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半夏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119394
- 條形碼:9787556119394 ; 978-7-5561-1939-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半夏河 內容簡介
《半夏河》是申賦漁繼《匠人》后創作的又一部關于傳統鄉村記憶的散文集,作為“個人史三部曲”的終篇,申賦漁以“少年大魚兒”的視角,講述申村的人文掌故、鄉鄰之情和漸漸消失的鄉風鄉俗。二十五段往日故事,串連起對中國鄉村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的珍貴記憶,意在表達“人需要靠著記憶的美好來對抗粗糙的現實、焦灼的心緒和糾結的情感”。
半夏河 目錄
引子
1廣播
2草屋
3死亡
4花生
5黑紗
6小照
7洗澡
8賭博
9電影
10奶奶
11帽子
12看青
13理想
14出走
15木偶
16豬草
17升旗
18龍燈
19住校
20斗雞
21補丁
22唱書
23詩人
24落榜
25離家
后記
半夏河 節選
賭博
在故鄉那條長長的小路上,“桂頭”曾經陪了我很長時間。他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好的朋友,比我大一歲,是我的鄰居。穿過我家東邊的桑樹林,再往北走幾百米,就到他家了。可是這幾百米有點嚇人,因為兩邊埋著好幾座墳。
在我們村子里,人與鬼是混居的,家前屋后都有墳。清明要祭,冬至要祭,有什么事要禱告了,也要去祖先的墳上燒一燒紙錢。彼此常常打交道,好像他們就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可是這幾座墳不知道是哪家的,又破又舊,雜草叢生,從來不見有人來修整。無名的鬼就讓人有些害怕了,況且上面被小動物鉆了許多小洞。我害怕鬼會從這洞里鉆出來,盡量不從旁邊走動。要上學了,我就在桑樹林的邊上喊:“桂頭。”他就應道:“哎!”然后我出發,他也出發,我們在不遠處的東汕橋上見。
過了半夏河,一直往東,就是荷先生的藥草園。荷先生用銀針救過我的命。我敬重他,卻不敢跟他多話。我們每天都會在他的藥草園里玩一會兒。再過一條小河,就到我們小學了。
小學是路邊的三間瓦房。房子矮矮的,老師要弓著腰才能進來。房子的前面是望不到邊的稻田,后面是操場。正好有一根電線桿子經過這里,豎在操場上。老師釘了一塊木板,上面加上一個鐵圈,朝北固定到電線桿子上,算是我們的籃球架。電線桿子朝南,又綁了一根橫木,橫木上掛著一只銅的鈴鐺。鈴鐺很響,上學了,放學了,家家都能聽到。
那三間瓦房還不是我們教室,那是高年級的。操場往北是一個大竹園。村里有重大的會了,就來這個竹園里開。竹園很大,十分的涼快。我們有時候在這個竹園里上課,但這也不是我們真正的教室。竹園再往北,在一棵大鳳楊樹的底下,有一間小小的瓦房,就一間。這才是。瓦房的主人是一位老奶奶,她把她的房子借給了我們。
老奶奶自己住在瓦房旁邊的一個草棚子里。她的床在里面,鍋也在里面。不過太小了,她就整天搬一把矮凳子,靠墻坐在我們教室的外面。她的頭發很長,全白了,沒有一根黑的。她總是拿一把彎彎的牛角梳子梳頭。上午梳一次,下午梳一次,慢慢梳,梳得整整齊齊。其余的時間,就笑瞇瞇地抽著一個長竿的旱煙。她認得我們每一個人,誰要是過份調皮了,她就喊:“桂頭哎。”“大魚兒哎。”她只說這一句,說的時候臉上也還是笑。我們就安靜一會兒。
我們的課桌和凳子都是從自家帶的。開學的時候扛過來,放假了,再扛回家。大部人的課桌都極其的簡陋,一個面,四條腿,就完了。還經常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的課桌是爺爺做的,不只是光滑漂亮,還多了一層抽屜。在課桌的腿上,爺爺認真地刻了“大魚”兩個字,表明是專門給我的。我對課桌極其寶貝,從來不肯用小刀劃,用筆寫字,也不在上面削鉛筆。
這間不大的房子里坐了二十多個人。一半是一年級的,另一半是二年級的。叫復式班。老師給二年級同學上課的時候,我們就自習。我們上課了,二年級就做作業。下課一起玩。我6歲上學只是玩,真正上一年級,是7歲。桂頭比我大一歲,上二年級,跟我仍然算是同班同學。我們幾乎形影不離。
過了春節,剛開學,學校里忽然流行一種叫“摜墻”的游戲。
一人拿一塊銅板,對著墻摜下去,銅板撞到墻上,反彈了,就在地上往前滾。等停下來不動了,另一個再摜。摜好了,就張開大拇指與食指,一手一手地量過去,銅板跑得遠的贏。遠幾手,就算贏幾分錢。并不是真給錢。輸幾分,贏的人就在輸的人身上輕輕打幾巴掌。
桂頭跟我說,我們不要打吧,我們來真的。我說:“我沒錢。”桂頭說:“我也沒錢,就欠著吧。”我說:“好,欠著。”
“摜墻”的游戲也就玩了一個多星期,大家的興趣就轉移了。跟著高年級的同學玩“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大家四處找大小不一的磚頭,站到凳子上、桌子上,甚至有膽大的站到了老師的講桌上,把手里的磚頭同時松開。果然,兩塊大小不一樣的磚頭同時落到了地上。
可是桌子太矮了,還沒來得及反應,磚頭就到地上了。伽利略可是站在比薩斜塔上扔的。我想了一個辦法。我用褲帶綁了兩塊磚頭在身上,爬上教室門口的鳳楊樹上,坐在高高的樹椏里,伸出兩只手,等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了,手一松,磚頭落了下來。實驗成功。
除了老奶奶嚇得臉色發白,連連喊了好幾聲“大魚兒哎”,其他人都興高采烈。我更是開心。等我從樹上下來,桂頭問我:“還玩不玩‘摜墻’了?”
