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華文文學評論(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13818
- 條形碼:9787569013818 ; 978-7-5690-138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文文學評論(第五輯) 內容簡介
本書設有文學茶吧、余光中研究、席慕蓉研究、張愛玲研究 ; 追思 —— 羅門 ; 百家成陣 ; 新媒體研究 ; 華裔文學與海外漢學 ; 海上講義幾部分, 其主要內容包括: 靜靜的海流: 海外中國詩人 ; 為李白、杜甫造像 —— 論余光中與唐詩等。
華文文學評論(第五輯) 目錄
靜靜的海流:海外中國詩人
余光中研究
為李白、杜甫造像——論余光中與唐詩
“一個還鄉的種類的美”——論余光中詩歌中的四川情結與李、杜、蘇信息
縱的繼承與橫的移植——論余光中詩歌二元文化的結合
置之死地而后生——余光中詩歌中的死亡意識和渲染
余光中作品中“雨”的生態美
谫論余光中的“純文學”觀
余光中詩歌中“江河湖海”的象征美學
余光中記廈門盛會
到高雄探望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先生重慶家園兩訪
席慕蓉研究
“席慕蓉現象”及其詩歌批評的困境
布魯姆意義的“誤讀”:席慕蓉對《古詩十九首》的重寫
論席慕蓉詩歌中的四季意蘊
守望詩意和諧的家園——席慕蓉詩文中的生態倫理關懷
張愛玲研究
細讀張愛玲的《怨女》
張愛玲小說的“厭女癥”研究
顛覆與摧毀——從《小團圓》看張愛玲后期創作的后現代主義傾向
淺析張愛玲作品中服飾色彩的運用
追思——羅門
羅門弟兄安息禮拜報道
百家成陣
論亦夫小說的魔幻敘事
論《大唐李白》對古代敘事文本的改編與重述
逃避與沉淪——論周夢蝶前期詩歌創作心理
北美新移民婚戀書寫中的女性形象
逃離·追尋·死亡:女性成長模式探析——以白先勇的小說《黑虹》和《孽子》為例
“保有本土的精神,擁有現代的面貌”——論黃春明小說的美好傳統傾向
美籍華人作家林蒲抗戰文學創作研究
新媒體研究
從中國新詩百年看兩岸新詩與互聯網發展概況
華裔文學與海外漢學
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小說中的中國神話書寫
華服上爬滿了虱子——讀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論馬悅然的“鄉巴佬”情結
從《趙氏孤兒》到《中國孤兒》的改編,看女性角色如何影響歷史——兼論中國文學對法國漢學研究的作用
*后的古典時代——幸田露伴《幽情記》中的漢學思想
海上講義
澳大利亞的粵籍批評家——《中外粵籍文學批評史》之一章
華文文學評論(第五輯) 節選
《華文文學評論(第5輯)》: 《記憶傘》寫了四川的雨:“只要我還能夠/找到小時候那一把/就能把四川的四月天撐開/春雨就從傘邊滴下來/蛙聲就從水田里/布谷鳥就從遠山/都帶著冷颼颼的濕意/來繞著傘柄打轉/喔,雨氣好新鮮。”①四月的春雨、蛙聲、水田、布谷鳥以及撐傘的“我”構成了一幅極為和諧又生動活潑的自然圖景。青蛙和布谷鳥的聲音繞著傘柄打轉,如同調皮的小孩,它們不再是與人類相對的客觀事物,而具有了與人相同的一些感情,并與人進行互動。這包含了余光中對自然、對萬物的真摯的喜愛與親近之情。春雨中本有一人“我”,但人的存在并不突兀,人立傘下,傘邊落雨,蛙聲與布谷鳥的叫聲從遠處而來繞著傘打轉。人與景物突破有距離的主客對立的二元關系,景物圍繞著傘下的人,人融入景物而削弱自身存在感,兩者達到了一種圓融和諧的境界。而人與自然的親和友好關系正是生態美學的審美理想,即“詩意地棲居”。小詩中的水田、蛙聲、遠山、布谷鳥等意象的選取都抓住了四川的特點,余光中能夠簡單地用寥寥幾筆就描畫出一幅特別的四川春雨圖,正是因為他曾生活在此,這是他熟悉的“場所”。對四川的雨的描寫還有《蜀人贈扇記》:“一場驟雨過后,揀不完滿地/銀杏的白果,像溫柔的桐油燈光/烤出香熟的嗶嗶剝剝。”②銀杏是四川特有的珍稀植物,具有地理辨識性。而桐油燈則令余光中憶起少年生活和燈下的母親。“同一盞桐油燈下,為我扎鞋底的母親。氧化成灰燼的,一吹就散的母親。巴山的夜雨漲肥了秋池。少年聽雨巴山上。桐油燈支撐黑穹穹的荒涼。”③ 寫作之時多是在臺灣,因此寫臺灣的雨更是姿態萬千,有天轟地動的大雷雨、臺風裹挾的豪雨,也有甜沁沁的油酥細雨,莫不沾染著臺灣的草木山風。《車過枋寮》的枋寮是臺灣屏東縣的一個小鄉村,詩中所記正是路過此地遇見的一場喜雨。“雨落在屏東的甘蔗/西瓜/香蕉田里”“甜甜的甘蔗/西瓜/香蕉甜甜的雨”“雨是一首濕濕的牧歌”④,雨對于務農人來說是大自然*可愛的饋贈。詩中滿溢的是歡喜和暢快,雨使人感到溫馨。他也曾到過美國,卻說洛基山難睹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商略黃昏雨”的意趣,亦無法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唯有中國的雨才使人萬般愜意。“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籟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人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①枕雨而眠,如仙人一般融人雨中,人和雨這一“場所”親近一體,正是“天人合一”。 “場所”具有強烈的與人的關聯性,因此場所的美學是一種不同于傳統靜觀美學的參與美學。參與美學認為面對的不是靜止的自然,而是充滿生命力的自然,必須借助所有感官來參與感知,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場所環境中。“通過身體與處所的相互滲透,我們成為環境的一部分,環境經驗使用了整個人類感覺系統……我們把握場所并不僅僅是通過色彩、質地和形狀,而且還要通過呼吸,通過味道,通過我們的皮膚,通過我們的肌肉活動和骨骼位置,通過風聲、水聲和汽車聲。”②看雨,在雨中有“一池的紅蓮如紅焰”③,迷漾的雨絲沾濕滿池香紅,雨輕霧濃,煙雨渺渺;又或是霹靂暴雨喚醒滿谷的蛙鳴,雨勢如七晝夜巷戰,滂滂沱沱。《雨聲在說些什么》《聽聽那冷雨》則是專寫聽雨的感受,他說雨在聽覺上總是有一種美感,“雨敲在粼粼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④。視覺與聽覺下的雨尚且與人保持著距離,觸覺與嗅覺的加入則使人和雨更為親密了。雨在他的筆下是可嗅可親的,“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⑤。同時也是觸之有情的,在小兒天折之時,森冷的雨似是無聲的淚,“伸出手掌,涼蠕蠕的淚就滴人你的掌心”⑥;在和雨歡喜嬉戲之時,細雨就像媽媽的長發,“拂我的臉啊我的腳心,癢癢的亂絲里讓我迷失”⑦。身體感官全部參與并融入雨中,獲得了一種不平凡的體驗。這實際是一種存在論的生態美學觀,“克服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靈與肉二元對立的在世模式與思維模式,貫徹的是一種‘此在與世界’的在世模式:此在在‘世界之中,與世界融為一體”⑧。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