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稿二零零三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26180
- 條形碼:9787201126180 ; 978-7-201-1261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通稿二零零三 本書特色
這是21歲時的韓寒寫的一本關于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雜文集。
他用17個問題集中針對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從學生視角出發(fā),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觀點鮮明尖銳,文筆幽默老辣。
修訂版《通稿二零零三》中,為原書中17個問題大幅度新增1萬字內容,直觀韓寒10年來對這些關心話題的思考軌跡。
通稿二零零三 內容簡介
★21歲時的韓寒,談自己對中國教育現(xiàn)狀看法的雜文集。
★學生關心的17個話題,新增30%內容。
★全國學生共鳴度100%,修訂版升級問世。
★面對教育,不能一再集體失語。
2018新版韓寒文集采用統(tǒng)一設計,極簡的封面更符合韓寒一貫大氣的風格,用紙更精心挑選,以日本進口的新羅紗紙配以內文瑞典進口的輕型紙,質感滿分。
通稿二零零三 目錄
語文的問題
詩歌的問題
干部的問題
專家的問題
全面發(fā)展的問題
教師的問題
數(shù)學的問題
英語的問題
歷史的問題
學校的問題
戀愛的問題
軍訓的問題
招生的問題
性格的問題
壓力的問題
大學生的問題
自己的問題
通稿二零零三 節(jié)選
語文的問題
由于我對別的研究比較少,加上人還是在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里說話顯得有分量,所以先說語文的問題。
語文真是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初中后基本上不需要存在的課程。但是又不得不存在,這是*大的問題。語文在教會人識字以及遣詞造句以后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別說之后語文要培養(yǎng)人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些看上去寫作文很差的學生,好像真要好好學語文才行一樣,其實背地里寫情書溜著呢,他們之所以作文很差,是因為作文的問題,而不是寫作能力的問題。寫作能力是一個很基本的能力,那些寫不出作文沒有交作業(yè)的人,他們肯定會想出種種符合邏輯的理由來解釋為什么沒有寫作文,并且直視老師的眼睛進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謊,這就說明這人有很強的表達能力,他只要能把剛才說的話記下來,就是不錯的文章。
關鍵是,沒有人覺得這是作文。作文是一種模式,就好似要撒一個官方的謊,必須有時間人物地點,*關鍵的是必須要有一個向上的主題。比如我記載完一件事情后,我沒有權利為這件事情感到迷茫,沒有權利為此覺得生活真是沒有意義。總之就是不能說真話,完全扯淡就是了。
我在《毒》里有這么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昨天我在和平里買了一些梨和長得很奇怪的小芒果,那梨貴到我買的時候都要考慮考慮,但我還是毅然買了不少。回家一吃,果然好吃,明天還要去買。
文章的名字叫《好吃的水果們》,很多人揣測這篇文章的意義,有人說看不明白,有人說這是不錯的文章。其實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這些水果真的很好吃。文章要告訴大家的是:一個學生,哪怕寫出《紅樓夢》來,只是屬于習作;但是一旦有了點名氣,哪怕寫出像上文這樣無聊扯淡的東西來,都是藝術。我只是寫了幾本銷量很好的書而已,如果上面的東西是魯迅寫的,那涵義就更遠了去了,那得有多少人從里面看出政治風波來啊。
所以說,文章這個東西,在語句通順,錯別字不多到影響閱讀的情況下,好壞完全沒有評判的標準。我隨便抄一篇朱自清的文章交上去,沒有一個老師會覺得自己的學生寫作文好到有名家的水平了,并且照樣會作出很多修改意見。
文學的*高境界當然是作品如何,但是在這個境界之前,我覺得關鍵不是文章寫得怎么樣,而是文章是誰寫的。我真不相信一個班級作文水平*高的和*低的差距能有*好和*差那么大。
一個人,沒有資格判定甲的文章是優(yōu)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說我喜歡甲的文章不喜歡乙的文章,或者說,甲的文章和教學大綱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點遠。所以建議以后的作文評分取消優(yōu)、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遠"、"參考大綱"、"逆我者亡"四種得了。
