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感受時光廿四節氣文化品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15095
- 條形碼:9787545715095 ; 978-7-5457-1509-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感受時光廿四節氣文化品讀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華農耕文明特有的24節氣的文化專著,以時令節氣時間為序,以作者早年的積極、老一輩的生活習俗、中國歷史為切入點,對24節氣中眾多的物候以及它們在中國的歷史及文化上的意義,做了通俗化的解讀,兼具知識性和欣賞價值。
感受時光廿四節氣文化品讀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節氣之首·立春、喜雨初降·雨水、春雷始動·驚蟄、陰陽相半·春分、詩的節日·清明、生谷潤花·谷雨、夏天來了·立夏等。
感受時光廿四節氣文化品讀 目錄
感受時光廿四節氣文化品讀 相關資料
養護文化長城的根基(代序) 張石山 狄赫丹先生和我是多年的知交。我們不僅同是文字中人,抑且作為山西土著,對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上葆育的厚重傳統文化,因著血肉聯系而有入骨的了解。基于涵泳其中冷暖自知的了解,對傳統文化而能有所理性認知。在充分了解認知的基礎上,對其懷有一種脈脈的溫情與深深的敬意。 新近,赫丹先生傾情創作,完成了一部關于我們中華農耕文明特有的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專著。這部專著,不是那種蒼白干癟的常識堆砌,更沒有賣弄什么文抄公的掮客把戲。行文中滿是溫馨的早年記憶和過來人的深切體悟,筆觸優美,情感真摯,詳盡介紹并熱烈歌贊我們有關傳統文化的精彩作品。 近代以來,仗恃利炮堅船,強勢的歐洲中心主義幾欲橫行全球。繼日本脫亞入歐改用所謂公歷之后,大中華自民國起,師學日本,易服改制,發布政令,采用了公歷紀年。公元一月一日,定名“新年”,稱作元旦。中國人過了數千年的“年”,改稱“春節”。 所謂公元,嚴格說來應是“西元”。以基督教傳說的耶穌生年為起始元年。堂堂大中華,文明古久,史籍明確紀年連綿不絕至少有三千年,何以要屈從奉行他國他人紀年法?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政令下達,誰也無可如何。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說來已然使用了一百多年,大家也就漸漸習慣了。況且,中華文明胸襟開敞,有容乃大,吸納容涵,公歷紀年又可方便國際交流,仿佛世界大同見了一斑。 但一百多年過去,公歷年任他叫作元旦,中國年任他改稱春節,億萬老百姓過年,在心理上和事實上,在習俗上和文化上,過的還是傳統的年。沒有政令號召,也沒有政策鼓勵,沒有倡導振興,也沒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曾有的倒是“大破四舊”的瘋狂摧毀和“過革命化春節”的大型鬧劇,中華傳統,年味不改。僅此一例,足以見出中華文明的浩瀚博大、厚重強韌。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是*的數千年不曾斷裂的偉大文明。她不是博物館里的珍藏,她不是滔滔萬言的高頭講章,她是從遠古流淌至今的文明之河,她是滋生滋育的文明母體。她經歷過人類文明*酷烈的考驗,她經受過異質文明的沖擊、擠壓和滲透。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的一些政治和文化精英們師學日本、蘇俄和西方,扭回頭竭力詆毀摧殘中華文明,事實俱在、史實昭昭。是中華文明養育的億萬老百姓,自覺不自覺地堅守了這一文明。億萬人的堅守,筑成了永遠堅不可摧的中華文明的長城。 公元紀年,大家約定俗成叫它是陽歷年。陽歷,或曰“洋歷”,當然是太陽歷。以地球公轉繞日一周為一年。但因之又將中華之年稱作了“陰歷年”,這便是一個巨大的誤會了。 相對于太陽歷,純粹的太陰歷是有的。比方伊斯蘭教國家所采用的“哈吉來歷”。太陰歷以月球公轉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即嚴格的朔望月。說到朔望月,中國人使用了數千年,簡直是太熟悉、太親切了。 朔望月,初一完全看不到月亮,而十五一定是滿月。月亮懸像于天,老百姓對于一個“月”,因之有了*直觀的概念。一個月當中,和月相有關的紀日民諺俗語有很多。比如“初三初四,月牙挑刺”,“初八是弓,十五是餅”,“十七十八,人定月發”,“二十數二三,天明月正南”,“二十四五,月亮上來雞吼”,等等。 一個朔望月,月亮環繞地球公轉一周,實際時間是29.5天。一年十二個月,一年的天數便是355天左右。上面所說的太陰歷如哈吉來歷就是這樣的。但如此一來,太陰歷的年,比起太陽歷的年,每年要相差10天左右。大致三年,便要相差一個月。因之,伊斯蘭教國家過年,有時就過在了夏天。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托舉起的古老輝煌文明。如果純粹采用太陰歷,一定會造成四季紊亂,違背“春種秋收”的農時節令,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堯之時,十日并出”,可能說的便是這樣的災難。“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遠古神話,折射出的或許正是一場偉大的歷法變革。 我們偉大的先民圣賢,日影測竿,確定了冬夏二至,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從冬至陰極陽生到夏至陽極陰生,正是一個嚴格的太陽年。一個太陽年,劃分出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具標志性的符號。 太陰歷與太陽歷如何使之有機統一起來?天才的先民發明了“置閏”之法。十二個朔望月下來,一年要比太陽年少大約十天的樣子,差不多三年會少一個月,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十九年七閏”,說的正是置閏的規律。依照太陽年的嚴格而四季分明的周期,春種、夏管、秋收、冬藏一系列農耕活動,則運用二十四節氣來分割掌控。 既嚴格采用了月相分明的朔望月,又嚴格遵奉了二至限定的太陽年,全人類唯有我們的夏歷——從夏朝就開始使用的歷法,是*科學的歷法。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她是東方偉大的理性精神的體現。 西方殖民主義,奉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以力爭勝。歐洲文明至上的邏輯,必欲消滅其他任何別種文明。在東方,在東亞版塊,他們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后勝負的塵埃遠未落定,但百年大勢正愈來愈分明。他們主觀上的文化傾軋,不得不轉化為客觀上的文化碰撞和文明互動。中華文化的長城,堅不可摧。華夏文明,仁者無敵。這種文明,靜穆和煦,寬厚仁愛,必將贏得全人類的尊重。 迎送了一個個中華年,我們的成長刻滿了年輪;年年經歷二十四節氣,我們時時沐浴著華夏文明的恩澤。 我們是中華土著,我們來自民間。這是我們的命定,更是我們的幸運。 中華文明滋養了我們,回饋與養護我們的母體文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狄赫丹先生寫出這樣一本著作,令人感奮,給人信心。 文化長城哪怕僅僅剩下一段殘墻,在那根基上長城都將能夠重建。況且,我們的文化長城巍巍不倒,她的生生不息的子民正在奮力添磚加瓦。 是為序。 夏歷丁酉年 立春 公元2017年2月4日
感受時光廿四節氣文化品讀 作者簡介
狄赫丹,記者,作者,行者,高級編輯,山西作家協會會員,長治日報文化副刊部主任。游歷過廣大藏區;體驗過西南、西北少數民族風情;2005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前夕,自駕車歷時3個半月重走長征路。是山西新聞界第一個重走長征路的記者。出版有《行走西藏》《紅飄帶之旅》《走筆上黨》等專著。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