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站城協同:軌道車站地區空間使用的分布與績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74647
- 條形碼:9787560874647 ; 978-7-5608-746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站城協同:軌道車站地區空間使用的分布與績效 內容簡介
本書從促進站城協同發展的視角, 關注軌道車站地區的空間分布與使用績效的關聯影響。研究以上海為例, 通過核心城區共35個站域的分析, 提出了基于軌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的站域總體開發強度模型, 用于指導站區空間發展總量的控制 ; 同時, 結合功能、可達、空間和使用者四方面績效影響因素, 初步建立了軌交站域空間使用績效的“評價-預測”方法模型 ; 并構建了軌交站域空間使用“分布-績效”的基本優化框架。
站城協同:軌道車站地區空間使用的分布與績效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1章 站城協同的背景和問題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提出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軌道交通、站點與站域
1.3.2 群體與群體行為
1.3.3 土地利用與空間使用
1.4 研究思路與寫作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寫作框架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研究方法
2.1 文獻綜述
2.1.1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的總體研究現狀
2.1.2 軌交站域使用者與群體行為的研究現狀
2.1.3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分布的研究現狀
2.1.4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績效的研究現狀
2.1.5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優化的研究現狀
2.1.6 文獻綜述總結
2.2 研究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分類方法
2.2.3 調查方法
2.3 樣本選擇
2.3.1 選取過程
2.3.2 選取依據
2.3.3 樣本簡介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軌道交通站域的使用者和群體行為
3.1 使用者:空間使用的決定因素
3.1.1 功能類型與使用者
3.1.2 空間分布與使用者
3.1.3 空間績效與使用者
3.2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組群的典型類型
3.2.1 功能空間子系統典型類型
3.2.2 公共空間子系統典型類型
3.3 軌道交通出行者的典型類型與特征
3.3.1 軌交出行者群體與行為特征
3.3.2 軌交消費出行者群體與行為特征
3.3.3 小結
3.4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者的典型類型與特征
3.4.1 軌交站域使用者的類型和特征
3.4.2 軌交站域使用者流量的估算方法
3.4.3 樣本軌交站域的使用者構成分析
3.5 軌交站域的典型行為、特征與空間模塊
3.5.1 群體行為的典型類型
3.5.2 群體行為的整體特征
3.5.3 支撐行為鏈的空間模塊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軌道交通站域空間使用的分布
4.1 軌交站點:站域空間使用的發動機
4.1.1 結合軌交站點的空間使用早期探索
4.1.2 軌交人流對站域空間使用的催化過程
4.1.3 由軌交站點催化的空間使用發展趨勢
4.2 上海核心城區樣本站域空間使用的分布特征
4.2.1 功能空間的結構性分布特征
4.2.2 公共空間的結構性分布特征
4.3 使用者需求決定下的空間價值分布
4.3.1 微區位價值的界定及主要影響因素
4.3.2 不同功能空間微區位價值的需求分析
4.3.3 軌交站域的空間價值分布與競租曲線
4.4 空間價值影響下的空間使用分布規律
4.4.1 功能空間組群的承租能力分析
4.4.2 空間價值影響下的功能空間結構性分布
4.4.3 功能空間影響下的公共空間結構性分布
4.5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分布的典型類型
4.5.1 不同功能主導站域的典型空間分布類型
4.5.2 軌交站域核心區的典型空間分布類型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軌道交通站域空間使用的績效
5.1 空間使用績效的評價框架與方法
5.1.1 空間使用績效及其評價的界定
5.1.2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績效評價框架
5.1.3 空間使用績效的綜合評價方法
5.2 上海核心城區樣本站域空間使用的績效評價
5.2.1 功能空間評價
5.2.2 公共空間評價
5.3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績效的影響分析
5.3.1 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
5.3.2 功能空間的實證分析
5.3.3 公共空間的實證分析
5.4 軌交站域空間使用績效的影響機制
5.4.1 功能空間
5.4.2 公共空間
5.5 基于影響機制的空間使用績效預測
5.5.1 空間使用績效的預測方法模型
5.5.2 績效預測方法模型的適用性驗證
5.5.3 結合其他地區站域的績效比較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軌道交通站域空間使用的優化
6.1 空間使用的優化目標與綜合評價模型
6.1.1 空間使用的優化目標:軌交活力區
6.1.2 軌交活力區空間使用的綜合評價模型
6.2 空間使用優化的導控要素與方法
6.2.1 功能構成
6.2.2 開發強度
6.2.3 空間分布
6.3 典型軌交活力區的空間使用分布模式
6.3.1 社區中心型軌交活力區
6.3.2 區域中心型軌交活力區
6.3.3 比較和討論
6.4 上海核心城區站域空間使用的優化策略
6.4.1 存在的典型問題
6.4.2 空間使用優化策略