中國的學生作文一直乏味是因為命題實在太小了。比如給你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兩個登山者在攀登高山的時候,因為風雪很大所以用繩子系在一起,但是A失足了,滑了下去,因為有繩子拖著所以沒有掉下懸崖,可是B和繩子又都不能承受這樣大的重量。B說:A,你堅持住,我一定會救你。但是A自己割斷了繩子,從山崖上掉了下去,死了。B自己爬上了山。
問你看完這個故事以后想到了什么,請寫一篇八百字以上的議論文。
我看完這個故事,首先想到的是B怎么向A的家里人交代,但肯定不能寫這個,想要拿高分,你想到的一定要和出參考答案那人想到的是一樣的。當然,你可能想到的是你自己也喜歡戶外運動,看中戶外運動店里一雙鞋子,但是太貴了,上次去砍價沒有砍下來,跟爸媽說又不知道他們給不給這錢。甚至可能有人看完文章**個想到的是這次作文肯定又寫砸了。
不過不行,這個屬于偏題。偏題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應該這么想。說穿了就是,你跟我想的不一樣,你這篇就不是好作文。
其次,議論文是一種很落后的不應該存在的文體,因為根本沒有什么可議論的,既然標準只有一個,那議論個屁。在我隱約的記憶里,議論文有一個公式,有什么論點論據(jù)之類,而且前后不能顛倒,還一定得引用材料里的原文,并要有自己看見的或者自己編出來的名人小故事,什么居里夫人廢寢忘食啊、牛頓拾金不昧啊、愛迪生為了親情放棄學業(yè)啊,反正一半得是自己編的,這次是愛迪生,下次一樣的事就改伽利略了。事情可以自己編,但人一定得有名。一樣的拾金不昧,牛頓是個例子,但隔壁住的大爺就不是個例子。文章*后再重申一下自己揣測的參考答案的觀點。文章之無聊乏味,不是一般常人能夠閱讀。教師也真不容易,一下讀好幾十篇,居然還能分出優(yōu)劣。反正我到了那份兒上只能憑誰寫的字好看給成績了。
其實,上面的故事我真想用一句"A真勇猛"就完了,但是不行。寫過作文的人都知道,沒話湊話是*痛苦的,這樣湊出來的文章,不論是寫的人還是看的人都很痛苦。我實在不明白,對一件事情我就只能發(fā)表六百個字的看法,這到底有什么錯?
一次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里面是一張他們學校的語文試卷,試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個章節(jié),文章的題目叫《求醫(yī)》,然后有八個選擇題。我從未想過我的文章可以入選試卷,于是很細心地完成了考卷,結果發(fā)現(xiàn)我只做對了三道選擇題。其中一個是畫線處應該填的是什么詞,我不慎選錯。**荒謬的是,我居然選擇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我真弄不明白為什么中國的語文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強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說是出題者的看法,當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會有人說:錯,作者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而且選擇的文章有八成作者都是上個世紀就死了,真是死無對證了。
可是,這是對死去的寫了一輩子文章的人*大的不尊重。就像張國榮死了一樣,猜測他的死因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了,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誰都不知道,所以誰都沒有資格斷定。說真的,誰知道魯迅寫"我家門前有一棵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是什么意思,可能什么意思都沒有,自己想玩兒票呢,或者說寫了一棵以后忽然記起來還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斷定,因為我不知道。
如果真要出這樣的題目,那答案也一定得是無窮的,除了不知道和淫穢反動的,想到就有分數(shù),比如"寫了一棵忽然想起來另外一棵還是棗樹"這個答案,也應該是滿分。
我寫《三重門》的時候,出現(xiàn)了兩次"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里",一次還是結尾。作者想表達什么意思呢?為什么連用兩次呢?是前后呼應體現(xiàn)主人公的落寞嗎?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作者覺得這句話很好,但是因為寫作時間拉得過長,寫到*后忘了前面用過一次,所以不小心又用了一次。
我的長篇小說《像少年啦飛馳》里出現(xiàn)過一些人物,但是到后來就再也沒有交代,為什么?是因為這樣體現(xiàn)了人生的飄忽和滄桑,很多生命都像過客一樣閃過,都不能在人生里留下痕跡而感到的無奈?
