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重新定向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65197
- 條形碼:9787506865197 ; 978-7-5068-651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新定向經濟學 本書特色
《重新定向經濟學》共分為四個部分10章內容,包括對經濟學現狀的各種評論,本體論理論化的性質(包括其各種后果的性質),社會解釋的各種可能性,經濟學的范圍,演化論的思維,包括女權主義經濟學、后凱恩斯主義、舊制度學派,經濟學借以采取當前方向的歷史過程,和許多別的東西。
重新定向經濟學 內容簡介
《重新定向經濟學》系劍橋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托尼·勞森的學術名著。本書清晰梳理經濟學研究成果,拓展與深化了批判實在論,強調本體論,對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數學化建模方法進行了深刻批判,介紹了后凱恩斯主義、女權主義經濟學、制度學等流派中批判實在論的相關內容,提倡多元研究方法,力主研究方法必須適合研究對象的性質,提倡經濟學研究朝本體論方向轉變。作者反對非歷史觀,對西方經濟學數學化趨勢的演變過程進行了饒有趣味的描述。本書適合經濟學和哲學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專家與所有關心經濟問題的人士閱讀。
重新定向經濟學 目錄
重新定向經濟學 相關資料
演繹主義是如何放棄“逼真”原則的 ——評《重新定向經濟學》 井百祥 新年伊始,長達10年的世界性“QE”政策行將結束,回顧經濟周期中水火兩重天的考驗,人們對危機前有關發展的大量數學演繹模型感到失望,所期盼的對過去和現在的真實認識,卻找不到客觀的經濟學答案。那么演繹主義是如何放棄“逼真”原則的?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選擇中,如何能有穩定的思想反映和正確的理性分析?重新定向經濟學在所難免。 2018年1月4日,英國劍橋大學托尼·勞森教授的第二本學術專著《重新定向經濟學》與中國讀者見面了。感謝本書翻譯者龔威教授和中國書籍出版社的編輯們,是他們的辛勤勞動讓讀者重新領會到經濟學建設中不同于主流方法的嶄新認識。 托尼·勞森教授于2014年1月出版了中文版的《經濟學與實在》一書,在此基礎上,《重新定向經濟學》進行深入探索,思想進一步深化!吨匦露ㄏ蚪洕鷮W》正確解答了經濟學數學演繹主義放棄“逼真”原則的歷史演進過程和社會背景,提出了重新定向經濟學的發展思路。 在經濟研究的方法論中,文字經濟學、幾何經濟學、經濟計量學同船相渡,也沒有排斥數理經濟學的哲學和理性價值。進入20世紀后,數學與類似物理學的科學模型逐漸脫鉤,放棄了必須真實的限制,成為“為數學而數學”的研究形式。經濟學的數學建模使研究經濟的目的被異化為研究方法的附屬品。這一點在本書中得到了精確反映,表現在西方經濟學的語境中,80%以上的位置都被數學建模者和計量經濟學者所占有。非主流的語言表達均被看作異端學說,處于學術的邊緣地位。這是為什么?原因在哪里?勞森教授書中用實在因果論分析了主流經濟學放棄“逼真”原則的歷史過程及形式主義把研究方法變成研究目的內外成因。 有關經濟學與數學的關系,其爭論從啟蒙運動就開始了。1843年,作為自由主義學派的創始人J. 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他的《邏輯體系》一書中提出,經濟學和各種社會科學都應當模仿天文學和物理學的方法;在社會現象中的原因合成原理是運用演繹方法的結果,牛頓物理學(力學)方法是經濟學*正確的方法。L. 瓦爾拉斯在他的《純經濟要素》中認為,力學與經濟學具有同構性,而且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性不是方法論,而是方法本身,試圖將他的一般均衡理論公式化、數學化。 在數學界里,不少數學家反對數學公式被應用于不合適的領域。繼J. 拉格朗日逝世之后,在法國數學界已取得至高無上學術地位的P. 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認為將對社會現象的研究數學化是一種學術性錯誤,然后積極著手清除倡導社會研究數學化計劃的殘余。在他的影響下,科學界基本喪失了將數學方法應用于物理學之外的興趣。 因為在社會研究中,可被觀察到的學術相關性和實踐認識的能力遠遠高于數學化研究的能力和手段,具體的實際理論與政策的真實性或現實性優于代數公式。著名經濟學家J. 薩伊(Jean-Baptiste Say)采用幾乎與拉普拉斯同樣的立場,甚至把反對社會現象數學化的斗爭作為他創立的法國自由學派的廣普哲學的中心板塊,闡明忽視真實世界的任何教條主義觀點都是錯誤的。 在以后的100年中,兩種立場和風格的對立始終存在。西方經濟學一直按照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思路向前推進。那么為什么二戰結束之后的數理經濟學又東山再起、呈漸強趨勢,而在近30年又一步登上學術的*?我從勞森教授的分析資料中概括出兩種力量:一是政治環境的壓迫力;二是科學主義的推動力。這兩種力量有一定的關聯性,又產生于不同的認識基礎。 二戰結束后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學認識中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凱恩斯國民收入理論為核心的左傾傾向,主張在新政基礎上的國家干預,用看得見的手來彌補市場不對稱和不完全競爭的缺陷,防止經濟周期發生;另一種是堅持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保守立場,包括新古典主義和奧地利學派在內,堅持以市場出清和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傳統理論來對抗國家觀念。