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遺址與圖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210509
- 條形碼:9787512210509 ; 978-7-5122-105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遺址與圖像 本書特色
本書為OCAT研究中心展覽與文獻研究叢書第三卷,全書源于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年度展覽。本次展覽為兩所大學的聯合展示,即“遺址與圖像:牛津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項研究計劃”。牛津大學的部分,是隸屬大學考古研究所的“歷史環境圖像資源庫”(Historic Environment Image Resource,簡稱HEIR)所提供的考古遺址歷史照片,包括“‘彼時’與‘此時’”、“攝影作為藝術”、“考古遺址的發掘與再造”三個單元的照片,并對1939年英國薩頓胡(Sutton Hoo)船葬遺址發掘過程進行整體的幻燈片展示。正如埃爾斯納教授所說,這些攝影作品提供了兩種比較形式,來自多個地區的不同記錄方式構成了19世紀中葉歐洲中心主義視角下的多元文化比較,而通過這些在不同時期記錄相同遺址的攝影文獻我們又可以在當代學術的視野下嘗試更進一步的比較,即遺址與進入博物館之前的文物所經歷的變化,包括它們在物質上的變更以及在人們的目光與想象中的變遷。這一點也正是芝加哥大學“天龍山石窟”項目的出發點,研究人員對散落海外的天龍山造像進行三維掃描,采集信息并建立模型,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石窟。尤其有意義的是將藏于海外的天龍山造像與石窟的歷史照片相對照,為造像找到原址,通過數碼技術將這些殘缺部件重新組合起來,從而使被肢解的佛頭和佛手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了曾經失去的身體。這種文物對于原境的要求,被巫鴻教授概括為“不可移動的文物”。除了埃爾斯納教授與巫鴻教授的展覽序言與文章之外,關于19世紀以來攝影對考古發掘、研究、教學等方面的影響與反思,可詳見本書中由牛津大學Katharina Ulmschneider博士與Sally Crawford博士撰寫的文章與圖錄;關于天龍山項目的內容與意義,詳見芝加哥大學蔣人和教授的文章,關于展覽的技術問題可參考太原理工大學張曉教授的說明文字。在本書中,我們還收錄了《現代文物崇拜:其特點與起源》的完整英文譯本,以及陳平教授修訂的中譯本,供讀者參考。 本書為OCAT研究中心展覽與文獻研究叢書第三卷,全書源于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年度展覽。本次展覽為兩所大學的聯合展示,即“遺址與圖像:牛津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項研究計劃”。牛津大學的部分,是隸屬大學考古研究所的“歷史環境圖像資源庫”(Historic Environment Image Resource,簡稱HEIR)所提供的考古遺址歷史照片,包括“‘彼時’與‘此時’”、“攝影作為藝術”、“考古遺址的發掘與再造”三個單元的照片,并對1939年英國薩頓胡(Sutton Hoo)船葬遺址發掘過程進行整體的幻燈片展示。正如埃爾斯納教授所說,這些攝影作品提供了兩種比較形式,來自多個地區的不同記錄方式構成了19世紀中葉歐洲中心主義視角下的多元文化比較,而通過這些在不同時期記錄相同遺址的攝影文獻我們又可以在當代學術的視野下嘗試更進一步的比較,即遺址與進入博物館之前的文物所經歷的變化,包括它們在物質上的變更以及在人們的目光與想象中的變遷。這一點也正是芝加哥大學“天龍山石窟”項目的出發點,研究人員對散落海外的天龍山造像進行三維掃描,采集信息并建立模型,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石窟。尤其有意義的是將藏于海外的天龍山造像與石窟的歷史照片相對照,為造像找到原址,通過數碼技術將這些殘缺部件重新組合起來,從而使被肢解的佛頭和佛手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了曾經失去的身體。這種文物對于原境的要求,被巫鴻教授概括為“不可移動的文物”。除了埃爾斯納教授與巫鴻教授的展覽序言與文章之外,關于19世紀以來攝影對考古發掘、研究、教學等方面的影響與反思,可詳見本書中由牛津大學Katharina Ulmschneider博士與Sally Crawford博士撰寫的文章與圖錄;關于天龍山項目的內容與意義,詳見芝加哥大學蔣人和教授的文章,關于展覽的技術問題可參考太原理工大學張曉教授的說明文字。在本書中,我們還收錄了《現代文物崇拜:其特點與起源》的完整英文譯本,以及陳平教授修訂的中譯本,供讀者參考。
遺址與圖像 內容簡介
本書為OCAT研究中心展覽與文獻研究叢書第三卷,全書源于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年度展覽。本次展覽為兩所大學的聯合展示,即“遺址與圖像:牛津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項研究計劃”。牛津大學的部分,是隸屬大學考古研究所的“歷史環境圖像資源庫”(Historic Environment Image Resource,簡稱HEIR)所提供的考古遺址歷史照片,包括“'彼時'與'此時'”、“攝影作為藝術”、“考古遺址的發掘與再造”三個單元的照片,并對1939年英國薩頓胡(Sutton Hoo)船葬遺址發掘過程進行整體的幻燈片展示。正如埃爾斯納教授所說,這些攝影作品提供了兩種比較形式,來自多個地區的不同記錄方式構成了19世紀中葉歐洲中心主義視角下的多元文化比較,而通過這些在不同時期記錄相同遺址的攝影文獻我們又可以在當代學術的視野下嘗試更進一步的比較,即遺址與進入博物館之前的文物所經歷的變化,包括它們在物質上的變更以及在人們的目光與想象中的變遷。這一點也正是芝加哥大學“天龍山石窟”項目的出發點,研究人員對散落海外的天龍山造像進行三維掃描,采集信息并建立模型,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石窟。尤其有意義的是將藏于海外的天龍山造像與石窟的歷史照片相對照,為造像找到原址,通過數碼技術將這些殘缺部件重新組合起來,從而使被肢解的佛頭和佛手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了曾經失去的身體。這種文物對于原境的要求,被巫鴻教授概括為“不可移動的文物”。除了埃爾斯納教授與巫鴻教授的展覽序言與文章之外,關于19世紀以來攝影對考古發掘、研究、教學等方面的影響與反思,可詳見本書中由牛津大學Katharina Ulmschneider博士與Sally Crawford博士撰寫的文章與圖錄;關于天龍山項目的內容與意義,詳見芝加哥大學蔣人和教授的文章,關于展覽的技術問題可參考太原理工大學張曉教授的說明文字。在本書中,我們還收錄了《現代文物崇拜:其特點與起源》的完整英文譯本,以及陳平教授修訂的中譯本,供讀者參考。
遺址與圖像 作者簡介
巫鴻: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現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中心主任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他是許多國際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參議會委員、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OCAT)學術委員會主席和余德耀美術館學術委員會主席。他撰寫的有關當代藝術的著作包括:《作品與現場: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2005)、《走自己的路: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家》(2008)、《中國當代藝術:基本文獻》(Contemporary Chinese Art:Primary Documents,2010)和《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歷史敘事》(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 History,2014)《關于展覽的展覽 90年代的實驗藝術展示》(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