不是。
是因為《像少年啦飛馳》是一段一段寫的,作者沒有打草稿,有些人寫到后面就忘了使了。回答"寫丟了"一樣滿分。
我參加過很多次學校的作文比賽,成績之差,讓人發(fā)指。而現(xiàn)在,我基本上能夠寫我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并且到達愛誰誰的地步,但是當落筆的時候某些詞句還是會考慮上面的導師們是否喜歡。這些都是小事,雖然自己心里不是很舒服,可是別人很少能發(fā)現(xiàn),而且不影響到整體的閱讀感,就像穿了一雙自己極度厭惡的襪子上街一樣。不過有時候就會想到我的觀點別人是不是喜歡,或者想把觀點表達得委婉一點甚至會換一個相去甚遠的觀點。
這樣寫作文真的很累。感覺自己如同一個按摩小姐一樣,自己辛苦的同時還要不斷察言觀色考慮客人舒服不舒服。幾場作文比賽下來,一般我的名次是三等獎。不過這完全沒有可以傷心的地方,因為你只要看看一等獎的文章,基本上也是屬于不知所云感情虛假一類。
總之我覺得--
作文是一種獨立于文學之外的東西。除非哪天你學校的《學生須知》也能拿諾貝爾文學獎。
很多人的觀點認為,想寫好文章一定要多看書,成為大師一定要看過很多書。我想,這話肯定是從來寫不出好文章的人說的。這個錯誤的觀點就好比想進國家隊一定要多看球賽一樣。我敢保證我們的國足們在沒有賭球的情況下很少半夜爬起來只為看一場德甲聯(lián)賽,因為那是球迷的行為。同樣的,看很多書也只是文學愛好者的行為,可能知道的東西會很多,甚至了解很多犄角旮旯里的作家的寫作風格是什么樣的,拿過什么犄角旮旯里的獎。又好比是電視轉播的球賽里那兩個什么都知道胡貧的解說員一樣,看到貝克漢姆一腳傳球就信口說十三年前的某某某也在某比賽上相同位置傳出一個相同的球。真正風光的都在上面踢球呢。
所以,在文學上,學歷越高,看的書越多,到*后能做的只能是個文學評論家。
雖然這樣,我還是建議還沒讀到大學的學生,無論什么書,能看的還是都要看,因為在那樣的歲數(shù)里,看多少都不能算是太多的。
等到我真的寫自己要表達的東西時,我發(fā)現(xiàn)學校除了讓我識字以外,初中以上的語文教育,包括無數(shù)的名作分析,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幫助。真想寫點東西就不再像上學時寫議論文那樣了,拼命想著要加一點名人小故事或者格言之類的,真正好的文字在說服人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舉例子玩數(shù)據(jù),更不需要名人名言。名人有的是胡說或者是正兒八經(jīng)說但是說錯了的時候。很多人無論寫東西或者辯論什么的時候,特喜歡把一個七八個世紀前就死了的人說的一些話拿出來當法律使。
有的人在教訓我的時候喜歡說:孔子說過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孔子是說過,但孔子說過什么和我要去做什么或者已經(jīng)做的什么有什么關系嗎?先人也很可憐,引用他們的很多話,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尊敬他們,而是湊巧他們和自己想的一樣,利用一下這些話,去反駁或者批評一個和自己想得不一樣的人罷了。
總之學校里學的那些行文的模式和思維的方式,也就是為了*終拿張文憑而已。但萬一那套觀念根深蒂固,就算你是一個博士,也只是比一個普通高中生多考了幾次試而已。或者說,你比作者還明白《飄》是怎么寫出來的,卻怎么也寫不出《飄》。我只是希望,每個學生都可以保留自己真實的一面,未必要在很多時候顯露。學校所教的事情,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考慮到人數(shù)太多,而對我們來說,自己只有一個。戲結束后人還太入戲,也只能是個戲子。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語文,那時候語文是*重要的學科,其實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評判小學的語文教學怎么樣,一來無論它怎么樣,到初中的時候基本上能夠認識你能見到的大部分的字,已經(jīng)很不錯了;二來我已經(jīng)忘了當時是怎么學的。
可是,中國小學的語文教育模式好像一直沿用至初中高中,初中的語文教育已經(jīng)顯得重要性不大了,到了高中,語文就完全是一個陪襯,屬于雖然可有可無但是不能沒有的學科。語文從教會人認字之后就完全是一個束縛人的想象力的課程。尤其可笑的是對于一些所謂精彩段落的背誦和默寫。
首先,我覺得那些精彩的段落基本上沒有一個是精彩的。其次,就算它是精彩的也沒有必要非得把它背出來。
如果這當作是一種記憶力的訓練倒也罷了,可這件事情往往被套上各種理由。這樣的背誦其實對于語文或者寫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想無論如何,我上文很多話都比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幾乎用八百個漢字來形容一棵樹的段落精彩,但縱然那樣的精彩,我作為作者本人都完全不能背下來。所以可以想象當時的學生要有多么痛苦。
更加難以理解的是,背誦的內容往往要出現(xiàn)在試卷的閱讀分析里,并且故意挖空一些地方讓你填詞,當然不能自己發(fā)揮,哪怕你想到比原話精彩一百倍的語言。不僅是這樣,挖空的詞語一般更是讓人發(fā)指:文中畫線的地方應填詞語是"居然"還是"竟然"。