“不玩了。”我說。
“那你欠我14手,一角四分錢。”桂頭說。
“這么多?那你打我14下吧。”
“說好來真的,你要給我錢。”桂頭的神情很認真。
“我沒有錢。要不你用力打我就是了,多打幾下也行。”因為還從來沒有一個同學真正給過錢的,我有點驚訝。
“不行,說好給錢就給錢。”
“我沒錢。”
“沒錢也不行,你回家要去。”
“我要不到,我爸會打我的。”
“我不管,說好給錢就要給錢。”他一把拉住我。
我呆住了。我把他的手推開:“我們是玩的,你怎么當真了?我哪有錢?你看,我一分錢也沒有。”我把口袋全翻給他看。
一角四分錢是一個大數目,我過年的壓歲錢才一角。過了年,我就用壓歲錢買了一本《李自成》。買回來之后,我們坐在一個大草堆底下,太陽照著,兩個人頭挨頭,一頁一頁地翻。翻完了,他說喜歡李自成的寶劍,我們又一起到篾匠的家里去找劍一樣的竹片片。
“沒有也不行,欠錢就要還。”他拉住我的衣服。同學們圍在旁邊看,都不知道該說什么。我知道理虧,可是這么大的一筆錢,我不可能有。我推開他,拔腿就跑。
“你等著。”他朝我喊道,轉身進了教室。
只過了一會兒,他就出來了,手里端著我的課桌:“你還不還?不還我就把你的桌子扔出去。”
“你不要拿我的桌子。”我急了,跑過來搶。我還沒跑到他的面前,他舉起我的桌子,使勁地扔了出去。桌子掉在地上,先著地的那條腿“咔嚓”一聲斷了。
我跑過去,拿起斷了的桌腿,努力往斷處按。按不上去,我還在按,一邊按,一邊哭起來。
天黑了,所有人都回家了,我坐在地上,抱著桌子腿抽泣著。老奶奶說:“不要哭,回家吧。唉,這個桂頭。你們不是好好的嗎?”我還是坐著。老奶奶說:“你回去吧,啊,你回去,我幫你用繩子綁起來。”
回到家,我不敢跟任何人說,早早吃了口晚飯就睡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大人們下地干活了,家里只有奶奶和我。我拿了一把小釘耙在家門口的一塊空地上挖蚯蚓,挖到了,裝在一只瓦盆里。兩只鴨子不肯等,看我挖到了,伸了嘴就來搶。我怕釘耙會碰到它們,就轟它們。正鬧著,忽然就聽到有人喊:“奶奶,你家大魚兒在吧。”
我直起身一看,臉刷一下嚇白了。桂頭的媽媽領著桂頭站在我家門口。奶奶從廚房出來,拿圍裙擦了擦手,笑著問:“桂頭的媽,什么事啊?”
