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18899
- 條形碼:9787553318899 ; 978-7-5533-1889-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 本書特色
這套叢書從不同的側面,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真實、系統地再現了抗戰勝利前后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歷史,披露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揭示了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振奮人心的畫面。 任駿著的《日俘日僑大遣返》是其中一本,集中披露日本投降后,在中美兩國的共同組織領導下,以及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遣返300萬日俘日僑日俘日僑大遣返的故事。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 內容簡介
2017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南京出版社擬修訂出版“1945·中國記憶”叢書。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為該叢書中的一種,《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詳細地介紹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國政府在美國等政府的精心協助下,遣返日俘、日僑歸國的整個全過程,通俗易懂地向廣大讀者介紹了這一激動人心、波瀾壯闊的歷史。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內容充實,文字流暢,裝幀精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抗戰類讀物。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 目錄
一 日本僑民問題由來已久
二 日本戰敗投降與日俘問題的產生
三 戰后中美對日俘日僑遣返的態度
四 戰區受降和日俘日僑的集中
五 日俘日僑遣返的經過
六 東北地區日俘日僑的遣返
七 臺灣地區日俘日僑的遣返
八 上海地區日俘日僑的遣返
九 三百萬人大遣返中的往事與遭遇
十 其他國家和地區日俘日僑的遣返
十一 七十年后回頭看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 節選
《1945中國記憶:日俘日僑大遣返》: 同年10月,日本關東軍又制定了《佳木斯移民實施要領案》和《滿洲移民要綱案》,明確提出日本向“滿蒙移民”的主體要由原來的“普通移民”改為“特別農業移民”,強調武裝移民在軍事、政治方面的目的是為了扶植日本在東北的“現實勢力”。 日本移民到達“滿洲”后,在關東軍的武力支持下,強占中國農民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將東北視為自己的禁臠。1933年,偽滿洲國初建之時,根據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的批示,駐哈爾濱的關東軍第3師團,以武力強奪中國農民的耕地,此舉激起中國農民的奮力反抗,關東軍野蠻鎮壓,制造了“土龍山事件”,強行按既定方針將兩批日本武裝移民安置在佳木斯附近地區。到1 936年,進入東北的武裝移民團已達9個,共有農業移民4000余人定居于今黑龍江省的樺南、依蘭、林口、密山等地。此間,日偽當局為統一協調和組織日本在東北的移民活動,還于1935年由偽滿政府、滿鐵、日本三井及三菱財團出資在長春成立了“滿洲拓殖株式會社”這樣一個名為滿日合辦,實則是日本政府的“國策實行機關”的殖民機構,還在東北地區各地設立分支機構。 1936年以后,日本為了加快分割東北領土的進程,迅速擴大日本人口在東北總人口的所占比例,同時也是為了改變東北北部地廣人稀的狀況,強化對蘇擴軍備戰和增加糧食供給戰爭的特殊需要,日本政府和關東軍決定將先前的小規模的“試驗性移民”擴大為大規模武裝移民。在這一背景下,1936年5月,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該計劃提出從1937年開始,用20年時間,向中國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其中1937年至1941年為**期,預計向東北移民10萬戶。同年7月,日本拓務省以該計劃為基礎,制定了“20年百萬戶送出計劃”。此后,日本政府進一步將向“滿洲國”移民作為一項重要國策,關東軍制定了在20年間,大致以移居100萬戶500萬人口為目標,要求占有土地9917佘萬畝的龐大移民計劃。這一計劃同“北邊振興計劃”和“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合稱為偽滿當局制定的“三大國策”。 1936年8月25日,廣田內閣七大重要國策決定的其中第六項就是“對滿移民政策”,計劃在20年內開拓移民100萬戶。不久,日本拓務省就開始在日本中北部的山形、新瀉、長野、熊本等府縣設置拓務課,負責統稱為“開拓民”的移民中國東北的宣傳和征集活動。偽滿當局為配合日本的移民侵略活動,宣布“支持日本移民”為其“三大國策”之一。 日本政府還從日本國內征募了大批青壯年女子,來到中國東北,嫁給日本移民,解決日本移民中單身漢們性生活方面的需求問題,也好繁衍大和民族的后代。這些日本移民在中國人的土地上建起自己的日式家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兒育女;還建立學校,解決日本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建立自己的村公所;甚至在村頭建立自己的神社,祭拜起天照大神。 “中村君,你好。”小林仲男和妻子由美子從集市采購完東西,路過前輩中村康家,見中村康和妻子輝子才從田里回來,中村的妹妹芳子正抱著剛滿周歲的中村紀香在屋外溜達,忙上前打招呼。 “小林君,你好。”中村夫妻答道。 “小紀香,好可愛啊!”小林仲男的妻子由美子夸獎說。 “阿里噶多(謝謝),紀香快講,快講!”中村芳子抓著小紀香的手說。小紀香還不太會講話,只管沖著小林夫妻倆傻笑。 這一幕場景,您別以為是在長崎鄉下,其實是在中國東北吉林省河灣子鐵路自警村日本移民村,好一幅其樂融融的田園風光畫卷,“滿洲國”的“王道樂土”。 不過村口提著“三八”大蓋步槍站崗的日本人,還是會讓人們意識到這一切原本是屬于中國農民的,是日本軍隊用刺刀搶來的,日本僑民還是得時刻提防中國人的反抗。 日本政府這種移民開拓政策真是煞費苦心,不可謂不細心周到。日本軍隊和僑民倒是軍民魚水情,軍隊幫僑民強占中國人的土地和家園,僑民幫日軍站崗放哨,日本僑民不僅戰時守備鐵路和軍用設施,還成為日軍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幫兇和別動隊。移民團選擇的地點都是由關東軍決定的重要軍事地區,如三江、東安、牡丹江、黑河等,陰謀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和進犯蘇聯、吞并亞洲的后方根據地。這些移民團體在東北廣大農村自建村落、自成系統,他們中許多被安排在黑吉鐵路線兩側“拓殖”,逼迫原有的中國居民拋家失業,以維護日軍對重要鐵路運輸線的控制。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日本和偽滿當局簽訂了《關于成立滿洲拓殖公社的協定》。31日,將原來的“滿洲拓殖株式會社”擴大為“滿洲拓殖公社”,掌管日本移民入侵地的各種設施、輸送移民、辦理移民金融、處理移民物資購買與販賣、為移民提供土地和貸款、辦理移民訓練等事宜。資金5000萬元,日“滿”政府各承擔30%,其余由“滿鐵”等日本公司分擔,公司本部設在長春,日本人二宮治重任總裁。與此同時,還設立了由關東軍參謀長、偽滿總務廳長官等組成的拓殖委員會,作為日本、偽滿兩國政府的督查機關。 11月30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對滿洲輸出青少年移民》的相關決議,組織16至19歲的日本青少年,組成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進行3個月的訓練,然后就直接送到設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的大林訓練所、嫩江訓練所或哈爾濱的滿蒙開拓訓練所再受訓3年,練習投彈射擊和行軍打仗,系統地灌輸軍國主義思想。這些義勇軍既是農業移民,又是日本關東軍的后備兵源,抗戰后期大部分隊員應征入伍。 ……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