其后人的幾個問題
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譜牒學問題
李白與三峽若干問題辨析
再論李白不卒于寶應元年
從杜甫詩論測李白生平的一些問題
唐代流人制度與李白的流放
關于李白與安徽的五個問題考論
李白再次人越之緣由與賀知章之影響
李白與許氏婚姻推論
李白郎陵學禪考
文學研究的創新仍應以文獻及其解讀為基礎
——以李白與科舉相關問題為例的分析
論李白的散文
論李白詩的飄逸風格及其成因
李白《梁甫吟》解
盛唐時期歌行的發展
——以李白的**人稱歌行為中心
李白《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為偽作
魏晉審美觀與李白詩歌
李白詞辨證稿
論李白詩歌的美學特征
關于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中的諷喻表現
——以比喻論為中心
從五言樂府詩看李白革新詩歌的實績
李白飲酒詩中的生命價值取向
“贈給妻子的詩”與“愛憐妻子的詩”
——論李白和杜甫詩中的妻子形象
從情意模式角度看李白絕句的成就
李白五律的藝術成就
李白獻賦考
充滿現實感的歷史世界
——論李白的詠史懷古詩
李白的詠史詩及其審美價值
李白《貞義女碑》考辨
李白詩文理論和創作中對幾種固定范式的承傳
李白詩中的“自然”意識
李白贈孟浩然與黃鶴樓送孟詩的年序問題:
論李白《大鵬賦》的主旨
——兼談大鵬意象的演變
命運與性格的對話方式
——李白詩中的牢騷
李白《白頭吟》考辨
李白擬古詩的詩學意義
——以李白“著題擬古詩”為例
論李白的詩序
論李白樂府詩的創作思想、體制與方法
……
(下)
《中國李白研究》集萃-(上下冊) 節選
《集萃(套裝上下冊)》: 李白流夜郎,到沒到達夜郎?對此,學術界持“未至”論者顯然占了絕大多數。根據是李白詩《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半道雪屯蒙,曠如鳥出籠”、《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去歲左遷夜郎道……今年敕放巫山陽”以及其他。而所有這些似乎又全都能夠在《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高峰晚還題壁》(以下簡稱《自巴東舟行》)一詩中得到印證。“半道放還”、“敕放巫山陽”自不必說,其他如:①李白自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始流,于乾元二年(759)三月到巫山陽遇赦,一共江行一年又三個月,正好是“海月十五圓”;②李白一生兩次出蜀,“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還”字,表明《早發白帝城》是遇赦東還時所作,與《自巴東舟行》為同時之作;③《自巴東舟行》云:“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唐宋詩醇》說這首詩“詞意沉郁”,這與李白流放途中盡是愁、盡是悲的心境完全一致,等等。 實際上,上述幾條理由均不能成立。就拿“半道”和“巫山陽”來說吧,晚清黎庶昌《李白至夜郎考》就另有解釋:“半道”不是指流途而是指期限;“巫山陽”意謂巫山以南地區,即指夜郎(轉引自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李白年譜簡編》)。再說,前面已經指出,李白流夜郎首途的時間是乾元元年(758)春。這樣,“海月十五圓”也就失去了意義。至于講到“憂”“愁”什么的,李白蜀中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有“愁倚兩三松”,《登錦城散花樓》就有“極目散我憂”,《唐宋詩醇》所謂“詞意沉郁”,即使說得對,其實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下面,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自巴東舟行》與《早發白帝城》是不是作于同一時期。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自巴東舟行”的“巴東”,指的是夔州,而不是別的什么地方。夔州的前身為春秋時期庸國的魚邑。秦置魚復縣。西漢沿置。王莽時公孫述改魚復為白帝。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劉璋分巴郡置永寧郡;建安六年(201),改永寧為巴東郡,治白帝。章武二年(222),劉備改白帝為永安。晉改白帝為魚復。西魏改魚復為人復。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巴東郡,治人復。唐武德元年(618)改為信州,二年(619)又改信州為夔州;天寶元年(742)改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夔州。《舊唐書·地理志·夔州》云:“奉節漢魚復縣,屬巴郡,今縣北三里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為永安郡,隋為巴東郡,仍改為人復縣。貞觀二十三年(649)改為奉節。”這就是說,自劉璋置巴東郡、治魚復,歷經蜀漢、晉、宋、齊、隋,直至唐天寶元年,計五百余年,巴東郡轄縣雖有變化,郡名卻相繼沿用,基本不曾改變;治所雖屢易其名,也始終不曾挪動地方。可見,自“巴東”舟行,也就是自“白帝”舟行,也就是自“魚復”“人復”“奉節”“夔州”舟行。 明白了“自巴東舟行”即是“自白帝舟行”,那么《早發白帝城》與《自巴東舟行》不是同一個時候的作品,也就不言而喻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說明朝發暮至,中間不曾停留。而“自巴東(即白帝)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高峰,晚還題避”之后,李白滿可以方便行事,朝辭巫山彩云間,大可不必舍近求遠,再逆水行舟35公里,跑回去向白帝城的彩云告別。 如果李白一生只有兩次出蜀,《早發白帝城》是遇赦放還途中所作,那么《自巴東舟行》就應該是初出蜀時的作品;如果《早發白帝城》是放還途中所作,《自巴東舟行》不是初出蜀時的作品,那就應該考慮一下李白流夜郎之前是不是還有一次人蜀。 總之,《自巴東舟行》對“未至夜郎”論的種種支持,全都不能成立。 順便說一下,唐代夔州還有個巴東縣。巴東縣本漢巫縣地,北周天和三年(568)置樂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巴東縣,唐沿置。有人以為“自巴東舟行”的巴東指的是巴東縣。只是巫山在巴東縣上游57公里,白帝城又在巫山上游35公里(中間隔著一個瞿塘峽)。如果是自巴東縣舟行,則舟行路線于情理不合,并且也不是一天的路程。顯然這種意見也不能成立。 唐律對于發配遣送流犯,有著種種明確而具體的規定,特別是時間上的限制極為嚴格。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