“你家大魚兒跟我家桂頭‘摜墻’,輸了一角四。我是來拿錢的。”
奶奶抬頭看了看不完處的我。我手里拎著釘耙,直愣愣地站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奶奶看了看桂頭媽的臉,轉身進了屋子,好半天才出來,手里握著一把硬幣,一言不發地遞給桂頭的媽。桂頭的媽接過去,攤在手上,數了數,嘴里嘀嘀咕咕地說:“夠買一斤鹽呢。”桂頭木木地站在她的旁邊,一眼也沒有看我。
8歲的桂頭跟著媽媽走了。我慢慢走回來。奶奶進了廚房,往爐灶里加了幾根枯竹子,火光一亮,照在她的臉上。我走到她的旁邊,輕聲喊道:“奶奶!”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奶奶說:“不哭不哭。”
爺爺有好些天沒有吃鴨蛋了。他是過兩天總要吃一只的。奶奶讓他別吃了,要換成錢。因為原本買鹽的錢被我輸掉了。爺爺和奶奶沒跟任何人提過這件事,就像從來沒有發生過。可是,過去了四十年,只要有人提到賭,哪怕說是小小地玩一玩,我立即就會聽到一個聲音在說:“夠買一斤鹽呢。”
我跟桂頭還是日日相見。我們是一個班的同學啊。我們“不說話”了。互相看也不看。直到上了中學,我們才又開始彼此招呼。可是已經做不成朋友了,只是一個鄰居。過去了幾十年,在今天,在我又寫到他,重又回想這段往事的時候,我并沒有絲毫的怨恨。我只是特別地想念我早已去世了的奶奶。我已經記不得長大了的桂頭的樣子。我記得的,還是他8歲的模樣,正從遠處朝我跑過來,一跳一跳的,象騎著一匹馬,手里舞著“李自成的劍”。
后記
許多年過去,流淌著半夏河的村莊一點點地消失。我已經不太做關于故鄉的夢,可是卻一直在做另一個夢。
滿世界都是雨,什么也看不清。世間的一切都被雨虛化成了背景。
在這樣的雨里,一個破舊的站臺,像是被遺棄了,自暴自棄地站在荒野里。站臺的頂是鐵皮的,雨打在上面,蓬蓬地響著,沒完沒了。頂子和四根光溜溜的圓柱子,刷著紅色的漆,因為時間長了,變得暗黑并且銹跡斑斑。
我總是在這個站臺上等車。可是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
去哪里呢?去哪里呢?我著急地問自己。
每次都是,車還沒有來,我就急醒了。
直到今天,每隔幾年我就會做一次這樣的夢。做得多了,在夢里也懷疑是夢。就跟自己說,咬自己的手腕,如果不疼,就是夢。咬了,疼。
只有無處可去到絕望了,才會讓我醒過來。
夢里的這個站臺,是我在無錫時做的。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江南大學的一個校辦工廠里做汽車的站臺。我只是工人們的一個幫手。他們偶爾會讓我用電焊槍焊幾個接口,大多時候,是用刷子把做好的站臺的架子,漆成紅色。一遍又一遍地油漆。我的腳曾經在抬這鐵的站臺的時候被砸過,一瘸一拐了一個多月。這段受傷的時間里,我干得更加賣力,我每天都在擔心會被辭退。于是這個站臺的樣子,就刻進了我的夢里。
我到底想去哪里呢?我不知道。我只是在走。我從申村來到無錫,從無錫又去了廣州、珠海、上海、北京,后來在南京待了許多許多年。然后,我又辭掉了南京的工作,漂在了巴黎。在巴黎漂了幾年了,心里還是一樣的孤獨與茫然。在夢里,還在想著下一個去處。可是命運給我開了一個玩笑,我*想去的,竟然是那個我一直在逃離,我曾發誓永遠不再回去的我童年、少年時的家鄉。
去年的夏天,我開車去魯昂,一出巴黎,就看到一個又一個寧靜的小村,像被時光遺棄了,默默地座落在草地與林木的深處。教堂的鐘聲不緊不慢地響著,一幢一幢灰色的房屋,聚居在這塔尖高聳的教堂周圍。所有的窗戶底下,大門外的墻邊上,都開滿了鮮花。陽光透過村中央的泉水池,波光閃現在旁邊的長椅上。不遠處一群老人,認真地玩著滾球。滾球場的旁邊是從塞納河淌來的小河。小河繞著村子走了一趟,又到遠處去跟它匯合了。河邊高大的橡樹底下,高水車的巨輪已經不再旋轉,輪木上爬滿了蘚苔。風里傳來牛脖上的鈴聲,牛群越過羊群,正向草地的深處走去。這是幾個世紀來,幾乎沒有變動的圖畫啊,我只要略為修改,就是我想象中的中國故鄉的樣子了。
可是這畢竟不是我的中國故鄉,這只是我思鄉的一個影子罷了。在很久之前,我就把故鄉丟了。現在,人到中年,又要把它找回來。太難了。走到哪里,看到一絲仿佛故鄉的樣子了,就高興。可是我那個真實的故鄉,已經在時光里消散了,找不回來了。
我當然希望在這個世界上再能找到這樣一個地方。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就暫且安放在這文字當中吧。它可以在文字之中安睡,也可以被思鄉的人,在任何時候喚醒。
在不久后的某一天,或者遙遠的未來,如果聽到有人沙沙的翻書聲和輕輕的嘆息,我將帶著歡喜和他招呼,領他去我的生命河的河畔漫步。你看到的半夏河,河水永遠清澈,倒映著又美麗又憂傷的過往,一個少年的時光在這里不停地往前流淌。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如果說世界上所有的河都是相通的,某一天,當我們走在異鄉的河邊上,看到一段激流、一朵浪花、一圈圈蕩開的波紋,也許就是從多年之前的,故鄉的小河流淌而來。當我們踏進這條河的時候,是踏進別人的歲月,也是踏進自己的鄉愁。
寫故鄉的半夏河,也不只是為了鄉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半夏河。這個半夏河,因為流過去了,因為留在時光之中,才這么美好。歲月會把苦難的一切柔化和過濾,然后貯藏在心深處的一個一個小抽屜里。當你再次翻閱的時候,這些小卡片上,更多的是深情與溫暖。人要靠著這記憶的美好來對抗粗糙的現實、焦灼的心緒和糾結的情感。
現實的熱浪撲面而來,然而不管怎樣,只要記憶的河在流淌,我們就可以詩意地存在。
......