我想,在學生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的語文培訓以后,給一篇背誦的段落在考試的時候"分析",學生、老師、出參考答案的人甚至弱智的人都能拿高分,唯獨原文作者本人不及格。但是因為以后政治課里又加了很多比"一棵樹"還要無趣的東西需要背誦,所以語文的背誦內容就被比了下來。
背誦這個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和幫助的表現(xiàn)在于,我現(xiàn)在什么都不記得了。不是因為四年沒在學校里。我發(fā)誓我四年前除了能背出一些公式以外,語文、政治、歷史,就完全不記得了。我在考試前背誦了無數(shù)某某某是什么時候生的,什么事件是幾月幾號發(fā)生的,在考試后就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周期。不是我記憶力不好或者故意夸張,原諒我真的只記得十月革命是在十月份發(fā)生的。
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和我一樣,我們的確是將這些東西背出來了,可是那又代表什么?代表一個禮拜以后又忘記了!包括班長或者什么學習委員都一樣,誰都沒有把這些東西當作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對待,你我一生*愛的歌曲的歌詞,你我**次向人表白說的話或者**次被人拋棄時別人的話到現(xiàn)在應該都不會忘。
記不住的,怎么都記不住。
語文教師在學校里的地位其實是很值得同情的。因為不要管中高等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對普通人有實際的意義或者是體育在學校的重大規(guī)模考試中幾乎沒有地位,我想若我是語文老師,我肯定會很羨慕數(shù)學老師能算出一塊不成形物體的面積或者體積,哪怕能很快知道"小明家的母雞兩天下三個蛋,小紅家的母雞六天下九個蛋,過多久兩家的雞可以下一樣多的蛋";或者我會羨慕體育老師可以將如此重的鉛球擲出十幾米遠。但是苦于自己沒有什么過人的地方,我總不能當著任何人的面把一篇文章分析了來顯示自己。只能寄希望于自己有一手好字了。
在很多人的心里似乎語文老師比數(shù)學老師和藹,可能我覺得語文本來就應該是一門寬容度很高的學科,但是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樣的地步,我們不能光說是老師的責任,或者教委的責任,學生一樣有責任,還有很多人應該為此負責,因為一件好事情往往是一個人隨手一做就可以,但是一件壞事情就需要各行各業(yè)的各種人齊心協(xié)力才能完成。
〈編者按:2007年韓寒深入闡述語文中的作文問題。〉
我上學的時候作文寫得不錯,老去參加作文比賽,每次比賽前都要先自我洗腦,看看*近流行什么口號,比如有一陣子講究"七不規(guī)范",寫作文只要掛靠"七不",編造故事,比如看見有人隨地吐痰,我馬上撲過去用手接住那口痰,并順帶歌頌祖國,肯定是高分。但不幸的是,我每次作文比賽都是二等獎,因為總有那么一個人頌歌唱得比我好聽。到現(xiàn)在我都忍不住要對每次拿一等獎的那人說,我當年寫作文已經(jīng)夠無恥了,你怎么能更加無恥。
看*近幾年,總是有自暴自棄者寫出高考0分的作文,我看過這些0分作文,他們的相同點就是--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的教育是不允許表達真實想法的,講究的是讓你沒有想法,然后,用幾十年前的教材告訴你,這個是正確的,那個是錯誤的,當然,你不同意也沒生命危險,只不過開除或者0分而已。其實只要不是交白卷,批卷者是不可以給出0分的。我只是想的和你不一樣而已,憑什么你想的就是100分,我想的就是0分。沒慰安好也得有個安慰獎吧。而像作文這樣一個沒有評判標準的完全憑借批卷人個人喜好給分的東西能進所謂公平的高考試卷,本身就是有失公平的。
幸運的是學生們除了看重作文的分數(shù)以外,都不太看重作文的本身。而很多被認為是垃圾文化的東西,拯救了現(xiàn)在學生那點可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可以說,很多人的撒謊體驗都是從作文開始的,而為數(shù)不多的說真話體驗,是從寫情書開始的。從小,作文的范本和教材告訴學生們,文字的用處就是贊美和歌頌,而揭露和鞭策都是不積極的向下的陰暗的。可能有人要用教材里的魯迅來說事,可魯迅在教材里起的作用其實也是贊美和歌頌,并且是領唱的。其實贊美和歌頌是很好的事情,誰不喜歡贊美和歌頌呢,關鍵是,我們連贊美和歌頌什么內容都是有規(guī)定的,比如我不能贊美姑娘的屁股,歌頌小姐的技術。種種限制,注定了我們的作文,寫到*后全都是假話。
