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6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11876
- 條形碼:9787569011876 ; 978-7-5690-118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6輯 內容簡介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6輯》主要內容包括:傳播符號學發展趨勢與理論探索大眾傳播時代的科技神話:建構、表征及反思、傳播符號學視域下“冷熱媒介”理論的再思考、論空符號——與韋世林教授商榷、符號學:傳播學三大學派的整合平臺——兼論傳播學的困境與出路、互聯網傳播中符號的生產與傳播、論符號修辭四體演進的共時性、儀式抗爭:表演式抗爭的視覺意象與修辭原理、標出性與標出性翻轉:論中國性別文化權力轉向、論傳播與社群:一個皮爾斯傳播符號學路徑、近20年美國電子報的中國文化研究與中國形象述評等。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6輯 目錄
大眾傳播時代的科技神話:建構、表征及反思
傳播符號學視域下“冷熱媒介”理論的再思考
論空符號
——與韋世林教授商榷
符號學:傳播學三大學派的整合平臺
——兼論傳播學的困境與出路
互聯網傳播中符號的生產與傳播
論符號修辭四體演進的共時性
傳播符號學的社會學維度
儀式抗爭:表演式抗爭的視覺意象與修辭原理
標出性與標出性翻轉:論中國性別文化權力轉向
美國**夫人形象建構與傳播的符號學解讀
論傳播與社群:一個皮爾斯傳播符號學路徑
近20年美國電子報的中國文化研究與中國形象述評
商品的傳播符號學
廣告披上藝術的外衣
——藝術原型與藝術植入的符號學對比
廣告表意模式演變的符號修辭學分析
重復:品牌的基本構建方式
論淘品牌的標出與大學生消費
反“話語拜物教”:符號學對后馬克思主義話語
理論的審思
標出與重復:儀式營銷的運行機制
藝術的傳播符號學
“錯位之用”:電影的媒介不合
傳媒藝術視覺符號的文化批判
同質·異質·主體
——論當代中國城市電影的空間敘事與女性書寫類別
中國電影符號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
“異質符號的張力”:藝術電影中的流行音樂
藝術的交流價值:莫里斯的藝術符號觀
論“媒介自律”理論對西方現代主義音樂審美品質影響
敘述的傳播符號學
文學與哲學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6輯 節選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6輯)》: 但我們不可因此認為海德格爾對康德的闡釋毫無價值,相反,他其實深刻地理解了康德,并且在批判哲學整體上理解了康德。海德格爾借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闡釋來闡發他對批判哲學整體的理解。 海德格爾的闡釋與康德原文的差距,正是《純粹理性批判》與批判哲學整體(未來的形而上學)的差距。《純粹理性批判》是自成一體的,它同時又歸屬于批判哲學整體,這樣《純粹理性批判》必然帶有階段性特征,也就是說,康德必然要限定《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問題的發展。這些問題按邏輯發展本來要超出《純粹理性批判》的范域而追溯更深的根據的,而康德為了保持完整性,不得不忽略這一問題的縱深度,或者切斷之,并通過將其與同平面的東西聯結,用另外的東西補充,來掩飾這種忽略和切斷,這必然會淺化和偏置這些問題。 康德的“*高原理”很明確地將對象從屬于認識主體的先驗性,從這方面來看,海德格爾的闡釋有誤。但如更仔細地審視康德,就會發現“*高原理”的明確性后面,確有模糊之處。 首先,*高原則講對象從屬于主體的先驗性,如果結合“對象”問題,則該說法僅僅是“對象”問題的引申。康德也好,海德格爾也好,都承認,經驗對象其實是一種知性的表象產物。當直觀被提供,它必然帶著互相聯結的趨向,人對此直觀統一的趨向進行意識,把這直觀的統一趨向意識為“一”,同時又把這“一”與直觀對照,于是“一”就有了“外于直觀”的性質,進而產生了一個給出直觀之雜多統一的個體。所以可以說,這個個體“對象”是主體的直觀的統一的意識。所以說,就它是“某個東西”、某個存在者來說,它必然是從屬認識主體的先驗性條件的,因此“*高原則”只不過是“對象”理論的一部分的引申。 康德也認為,雜多統一設置了一個“對象”,同時也導致了“先驗的統覺”。后者指“統攝雜多在一意識中”,它自我意識到自己統攝直觀,且是通過范疇的方式,故可說一切直觀皆從屬范疇:“一切感性直觀皆從屬范疇,范疇乃是感性直觀之雜多所唯一由以而能統攝在一意識中的條件。”①范疇必然導致經驗的概念,所以范疇是“純粹概念”。范疇是意識的必然統一方式,所以,康德把直觀的統一的另一頭歸為“先驗統覺”。而康德又說,意識的必然的統一,“實際上”就是“與對象的關系”。在此,我們要強調,“與對象的關系”這個表達是一個整體。也就是說:統覺一方面是“自我同一”,另一方面必然要產生“與對象相關”這一模式來統攝直觀,即統覺必然要在“直觀必須是某種對象的顯象”的模式中統攝直觀。康德說:“自我同一的本源的、必然的意識,同時亦即一切現象依據概念——即依據不僅使現象必然的再生且亦因而規定‘它直觀的對象’(此對象,即現象必然在其中聯結的‘某某事物的概念’)的規律一的綜合所有的必然的統一的意識。”②“與對象相關”是統覺的模式,其中“對象”是一概念,即統覺統攝直觀的一種方式、一種范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象其實是對象概念,是屬于“統覺”即自我的。 但是,統覺為何要在“與對象相關”這一方式中統攝對象呢?統覺為何自身要假設一個與自身相對的東西呢?這只能這樣解釋:先驗統覺本來就處在一種使直觀統一的狀態中,于是它把自身的這種狀態意識為“我”與某種東西相關,或者“我”與“對象”的“關系”。在這個表達式中,“自我”與“對象”都是概念。這正如海德格爾講先驗性是“讓……站在對面”一樣,包含了“轉向”與“站在對面”的對立。先驗性是同一與差異的兩重性的統一體。為什么“自我”也是一概念呢?因為自我——“先驗統覺”的自我意識所意識到的東西,是內感知直觀統一的產物,即概念。 ……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