兩種觀念的對峙需要某種妥協的力量,那就是對宏觀調控機制的呼喚和選擇。然而,為保留資本主義自由的純潔性,以麥卡錫主義為核心的極右運動登場了,矛頭所向是那些有悖于自由主義思想的一切“知識分子”。因為內容的性質和求真行為總是要擔風險的,而形式結構的構建被認為不必做任何語言的過多解釋和文字說明。為要素價格均等化所設計的模型則是思想和政治上的各派都能接受的希望。用E. 賴特納的話說,“技術員”(建模者)把“知識分子”(規范研究者)擠出了經濟學行列(《重新定向經濟學》,第292頁)。 政治運動結束了,而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卻凌空而起,漸入佳境。 科學主義的形成來自三方面的推動力。首先是東方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極大成功再次被西方國家的新政選擇所證實。如何把宏觀調控中的主觀意識變成一種可普遍接受的拷貝模型,成為學術上競相爭奪的科研考量。古典的數學真理性被自然地推到了科學實驗過程中。其次,科學研究的發展為科學主義的形成提供了現實的幫助。數學的精確計算不斷推動著對地球和宇宙的深刻認識和發現,數學的運用是科學的*鑒定者,主流經濟學家堅持認為經濟學研究應當主要應用“形式——演繹建模”的方法,而不去考慮社會關系的質的規定性。在這一點上,勞森教授在剖析的過程中耗費巨大的精力關切了邏輯實在論及波普爾派、奧地利學派、制度學派、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所提供的各種相關認識和答案。再次,電子計算機的高速發展和普遍應用,為實證研究者提供了可依賴、可信任的工具。計算機智能化的高速運轉會為模型設計者解決腦力不及的難題,勞森教授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他著書的年代畢竟還處于計算機數字化普及階段。當今大數據、云計算的發端和互聯網的形成,對勞森教授批判實在論中的結構相關性提出了挑戰。在眾多看似毫不相關的數據進入人們計算分析視野時,很可能成為詮釋數學——演繹建模方法論者決勝的一搏。筆者真希望勞森教授會成為這場論戰的積極參與者。 以上內外大環境,可能迫使一部分經濟學者繞開經濟認識質的規定性,放棄研究方法中的“逼真”原則,片面追求數理邏輯,以創造經濟學認識頂層設計成果。而數學家的積極參與,則因于數學界的一部分學術精英難耐研究中的寂寞和摘取數學皇冠寶石路徑中的艱辛或失落,也力圖從經濟學這片學術沃土中走出一條數學本體之外的成果開發捷徑。為此,他們要不斷地向經濟學家提出質詢和挑戰,以證明只有數學家的參與,經濟學的科學化才有可能。數學家的積極參與,也是彌補經濟學家數理知識不足的合拍選擇。對此境況的描述,勞森教授作為一名數學家、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經常會陷入一種悲天憫人、左右為難的情感境地。因為作為一種思維工具,數學具有嚴密的、準確的科學導向性,抽象的函數包含著豐富的物質內容,反映著內容之間的聯系和因果律。經濟科學需要數學,它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區別僅在于行為主體的非機械性心理情感的變化。否定了這種區別,也就失去了數學語言的靈魂和所表達事物的真實價值。所以,作為一種系統性理論思想體系,勞森教授決不是向數學本身宣戰,而是希望找到演繹主義放棄“逼真”原則的主客觀因素和歷史成因,以便廓清21世紀經濟學發展的方向與科學的路徑。 經濟學是一種認識工具,多元化的經濟學平臺會讓求知者、選擇者都能隨時換一種角度來觀察世界。在方法論的選擇中,勞森教授的批判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囊括了視野范圍內的各類相關認識。由于篇幅所限,僅從其撿攬的各種內容中節選一二,供讀者查閱。 (1)堅守了物質存在的本體觀。物質的客觀存在是一切認識的基礎,這是科學本體論和哲學本體論的共同理解,并由此決定著認識視角和研究方法的取向。經濟學也不例外,失去了經濟實在的真,也就失去了任何經濟認識的信。 (2)強調了批判實在論的認識觀。以強調認識的有限性與可錯性為基礎,闡明事物的內在結構和發展要求,通過批判再批判、否定與否定來達到證實或證偽的效果。正像商品交換中出現負面清單的一樣,把數學模型放在*科學的地位本身就失去了科學價值。 (3)厘清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界限。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人有獨立的價值觀、情感和不同境況下的心理反應,這決定著經濟行為及引發的各種變量因素的不確定性及各種空間坐標的錯位。物理學中的牛頓力學公式和生物學中的“PVRS模型”(種群再生產選擇模型),不能輕易地套用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在社會范疇內,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模式也不能隨便拷貝到其他國家。 (4)強調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逼真性”。經濟學是科學,而科學被定義為認識的真實反映。科學模型是必要的,模型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存在。“為數學而數學”的數學化經濟學則脫離了“逼真性”要求。 (5)遵守了自然法則和社會規則的統一。人是一種自然物,需要堅守生存中的自然法則,也要遵守人類獨有的社會規則。