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945中國記憶:勝利大反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18868
- 條形碼:9787553318868 ; 978-7-5533-188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45中國記憶:勝利大反攻 本書特色
這套叢書從不同的側面,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真實、系統地再現了抗戰勝利前后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歷史,披露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揭示了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振奮人心的畫面。 戚厚杰著的《勝利大反攻》是其中一本,詳細敘述抗日戰爭的*后階段,日本侵略者陷入山窮水盡之際,中國戰場國共兩黨的軍隊由局部反攻轉為全面大反攻的歷史。
1945中國記憶:勝利大反攻 內容簡介
2017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南京出版社擬修訂出版“1945·中國記憶”叢書。 《勝利大反攻/1945中國記憶》作為叢書中的一種,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詳細地介紹了抗日戰爭*后階段,日本侵略者陷入山窮水盡之際,國共兩黨軍隊在國內和緬印戰場由局部反攻轉入全面反攻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勝利大反攻/1945中國記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挖掘并使用了一些珍貴的資料,全面而客觀地展現了1945年前后國共兩黨軍隊的英勇壯舉和軍事勝利,并就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在戰略大反攻中的特點和表現給予評述。
1945中國記憶:勝利大反攻 目錄
一 毛澤東的抗日戰爭戰略反攻論
二 敵進我進挺進豫西
三 車橋戰役
四 高郵戰役
五 全面反攻擴大解放區
六 蔣介石的戰略反攻說
七 率先反攻空中殲敵
八 厲兵秣馬準備反攻
九 胡康河谷戰斗
十 血染孟拱河谷
十一 奇襲密支那
十二 八莫、南坎之戰
十三 強渡怒江
十四 浴血騰沖、龍陵
十五 豫西鄂北會戰
十六 湘西會戰
十七 局部反攻收復廣西
1945中國記憶:勝利大反攻 節選
《勝利大反攻/1945中國記憶》: 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預見到,將來共產黨軍隊的出路在中原。河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軍事上自古就有“誰占中原,誰得天下”的說法。1944年4月,侵華日軍發起豫中會戰,河南的國民黨軍隊軍紀敗壞,不思抗日之事,軍民關系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老百姓將駐軍首領湯恩伯與當地的自然災害水、旱、蝗并列,謂之“水旱蝗湯”。湯的嫡系部隊第十三軍駐在葉縣多年,禍害百姓,當地的民謠稱:“十三軍不保國,先牽牲口后扒麥。” 1944年4月1 7日,日軍由豫北、晉南渡過黃河,協同豫東日軍,分沿葉(縣)洛(陽)公路和隴海鐵路向豫西重鎮洛陽、陜州進攻。駐守河南的國民黨軍隊湯恩伯、蔣鼎文等部40余萬人不戰而逃,河南的老百姓不僅不支援,反而拿起工具圍攻國民黨軍隊,有的甚至被老百姓繳械。短短37天時間內,鄭州、開封、洛陽等38座城市淪陷。豫西人民慘遭日軍燒殺搶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連失利,國民黨軍隊在中原節節敗退。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認為,若能收復河南,控制中原地區,不僅可以阻止日軍西進,保衛大西北戰略后方,而且可以溝通陜北、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系,為日后中原的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解救河南苦難同胞,擴大敵后抗日戰場,連接華北、華中解放區,打敗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于5月11日、6月30日相繼發出《關于向河南發展方針的指示》《關于向河南發展問題給北方局的指示》;后又于7月25日發出《向河南進軍的部署命令》,決定從太行軍區抽調得力干部和精銳部隊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盡快挺進豫西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 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迅速從太行軍區抽調一批骨干,組成八路軍豫西抗日游擊支隊,挺進豫西建立抗日根據地。**二九師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認為向中原敵后反攻、開辟新的解放區,必須有強有力的干部與指揮機構。在具體人選上,經過認真研究,認為皮定均有獨立工作、獨當一面的能力,他精明干練,處事冷靜,是*合適的人選。如果再選調一個好的政治委員,這個指揮機構必定會堅強有力。*終人選落在了太行軍區五分區地委書記兼政委徐子榮身上。 7月中旬,接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前方總部緊急通知,皮定均、徐子榮前往山西遼縣上麻田村中共北方局駐地受命,負責組建“八路軍豫西抗日游擊支隊”,皮定均、徐子榮分別被任命為支隊司令員和政委。另抽調七分區副司令員方升普任支隊副司令員,六分區政治部主任郭林祥任支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八分區參謀長熊心樂任支隊參謀長,八路軍**二九師情報處處長孔祥禎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 8月下旬,支隊基本組建完畢。由太行軍區所屬各分區抽調80余名干部組成支隊司、政、供、衛機關,轄第三、第三十五2個小型編制步兵團和1個直屬特務連。 皮定均、徐子榮回去后,很快組建了豫西抗日游擊支隊第三團和第三十五團,飛渡黃河,挺進豫西。豫西位于黃河南岸、平漢路以西,伏牛山、嵩山橫亙其間,黃河、洛河、伊河貫穿境內,隴海、平漢鐵路和大小公路相連接,交通便利,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9月5日,支隊在河南林縣臨淇鎮郭家園召開成立誓師大會,番號為“八路軍豫西抗日游擊支隊”。戰爭年代,人們常以主要領導人的姓名稱謂部隊,因此又稱其為“皮徐支隊”。全支隊共1700余人,配備八二迫擊炮2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30挺、步槍800余支,直接受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前方總部領導。為便于開展地方工作、建設地方政權,支隊組建后不久便成立中共豫西地委,由支隊政委徐子榮任地委書記,皮定均、方升普、郭林祥為地委常委。 9月6日晨,支隊機關奉命率第三十五團從郭家園出發,到輝縣南平羅會合第三團后繼續前進。為隱蔽進軍意圖,部隊沿太行山南麓,經輝縣薄壁、陵川奪火鎮、柳樹口及晉城縣境直向太岳挺進。經過9天艱苦的行軍,到達太岳軍區四分區所在地陽城,在城南休整三天。隨后,從陽城繼續向西南前進,進入河南濟源縣邵原鎮后,又急轉東南直下王屋縣。此時,接中共北方局急電:日軍正調兵加強河防,必須星夜渡河。為此,全支隊開始急行軍,日行45公里,21日晚在濟源縣西南靠近河清渡口的蓼塢村集結,22日拂曉全部渡過黃河。 支隊渡過黃河后,在太岳軍區一分區第五十九團一部接應下,進入新安縣境內。經侖頭、云水、五頭,從新安縣城以東10余公里的磁澗鎮跨過隴海鐵路,徒涉澗河,又折轉東南,先后擺脫孟津縣橫水鎮日軍和新安縣日偽頑軍的圍追堵截,從宜陽城以北官莊和洛陽市龍門以南搶渡洛河、伊河。9月25日到達伊川縣閻窯村一帶集結,與當地抗日武裝取得聯系。至此,豫西支隊勝利完成挺進敵后的任務,歷時20天,行程千佘里。 皮徐支隊初入豫西,人生地疏,處境艱難。一方面敵強我弱,日偽軍控制著平原地區和交通要道:國民黨頑固派與地頭蛇占山為王,地主惡霸反動武裝控制鄉鎮村寨,相互勾結,伺機反擊,妄圖趁支隊立足未穩之際,將其趕走或消滅。另一方面,群眾對八路軍的政策不了解,他們還是用看待國民黨軍隊的眼光看待八路軍,心存疑懼和戒備,不讓軍隊進村入寨,所經之處常常出現一村鳴槍、村村打槍的情況。在這樣的困難處境面前,支隊領導深感開辟豫西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