"我到底想去哪里呢?我不知道。我只是在走。我從申村來到無錫,從無錫又去了廣州、珠海、上海、北京,后來在南京待了許多許多年。然后,我又辭掉了南京的工作,漂在了巴黎。在巴黎漂了幾年了,心里還是一樣的孤獨與茫然。在夢里,還在想著下一個去處。可是命運給我開了一個玩笑,我*想去的,竟然是那個我一直在逃離,我曾發誓永遠不再回去的我童年、少年時的家鄉。
去年的夏天,我開車去魯昂,一出巴黎,就看到一個又一個寧靜的小村,像被時光遺棄了,默默地座落在草地與林木的深處。教堂的鐘聲不緊不慢地響著,一幢一幢灰色的房屋,聚居在這塔尖高聳的教堂周圍。所有的窗戶底下,大門外的墻邊上,都開滿了鮮花。陽光透過村中央的泉水池,波光閃現在旁邊的長椅上。不遠處一群老人,認真地玩著滾球。滾球場的旁邊是從塞納河淌來的小河。小河繞著村子走了一趟,又到遠處去跟它匯合了。河邊高大的橡樹底下,高水車的巨輪已經不再旋轉,輪木上爬滿了蘚苔。風里傳來牛脖上的鈴聲,牛群越過羊群,正向草地的深處走去。這是幾個世紀來,幾乎沒有變動的圖畫啊,我只要略為修改,就是我想象中的中國故鄉的樣子了。
可是這畢竟不是我的中國故鄉,這只是我思鄉的一個影子罷了。在很久之前,我就把故鄉丟了。現在,人到中年,又要把它找回來。太難了。走到哪里,看到一絲仿佛故鄉的樣子了,就高興。可是我那個真實的故鄉,已經在時光里消散了,找不回來了。
我當然希望在這個世界上再能找到這樣一個地方。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就暫且安放在這文字當中吧。它可以在文字之中安睡,也可以被思鄉的人,在任何時候喚醒。
在不久后的某一天,或者遙遠的未來,如果聽到有人沙沙的翻書聲和輕輕的嘆息,我將帶著歡喜和他招呼,領他去我的生命河的河畔漫步。你看到的半夏河,河水永遠清澈,倒映著又美麗又憂傷的過往,一個少年的時光在這里不停地往前流淌。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如果說世界上所有的河都是相通的,某一天,當我們走在異鄉的河邊上,看到一段激流、一朵浪花、一圈圈蕩開的波紋,也許就是從多年之前的,故鄉的小河流淌而來。當我們踏進這條河的時候,是踏進別人的歲月,也是踏進自己的鄉愁。
——申賦漁《半夏河》后記"
半夏河 作者簡介
申賦漁,作家。著有《匠人》《一個一個人》《中國人的歷史:諸神的蹤跡》《不哭》
《逝者如渡渡》《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阿爾薩斯的一年》《愿力》等多部作品。
內容涉及歷史、宗教、人文、環保等領域。現居巴黎。
- 主題:
也許人到中年,在某個時刻,總會會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譬如,風吹動的草屋、露天的電影、偶然死亡的人、垂釣和麥地、作者描摹鄉村生活,其實也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回憶它們是傷感的,帶著不可追回的惋惜依戀——這正是大多數想到童年時所帶的情緒。故鄉、故土、故人、故事,永遠是都很多人純潔的夢的港灣。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