一種是自覺遵守的規則,如互不相殘、互相幫助、彼此關愛;一種是法律紀律壓迫下的制度遵守,如有事請假、遵紀守法。都是主觀意識和思想長久積累決定的文化表現形式。 (6)提倡多元化的學術認識平臺。經濟科學的意義在于給人們一種正確的認識指南,以便于在經濟生活中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但世界又是開放的,除了事物本身獨有的性質結構,還廣受相關外部環境的影響,僅僅靠單一的演繹模型,很容易脫離實際、產生非理性的行為。多元化的經濟學認識和方法,有利于防止選擇中的簡單化錯誤。 (7)關于經濟學前程問題。尋求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認可,是包括L. 瓦爾拉斯在內的經濟學家的歷史傳統。數學家烏拉姆曾經就經濟學的科學性問題向主流經濟學集大成者薩繆爾森提出過嚴正質詢,后者花費了幾年時間思考才勉強搬出來相對優勢理論做出回答。世界經濟的不斷崛起對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進行過一次又一次的沖擊,這說明兩者之間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對接點。在數學的應用方面,主流與非主流能否“走向一致性”,還有漫漫路程要走。 (8)關于人類解放可能性的問題。勞森教授對此命題的分析雖然局限于性別關系的再生產和轉變上,但他在承認認識或知識的相對性、經歷的獨特性和進步的可能性基礎上,提出了理論解放的概念(《重新定向經濟學》,第256頁)。在當前新興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在對創新思維的高聲呼喚中,這一點恰好是不可缺少的辨析。提請讀者注意,到目前為止,社會研究領域中除了經濟學的實驗以外,宇宙論、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宗教學、心理學等,與數學的關系還相距甚遠。 實踐出真知。實踐總是走在思想和理論的前面。沒有制針人的分工勞動,就沒有斯密的分工哲學。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在凱恩斯經濟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曾四次到美國與正在推行新政的羅斯?偨y長談。如果沒有羅斯福成功的新政實踐,縱有福利主義等眾多國家干預思想的支撐,凱恩斯主義難以形成,更難以被理論界所接受。所以,大可不必把數理模型看得過重。一個以高斯相依函數設計的保險模型,竟把華爾街掌控的虛擬資本市場翻了個底朝天,膨脹率為67萬倍,總量達62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2017年GDP的三年多的總量。責任不在模型的設計者,而在盲目的使用者,他們急功近利,有病亂投醫,吃錯了藥。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革命性涌現,并非依據某一種預設的數學模型。進一步說,脫離真實經濟的數學模型很難找到真實的需求市場。 歷史證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不是按照某一種學術流派或哪一個數學公式運行的。它有自身的法則和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上善若水,它像水一樣不斷越過阻隔奔流向前。經濟學會以廣泛的意識和開放的理論建設,給生活者、生產者、決策者、領導者提供多方面視角。形而上的抽象是必要的,卻必須符合或接近于社會的真實性,使理性化的認識符合社會要求。 作為中國的讀者,讀過這本書之后,我首先希望從中國的分析語境和分析條件出發,建立起中國的多元化經濟學論壇,讓更多符合中國文化特點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出現在國內外學術論壇上;第二是希望重新整合中國經濟學研究資源,讓更多的數學演繹精英回歸到“逼真”原則上來;第三是希望中國的高端學術期刊放棄西方經濟學的壟斷地位,不拘數學模型降人才,給非主流的、多元化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平等競爭的空間。
重新定向經濟學 作者簡介
T. 勞森(Tony Lawson),劍橋大學著名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哲學家、數學家。著作甚豐,主要有《經濟學與實在》和《重新定向經濟學》兩部名著。創建“劍橋實在論論壇”和“劍橋社會本體論研究小組”并主持其活動,系“劍橋大學性別研究中心”主任。擔任《劍橋經濟學雜志》、《女權主義經濟學》等數家著名國際性學術期刊編輯,系演化政治經濟學歐洲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批判實在論研究中心的創建人和理事,重點研究經濟學方法論和英國工業,批判實在論社會科學哲學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他的影響。
譯者
龔威,副教授,1968年畢業于四川外語學院英語系,西南大學退休,現任廣東培正學院專職教師。1996-1997在美國Eastern University和Hesston College做客座教授,教授中國文化與漢語,兼修經濟學,擅長英語翻譯,具有較扎實的哲學與政治經濟學基礎!督洕鷮W與實在》是龔威教授翻譯的T. 勞森的兩部名著之一,本書榮獲了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也是2014年3月百道好書榜上榜圖書,并進入百道網書店主題陳列大賽推薦書單名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