當然,很多腦子不開竅的會覺得,作文無論好壞,它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好比對很多人來說,數(shù)學雖然往高了學沒用,但它培養(yǎng)了你的邏輯思維能力一樣。這樣想的人就是中國教育所教育出來的得力弱智。我告訴你們,你們也太小看自己的智商了。寫文章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人識字了以后加上自己一定的閱讀積累,就自然會寫文章了,你會說話,就會寫文章。當然,寫好寫壞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沒辦法。而邏輯思維能力更加不是算幾道數(shù)學題就能得來的或者進步的,這是自欺欺人。你看人家思維縝密邏輯超凡的騙子都是沒怎么上過學的,而受騙的多數(shù)都是能很快告訴你陰影部分面積是多少的。我
們的教育就喜歡告訴你,人類是沒有天賦的,都是教育賦的,等你從學校畢業(yè)以后,你就能自然接受人類是沒有權利的,都是國家給的。
在很多國家的教育里,其實也沒有專門的作文一說,但似乎沒聽說過那些國家的人就不會把學會的詞語拼起來寫文章了,相反,我們國家的作文做了好幾十年,但人似乎越來越不會寫文章了。
回到正題,大量的閱讀要比去寫大量的作文(其實就是準備大量的范文去套命題)有益很多,作文不但減弱了你寫文章的天賦,并在潛意識里告訴你,說違心話是正常的必須的,是生存的要訣。后者是作文唯一帶給學生的好處,它讓學生提前明白現(xiàn)實,講真話沒好下場。而恰恰是作文,毀滅了很多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到*后,肯定有人要說我只會推翻,不會建設,如果大家都不寫作文了,那寫什么呢?這就是典型的受過教育毒害的邏輯思維能力。很簡單,那就不寫唄,寫文章本來就是一個興趣愛好,和種花釣魚一樣,強求不得。自然有喜歡的不喜歡的,讓喜歡寫文章的人去寫真正的文章,讓不喜歡寫文章的去寫情書,讓寫情書被拒絕的人去寫日記,讓喜歡寫假大空作文的人去當領導,這樣才皆大歡喜嘛。
通稿二零零三 作者簡介
韓寒,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區(qū)亭林鎮(zhèn),中國有國際知名度的青年之一。他是年少成名的暢銷書作家,自本世紀初出道,十八年來始終保持在中國暢銷作家TOP3之列,小說、散文作品總銷量超2000萬,首本長篇小說《三重門》為中國近20年暢銷小說,《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飛馳》《長安亂》《青春》等著作,主編《獨唱團》暢銷500萬冊;他也是乘風破浪的賽車選手,作為中國職業(yè)賽車di一人,并獲得中國場地、拉力雙冠職業(yè)車王殊榮的;他還是是優(yōu)秀的歌手和詞作者,填詞主題曲《后會無期》獲得第51屆金馬獎電影原創(chuàng)歌曲獎;而這兩年他更是成為了后會有期的電影導演,2014年憑借處女作《后會無期》跨入導演行列,獲得第9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新銳編劇獎,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2014年度表彰大會"年度青年導演"提名,第二部作品《乘風破浪》電影票房破10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一名身法飄逸的電競選手,F(xiàn)PS狂熱愛好者,他成為了電競戰(zhàn)隊1246創(chuàng)立者和精神領袖,并獲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
韓寒大事記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區(qū)亭林鎮(zhèn)。
1997年在《少年文藝》發(fā)表作品;
1999年憑借《杯中窺人》獲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次年蟬聯(lián);
2000年出版長篇小說《三重門》;
2001年出版文集《零下一度》;
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像少年啦飛馳》;
2003年出版雜文集《通稿2003》,同年開始職業(yè)賽車生涯;
2004年出版《五年文集》、長篇小說《長安亂》;
2005年出版賽車隨筆《就這么漂來漂去》;
2006年出版長篇小說《一座城池》;
2007年出版長篇小說《光榮日》;
2008年出版《雜的文》;
2009年出版長篇小說《他的國》、文集《可愛的洪水猛獸》;
2009年拿下場地賽和拉力賽的雙料年度總冠軍;
2010年4月被評為"全球*影響力一百人"之一,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2010年9月,出版長篇小說《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2011年出版文集《青春》;
2013年出版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
2014年拍攝電影《后會無期》;
2016年拍攝電影《乘風破浪》。
- 主題:
以前在圖書館看過,現(xiàn)在買來聊以收藏。書頁發(fā)黃,但是塑封沒破,也沒有折痕污點,還不錯。
- 小編回復:
- 抱歉,本書為出版社尾貨,尾貨圖書品相一般為8-10成新,如對圖書質量不滿意,可在賬戶里申請退換,或聯(lián)系客服辦理。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