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單讀 本書特色
1. 皮村打工文學小組作品首次結集——本輯《單讀》特別邀請微塵、郭福來、馬大勇、小海、李若、范雨素、陳迪橋、萬華山、徐良園等工友撰稿,講述他們從家鄉來北京的路途,以及打工的日常生活與政治,坦陳他們的沉默和漂泊,以及對家鄉、皮村、以北京為代表的城市生活的復雜情感。 2. 重新書寫北京,關于這座奇異之都的繁華與悲哀、現實與想象、過去和未來——著名詩人西川、青年作者曉宇、影評人開寅、藝術家邱震和主編吳琦分別書寫他們眼中的北京故事。 3. *家刊發哲學家陳嘉映專訪——陳嘉映被譽為“中文世界*接近哲學家”的人,本期訪談將細致展開他如何認識古希臘思想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邏輯關聯。 4. 《單讀》首次刊登劇本——媒體人、文化評論家李靜繼大熱戲劇作品《大先生》之后,再出力作《秦國喜劇》,本期節選了其中的部分章節。通過一個歷史寓言,直指荒謬的人心。 5. 首次推薦烏茲別克斯坦作家哈米德?伊斯麥洛夫——書寫一個混血兒在莫斯科地鐵里的奇幻人生。 6. 單向空間和理想國繼續聯手,打造智識青年們的摯愛書、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 青年作家盛可以、周嘉寧,第七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得主郭爽,原《天南》雜志主編歐寧,旅英作家王梆,書評人云也退、霍莉?凱斯將在這一輯《單讀》中發表可讀性與思想性兼具的隨筆與書評,分享他們的全球觀察和故鄉經驗。
單讀 內容簡介
北京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沒有人能夠完美地回答這個問題。吳琦主編的這本《單讀(16新北京人)》試圖成為萬千答案中的一種。我們邀請漢語寫作者同題寫作,提供一個切片、一些意見,試圖捕捉到這座奇異之都里某些微妙、神秘、不為人知的氛圍。
單讀 目錄
新北京人
【話題】
北京出汗了/皮村文學小組
速干之都/曉宇
鉆進胡同里的美國人/吳琦
北京腔、大院文化與華語影視的淵源/開寅
想象我居住的城市/西川
【小說】
莫斯科地鐵/哈米德·伊斯麥洛夫
【訪談】
陳嘉映專訪:希臘式人生/陳一伊
【影像】
我和我的新娘/邱震
【隨筆】
我們在南部停止了抽煙/周嘉寧
我愿意學習發抖/郭爽
致母親書/歐寧
英國家庭史一瞥:懲罰與反叛/王梆
文學開始的地方/盛可以
【劇本】
秦國喜劇(節選)/李靜
【評論】
“不記賬的人將死無對賬”——評《阿什肯納茲兄弟》/云也退
安全網:關于托馬斯·伯恩哈德和西格弗里德·溫塞德/ 霍莉·凱斯
全球書情/馮塬雅
單讀 節選
工棚記鼠 郭福來 我來北京皮村打工將近半年,記憶*深的,竟然是與我們共處一室的幾只老鼠。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一家布展公司搭建會臺和鐵架。平日里,十多個工人擠在一間不大的工棚里,屋門外是兩排又高又粗的白楊。微風拂過,每片樹葉都在向行人擺手致意,行人卻都匆匆而過,無暇理會,也不會有人留意到屋子里的我們。 屋子是廠里免費提供的,住在里面挺溫暖—吃完飯睡一覺,至少可以遮風擋雨。雖然門有裂縫,墻有窟窿,地上有鼠洞,但比起租房,我們還是覺得更實惠一些。 休息的時候總是枯燥、無聊。由于大家都來自各個地方,彼此也剛剛認識,沒有過多的話可說。工棚里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囊中羞澀也不愿去逛街,休息時大家就干坐著。 三月里的一天傍晚,吃過飯,大伙兒閑著沒事,各自枯坐床頭,你一句我半句地聊天。突然,邊臣“噓——”了一聲,指著門口的水桶,只見一只身長約有六厘米的老鼠,沿著桶轉了半圈,便竄到桶的邊沿,俯下身舔起水來。 晚霞中,它的灰毛油光發亮,細長的尾巴朝上擺動,像即將甩出的鞭子。喝了幾口以后,它抬起頭來,黑豆粒般的小眼睛機警地掃視我們一下,見我們沒有動作,又俯下去牛飲。李丙謙可能看不下去了,也可能是心疼那一桶洗漱水,一抬腳,一聲“去”字還沒落地,那只老鼠早靈巧地躍下桶沿,鉆到床鋪下面去了。 我們突然有了話題,圍繞著老鼠談起了各自經歷或聽來的趣事。輪到我,就給他們講起家鄉吳橋雜技里老鼠表演的節目。 雜技藝人手拿細長的小木棍有節奏地指指點點,那一只只渾身雪白色的小老鼠東嗅嗅西望望,乖乖地按著主人指定的路線,緣木而上,爬過竹簾,鉆進曲折巷,再躍進紡車形的轆轤里,沿著一個方向跑動幾圈后,一只小桶的水便被老鼠提到可以飲用的高度,老鼠跳過去,剛要飲,水桶又墜了下去,然后再次提上水來,再要飲,桶又落下去。那滑稽樣逗得觀眾笑個不停。 我剛說完,邊臣向往地說道:“咱們不如捉只老鼠來訓訓,下班后有事可做,又有樂趣,大伙兒同意不同意?”李丙謙先嚷起來:“那哪行,老鼠多臟,天天看著它,誰能吃下飯去?”劉元忠說:“這主意不錯,我制作個陷阱,逗老鼠嘛!肯定得捉活的。”*后八票贊成,一票反對,兩票棄權,通過了捉老鼠的決議。 利用自制的鐵絲籠子,我們還真捉到了一只不大的老鼠。 它細細弱弱的小身子在籠子里上躥下跳,不時地張嘴咬咬籠子上的鐵絲。邊臣贊嘆道,“北京的老鼠真漂亮!”李丙謙則諷刺:“你怎么知道這是北京的老鼠?