6.4.3 對樣本站域的優化建議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結論
7.2 主要創新點
7.3 研究展望
附錄A 調查報告
附錄B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的研究課題調查
附錄C 軌交站域總體開發強度預測模型適用性的補充討論
附錄D 基于空間績效預測方法模型的樣本計算數據
參考文獻
致謝
彩圖
站城協同:軌道車站地區空間使用的分布與績效 節選
《站城協同:軌道車站地區空間使用的分布與績效》: 1.軌道交通對高密度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軌道交通(簡稱軌交)具有減少城市道路面積、提高空間運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費等優點,已逐漸成為高密度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世界上很多高密度大城市都建成了比較成熟與完善的軌交系統,無論是紐約、舊金山、倫敦還是東京,均具有較高的軌交線網密度和人均擁有長度。軌道交通一方面在高密度大城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并有效降低了交通能源消耗(Cervero,1998);另一方面,伴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站點與周邊區域的功能空間、人車路徑等體系逐漸整合,既帶動了周邊商業或服務業的發展,也完善了多層面的交通體系,使城市形成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多中心發展格局,不同程度地實現著城市品質和能級的提升。總體而言,軌道交通迎合了當今高密度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和能級提升的重要條件,為其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戰略可能。 2.我國高密度大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取得了長足進步,伴隨高密度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和通勤距離的加長,大部分城市雖都提出了“公交優先”戰略,但是相關保障措施很難到位,導致公交運行速度下降,個人交通方式也畸形發展,從而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政府和一些高密度大城市已逐漸開始對軌道交通發展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政策指導,特別是經過*近10多年的發展,一些高密度大城市已經逐漸形成以地鐵為主、高架輕軌為輔助的公共交通結構;目前我國也正成為全球*大的軌道交通建設市場,截至2012年年底,有35個城市在建軌道交通線路,16個城市開通運營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長度約1980km;預計到2020年,我國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將達到50個,長度約達到6100km。 但是,我國高密度大城市的軌道交通仍需要大力發展,以上海為例,截至2013年底,雖已建設擁有14條線、329座車站及總長525km的軌道交通網絡,總日均客流達到938萬人次(不含磁浮及軌交3號線、4號線共線段人流不重復計算),但上海中心城區的公共交通出行占交通出行總量的35.4%,而這其中軌道交通的分擔率約為39%,因此軌道交通僅占中心城區出行總量的14%。從對內環線以內及4個城市副中心范圍約83個站點的日均客流量數據統計后看出,一方面日客流量分布的峰谷差異還較大,其次83個車站中有59個車站日均客流量在1萬~5萬人之間,約占71%,其軌交運量仍有較大提升余地,而未來以地鐵為主的軌道交通發展模式將對上海的總體出行影響更大,對站域的空間使用績效提升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1.1.2 問題提出 1.我國當前軌交站域建設的主要問題 在當前我國軌道交通及周邊區域的快速建設過程中,很多項目由于規劃設計時間短、建造速度快、開工數量多、投資資金受限等原因,往往側重在解決城市公共交通運能不足和擁堵問題,重視軌道交通本身需求而忽視與周邊區域的整體協同發展問題,比較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站點建設中疏于兼顧周邊區域的步行網絡、交通換乘、與公共空間和商業等功能空間的統籌發展,特別是在城市高密度中心區域,一些站點孤立于城市環境而使得站域空間使用績效不高的現象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其次是伴隨著軌道交通所帶來的區域可達性提高,一些站域建設無視軌道交通的承受能力,呈現出狂熱和無序的發展局面,大量高密度的住宅或者辦公區蜂擁而建,造成通勤高峰時期軌道交通超負荷運轉,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城市交通的惡化。 ……
站城協同:軌道車站地區空間使用的分布與績效 作者簡介
莊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更新與設計學科團隊責任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出版專著4部,發表期刊文章30余篇,獲6次省部級及以上規劃設計獎項2000年受邀參加“50名建筑師在法國”總統項目赴法國研修城市設計,主要研究方向為可持續城市設計的實踐與方法,主持上海火車站地區上蓋利用城市設計研究、福建漳州西湖生態園地區城市設計、上海海倫路地鐵站地區城市設計等多個重大項目。 袁銘,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講師,中國建筑學會會員,上海市建筑學會會員,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1998年就讀于同濟大學建筑系,分別獲得建筑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站域的空間規劃與建筑設計,并在國際會議及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10篇;負責徐州軌通交通1號線火車站站、站東廣場站上蓋物業,黃山市旅游軌道交通線網TOD規劃,池黃鐵路土地綜合開發專題研究等多個重大項目。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