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賈平凹游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854535
- 條形碼:9787537854535 ; 978-7-5378-545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賈平凹游記 本書特色
《賈平凹游記》是賈平凹文學生涯中一部游記作品集,“自在獨行”之文,彌足珍貴。先生作為小說家的文字功力和獨到見解,讓我們看到了本真的凡人世界。 從“赳赳少年”到文壇巨匠,一路走來,賈平凹先生從故鄉“讀山”,到“西安城”,到敦煌,到麗江,有的只是一兩段會悟,也有的是數萬言精描。這里幾乎看不到我們所熟知的旅游勝地或者名勝古跡,獨特視野下,是普通的甚至是被忽略的景地人。不是走馬觀花,也不是山河豪邁,先生每時每刻都參與到他的描摹對象中,追溯它們的過往,探尋他們飲食起居所思所想,充滿冷峻的哲思,又處處迸發智慧的幽默。
賈平凹游記 內容簡介
《賈平凹游記》是賈平凹先生四十年游記散文寫作的精品集萃——草木山石、荒地園林,或邂逅或追尋,或激賞或嘆惋,或孤獨或自在;全景再現一個時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境況和精神狀態,完美闡釋一個“行者”的自我與世界相處之妙處。
賈平凹游記 目錄
紫陽城記
走三邊
宜君記
敦煌沙山記
一個有月亮的渡口
讀山
河南巷小識
三游華山
安西大漠風行
柳園
游寺耳記
未名湖
宿州涉故臺龍柘樹記
在桂林
守頑地
靈渠
太陽城
荒野地
游了一回龍門
麗江古城
黃河魂
大唐芙蓉記
又上白云山
六棵樹
四月三十日游青城后山
走了幾個城鎮
說棣花
走了一趟嶗山太清宮
松云寺
定西筆記
文學與地理
賈平凹游記 節選
《賈平凹游記》: 溝是不深的,也不會有著水流;緩緩地涌上來了,緩緩地又伏了下去;群山像無數偌大的蒙古包,呆呆地在排列。八月天里,秋收過了種麥,每一座山都被犁過了,犁溝隨著山勢往上旋轉,愈旋愈小,愈旋愈圓。天上是指紋形的云,地上是指紋形的田,它們平行著,中問是一輪太陽;光芒把任何地方也照得見了,一切都亮亮堂堂。緩緩地向那圓底走去,心就重重地往下沉;山洼里便有了人家。并沒有幾棵樹的,窯門開著,是一個半圓形的窟窿,它正好是山形的縮小,似乎從這里進去,山的內部世界就都在里邊。山便不再是圓圈的疊合了,無數的拋物線突然間地凝固,天的弧線囊括了山的弧線,山的弧線囊括了門窗的弧線。一地都是那么寂靜了,驢沒有叫,狗是三個四個地躺在窯背,太陽獨獨地在空中照著。 路如繩一般地纏起來了:山埡上,熱熱鬧鬧的人群曾走去趕過廟會。路卻永遠不能踏出一條大道來,凌亂的一堆細繩突然地扔了過來,立即就分散開去,在洼底的草皮地上縱縱橫橫了。這似乎是一張巨大的網,由山埡嘩地撒落下去,從此就老想要打撈起什么了。但是,草皮地里能有什么呢?樹木是沒有的,花朵是沒有的,除了荊棘、蒿草,幾乎連一塊石頭也不易見到。人走在上邊,腳用不著高抬,身用不著深彎,雙手直棍一般地相反叉在背后,千次萬次地看那羊群漫過,糞蛋兒如急雨落下,嘭嘭地飛濺著黑點兒。起風了,每一條路上都在冒著土的塵煙,簌簌地,一時如燃起了無數的導火索,竟使人很有了幾分駭怕呢。一座山和一座山,一個村和一個村,就是這么被無數的網罩起來了。走到任何地方,每一塊都被開墾著,每處被開墾的坡下,都會突然地住著人家,幾十里內,甚至幾百里內,誰不會知道哪條溝里住著哪戶人家呢?一聽口音,就攀談開來,說不定又是轉彎抹角的親戚。他們一生在這個地方,就一刻也不愿離開這個地方,有的一輩子也沒有去過縣城,甚至連一條山溝也不曾走了出去;他們用自己的腳踏出了這無數的網,他們卻永遠走不出這無數的網。但是,他們*樂趣的是在三月,山溝里的山雞成群在崖畔曬日頭,幾十人集合起來,分站在兩個山頭,大聲叫喊。山雞子從這邊山上飛到那邊山上,又從那邊山上飛到這邊山上,人們的吶喊,使它們不能安寧。它們沒有鷹的翅膀可以飛過更多的山溝,三四個來回,就立即在空中方向不定地旋轉,猛的石子一樣垂直跌下,氣絕而死了。 土是沙質的,奇怪的是靠崖鑿一個洞去,竟百年千年不會倒坍,或許筑一堵墻吧,用不著去苫瓦,東來的雨打,西去的風吹,那墻再也不會垮掉,反倒生出一層厚厚的綠苔:春天里發綠,綠嫩得可愛;夏天里發黑,黑得濃郁;秋天里生出茸絨,冬天里卻都消失了,印出梅花一般的白斑。日月東西,四季交替,它們在希冀著什么,這么更換著苔衣?!默默的信念全然塑造成那棗樹了,河灘上,溝畔里,在窗前的石滾子碾盤前,在山與山弧形的接壤處,突然間就發現它了。它似乎長得毫無目的,太隨便了,太緩慢了,春天里開一層淡淡的花,秋天里就生一身紅果。這是*懂得了貧困,才表現著極大的豐富嗎?是因為*懂得了干旱,那糖汁一樣的水分才凝固在枝頭嗎? 冬天里,逢個好日頭,吃早飯的時候,村里人就都跎蹴在窗前石碾盤上,呼呼嚕嚕吃飯了。飯是蕎麥面,湯是羊肉湯,海碗端起來,顫悠悠的,比腦袋還要大呢。半尺長的線線辣椒,就夾在二拇指中,如山東人夾大蔥一樣,蘸了鹽,一口一截,鼻尖上,嘴唇上,汗就咕咕嚕嚕地流下來了。他們蹲著,竭力把一切都往里收,身子幾乎要成一個球形了,隨時便要彈跳而起,爆炸開去。但隨之,就都沉默了,一言不發,像一疙瘩一疙瘩苔石,和那碾盤上的石破子一樣,凝重而粗笨了。窗內,窗眼里有一束陽光在浮射,婆姨們正磨著黃豆,磨的上扇壓著磨的下扇,兩塊鑿著花紋的石頭頓挫著,黃豆成了白漿在浸流。整個冬天,婆姨們要待在窯里干這種工作。如果這磨盤是生活的時鐘,這婆姨的左胳膊和右胳膊,就該是攪動白天和黑夜的時針和分針了。 ……
賈平凹游記 作者簡介
賈平凹(拼音:Jiǎ 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賈平娃,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陜西分會副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1997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 。2015年,憑借《老生》入選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書之首。[1]2016年1月22日,賈平凹入選2015“當當年度影響力作家”評選小說家榜前五名。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