它們又沒身份證。” 劉元忠附和說:“也對,這年頭美國的白蛾、非洲的病毒都能來到中國、來到北京,何況這么靈巧、擅鉆洞的老鼠,它們也能乘車,也可坐船,更擅于走地下通道,比咱們這些來自鄉下的打工者能耐多了。” 邊臣喊道:“不管怎么說,反正我是喜歡這只小老鼠了,我決定,就把它掛在我的床頭,讓它天天陪著我。”劉元忠說:“可以啊,說不定這是還未婚配的母老鼠呢,你可小心點,別讓這異性勾得你睡不著覺。”李丙謙反駁:“什么異性,這是異類。不管什么都喜歡,我懷疑你們的審美取向。”我只好出來打圓場:“你沒看過《聊齋》啊,那里頭,狐貍和書生戀愛、婚配的事太多了。” 不覺間,我們每天下班后都有了牽掛。開門時再不像以前那樣稀里嘩啦,而是躡手躡腳地走進屋后,先看看鼠籠里有什么變化。 我們發現,總有一只差不多大小的老鼠,趁我們不在屋時來和籠子里的老鼠相伴。有人提議,捉住它放在一起。有人說,干脆把籠子里的老鼠放掉,讓它重回自由世界。 這時,劉元忠喊道:“你們發現了沒有,那只老鼠是不遠萬里來陪這只的。你看,起點在甘肅朱士彬的床西邊角落的沙土里,再路過河南周奎的領地,又折向河北滄州郭福來的床下,再到石家莊邊臣的站點,那鐵絲籠子算是北京站吧!想想人家也真不容易,每天不知要跑多少路,才能和喜歡的老鼠相見,我贊成放掉。” 邊臣嚷起來:“不!我還沒稀罕夠呢!” 不久,廠里要求我們一起去蘇州干幾天活。回來后,我們發現籠子里的老鼠已經死了,看了半天也猜不透它是怎么死的。每個人都很傷心,*后,邊臣默默把籠子拿到皮村北路邊的草叢里,很仔細地把這只陪伴我們多時、給枯燥的打工生活帶來樂趣的小老鼠葬掉了。 夏季的沉悶氣氛重新籠罩著我們的工棚,大伙都懶得說話,沒人再提起老鼠的話題了。
單讀 作者簡介
皮村文學小組 2014年9月21日,皮村社區工會文學小組第*次開課,到目前為止已成立三年。期間每周都會有志愿者老師來和工友們交流,討論怎樣用寫作來記錄和思考生活。工友逐漸用文字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今他們的作品已陸續發表在各非虛構寫作和文學平臺上。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他們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群體。 苑偉(微塵) 山東人,畢業之后一直做木工,皮村文學小組成員,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生活。 郭福來 自1968年來到人世間行走,一路坎坷。幸好有文學的小花給予撫慰。夢想是醉臥文學的花園。徜徉其中,名利皆忘。人生之大美也。 馬大勇 1976年生,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人,南寧市作協會員,曾就讀于北京魯迅文學院。出版有傳統文化普及讀物。發表多篇小說、散文等。 小海 來自河南商丘,2003年南下深圳打工,十多年在珠三角、長三角的工廠車間里,發牢騷長短三百余篇,大多以歌詞形式。由海子的詩歌,張楚、汪峰、鄭鈞的歌曲為引子,后受西方搖滾歌手,如鮑勃·迪倫、披頭士、滾石、大門樂隊、平克·弗洛伊德等亦歌亦詩的歌詞影響較深。 李若 打工十多年,從南到北。熱愛文學,偶爾舞文弄墨。 范雨素 原名范菊人,一個懷揣文學夢的月嫂。 陳迪橋 湖北十堰上津鎮人,十七歲外出打工。打工過程中,通過閱讀自學進而接觸到鄉村建設,2014年進入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學習,參加“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第十期,2015年又參加北京工友之家的“工人大學”十三期繼續學習。2016年留在家鄉,在集鎮上籌建了愛故鄉公益圖書館。 萬華山 河南人,高中因故輟學后,輾轉于長三角、珠三角,做流水線、業務、五金批發、文字編輯……始終,執念閱讀寫作,如同熱愛生命。 徐良園 筆名澴河源,建筑裝修工人。九十年代初南下廣東,在東莞的工地、工廠打工,開始詩歌創作。2003年來北京打工,工余寫作電影劇本《最后的房東》、《隔代傳煙》,并有曲藝小品創作多篇。2014年加入北京工友之家工會。 曉宇 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在讀,共識學社創辦人和撰稿人。想把深刻的觀點寫成好讀的故事。 開寅 生于北京,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法國巴黎第*大學(前身為巴黎索邦神學院)電影理論博士。曾任電影專業媒體編輯、記者,電影編劇、電影項目策劃。 西川 詩人、翻譯家,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米德·伊斯麥洛夫(Hamid Ismailov) 1954年5月出生于吉爾吉斯斯坦,曾在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法國和德國定居過,現生活在倫敦。他用不同的語言寫作小說、隨筆、詩歌,也從事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